高春光(中國內地作家)

高春光(中國內地作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春光,男,1971年12月生於山東省五蓮縣。大專畢業後於1995年進修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作家班。曾任日照市文聯《金海岸》刊物編輯、《日照法制》編輯部副主任、《法制日報》山東版日照采編部副主任等職。現任中國文聯出版社、中共日照市委宣傳部《海曲華章》編委會委員,日照作家編撰中心副主任、總編輯,日照市東港區九屆政協常委,日照市東港區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日照市東港區基督教協會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春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五蓮縣
  • 出生日期:1971年12月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 代表作品:《海曲華章》
人物履歷,簡歷,任職,代表作品,海曲華章,港口立市,

人物履歷

簡歷

 高春光,男,1971年12月生於山東省五蓮縣。大專畢業後於1995年進修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作家班。曾任日照市文聯《金海岸》刊物編輯、《日照法制》編輯部副主任、《法制日報》山東版日照采編部副主任等職。
高春光

任職

現任中國文聯出版社、中共日照市委宣傳部《海曲華章》編委會委員,日照作家編撰中心副主任、總編輯,日照市東港區九屆政協常委,日照市東港區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日照市東港區基督教協會會長。迄今為止,共著有文學作品及社科文獻約計120萬字,系中國地質作家協會會員。

代表作品

海曲華章

歲月崢嶸,二十載風雨兼程;時光流逝,二十載春華秋實;滄桑巨變,二十年成就輝煌。
二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但在日照的發展史上,卻是一段光輝的歷程,它跨越了兩個世紀,聯結了兩個千年,縱貫了五個五年規劃,承啟了從溫飽型向全面小康社會的邁進。
升為地級市的二十年,是日照經濟發展最快的二十年,是城市面貌變化最大的二十年,是廣大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二十年,是城市地位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的二十年!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港口城市到現在享譽中外的“水上運動之都”;從鳳毛麟角的樓宇建築到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二十年來,勤勞智慧的日照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團結帶領下,堅持“港口立市、工業強市、科教興市、生態建市”四大戰略,解放思想,開放創新,艱苦創業,勇往直前,創造了日照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的輝煌業績。
腳下的土地,4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並陸續留下了寶貴的遺蹟,而眼前的這座新城1989年6月12日才正式從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在短短的二十年時間裡,日照從一座海濱小鎮變身為一座現代化都市,擁有了“億噸綜合大港”、“臨港產業基地”、“陽光度假海岸”、“水上運動之都”、“生態宜居家園”、“大學科技園區”、“歷史文化名城”、“北方綠茶之鄉”等光鮮亮麗的名片。古老和青春在同一個地方交匯,深厚的底蘊和蓬勃的朝氣在同一個城市共存。
站在2009的門檻上,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回望來路,我們卻是感慨萬千……。

港口立市

“同志也在等車啊?去哪裡”?
“日照”。
“日照?日照是哪兒的啊”?
“……”
這是一位日照籍文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兗州火車站候車時與另一名旅客的一段尷尬對白。
其實,日照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著自己的文化。據考古工作者考證,在莒縣陵陽河、東港區兩城鎮等地,已發現了一些屬於舊石器時代早中期(北京猿人時期)和新石器時代後期的大汶口文化遺存和山東龍山文化遺存。據乾隆年間《日照縣誌》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滅商後,封少昊之後裔為莒國君,定都今莒縣城陽。公元前431年,莒國被楚所滅。西漢時,日照地區始置縣,名海曲,屬徐州刺吏部琅琊郡。歷經滄桑沿革,宋元佑二年(1087年)置日照鎮,屬莒縣,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始有“日照”之名。後日照鎮劃入膠西縣,改京東東路為山東東路。公元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升日照鎮為縣,仍名日照,屬益都府莒州,縣治於今日照城。
從兩千前年前的古海曲,到八百多年前的日照縣,應該說日照具有相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僅僅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又同在山東境內,為什麼還會有人對日照如此陌生呢?
因為日照城太小。話說二十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有兩位青島客人驅車來日照辦事,也許是車子開得太猛吧,誰知竟一傢伙衝到了嵐山頭。在車燈的映照下,才猛然發現正前方的路標上赫然寫著三個大字“江蘇界”。本來是到日照,怎么竟跑到人家江蘇界來了?即便是到江蘇,日照也是必經之地呀,怎么竟沒見日照城呢?他們這才想起來,剛才路過一個有些路燈閃爍的小城鎮,也許就是日照城吧。
當時,在兗州火車站候車的那位日照籍文友繼續解釋說:“日照是咱山東的一個縣,這幾年發展地特別快,聽說都快要升格成日照市了。她就在正東的大海邊,石臼所那裡”。
“喔,石臼所呀,那我就知道了”。同時候車的那名旅客毛塞頓開。
這也難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世界地圖》上,大部分只標註有“石臼所”而沒有“日照市”。
“那時候石臼的知名度的確比日照要大得多”。2006年6月28日上午,我陪北京來的老同學一起去看望日照的一位老市長。談起日照的發展,老市長滔滔不絕:“應該說,沒有當年的石臼港,就沒有今天的日照市”。
歷史上日照沿海曾商賈雲集,石臼、濤雒等均為著名商埠,1885年《日照縣誌》描述的“江淮紅粟達神京,轉運都由石臼行”,表明當時的石臼所已是黃淮地區重要的商貿口岸。經過百年風雲變幻,而此時的石臼海岸卻是一派荒涼景象。
1978年,對所有的中國人來說,1978年幾乎是一個振奮人心的代名詞。
那一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
那一年,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沿海開放的總體指導思想,國家有關部委提出了石臼碼頭的改建計畫,很快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明確批示:充分利用日照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建設現代化深水大港。
於是,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古海曲被喚醒了,日照迎來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性發展機遇。
1982年2月17日,石臼港主體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此時的港口,既無城市依靠,又無老港依託,在荒灘上起步建設、在夾縫中生存發展、在競爭中成長壯大。應該說,日照港從一誕生,就處在我國計畫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軌時期,沒有吃過一碗計畫經濟時代的“安逸飯”。但是,日照港人卻毫不遲疑地轉入了生產、建設、經營並進、探索創新的新時期。
在艱苦的條件下,日照港人率先推行工程投資包乾,創新施工工藝,引進網路管理技術,科學安排工期,用智慧和汗水鑄就了世界最大的現代化開敞式煤炭專用碼頭。
1986年5月,石臼港通過國家驗收,獲國家銀質工程獎、施工魯班獎,被批准為國家一類對外開放港口,併入選為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十大水運工程的首位,成為我國通向世界的又一座橋樑和改革開放的對外“視窗”。
1992年5月1日,石臼港更名為日照港。
2003年5月18日,日照港務局和嵐山港務局企業部分實行聯合,組建了日照港(集團)有限公司。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新一任港口領導班子提出,用四年的努力,使港口吞吐量突破億噸大關。
此時,兩港吞吐量只有3000多萬噸,能力嚴重不足,功能單一,經營觀念落後。而“億噸大港”究竟是什麼樣子,通過怎樣的路徑能夠得以實現,都是模糊的概念。為此,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根本是不現實的。
敢於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這就是日照港人的精神和氣魄!
一時間,大規模建設以勢如破竹之勢直逼黃金海岸線。日照港建成裝卸設備世界專業化程度最高、工藝最先進、國內規模最大、泊位水深最深的20萬噸級、30萬噸級礦石碼頭;建成全國沿海港口前沿吃水最深、後方堆場最大、現代化管理程度最高的貨櫃專用碼頭,創下全國沿海港口建設史上的奇蹟……。
2006年11月25日,全港歡騰、全市歡慶,日照港成為全國最年輕的億噸大港,比原定2007年實現億噸大港的目標整整提前了一年。
以短短20年成就這一目標,在世界港口發展史上也屬鳳毛麟角。
2006年9月,交通部正式發布的《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中,指明了日照港發展的規模、定位和方向。日照港規劃岸線也由原來的9.8公里延長為24.9公里,由80個泊位、1億噸以上規劃能力擴大到253個泊位、6億噸規劃能力。
從綜合大港直指國際一流強港。如今,日照港正向新的目標飛躍!
1985年3月22日,國務院批覆:撤銷日照縣和石臼港辦事處,設立縣級日照市,從而結束了日照長達800餘年的縣治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1991年1月,石臼港總體布局規劃得到交通部和省政府批覆,綜合性港口的藍圖第一次在人們面前展開……。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時,88歲的鄧小平老人乘專列馳騁2441公里後抵達深圳。這次完全意義上的“私人之行”,如同“東方風來滿眼春”,讓中國改革開放的國策得以進一步加速。也是在這一年,隨著日照港的發展壯大而於1989年升格為地級市的日照得以擴大城市規模、設區帶縣。
雖然日照縣改為了縣級日照市,名稱上變了,但是經濟實力、工農業基礎以及城市建設都嚴重滯後。市領導認為目前首要任務是觀念的更新和解放的思想。於是,1985年的日照就有了“北學青煙威、南學江浙粵”的口號及行動。當時採用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請《紅旗》雜誌(現在的《求是》雜誌)的評論家、科學界以及中央部委的日照籍知名人士到日照辦講座,並派出各單位的中層以上幹部到北京參加學習班,還組織人員到北京竇店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併到江蘇的張家港等新興城市看發展,對幹部的觸動非常大,一時間掀起了一股解放思想的熱潮。
也正是港口建設的突飛猛進,讓縣級日照市領導班子認為,一個大型港口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大城市的發展做依託,縣級日照市升格為地級日照市的需要迫在眉睫。
於是,縣級日照市領導從1986年就開始籌備升格地級市的事宜,特別是1987年威海從煙臺劃出升格為地級市之後,更加緊了申請的步伐。
據當時參與赴省晉京跑升格事宜的同志講,當時幾乎是一個月跑一趟北京,為升格而進京的次數達14次之多。
1988年10月上旬,為爭取國務院及早批覆日照市升格,市領導向省政府領導作了專題匯報,並請求省領導出面幫助做好上級的工作。省領導提出讓市領導直接與省政府特邀顧問、曾分管民政工作的原副省長馬連禮同志匯報一下。
當時,馬連禮顧問剛剛在壽光參加完全省農業會議,卻在回濟南的路上患上了感冒。當市領導來到他家的時候,老省長還正發著高燒掛著吊瓶。當他聽完匯報,沒想到既乾脆又愉快地答應了市領導的請求:“我與你們一塊進京沒問題,好在部領導我都熟。你們既然找到了我,我就一定得和你們走一趟”。說完,老省長馬連禮拔下吊針就和市領導踏上了去北京的路。
市領導在向民政部領導匯報日照市近期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情況時說:“近幾年來,隨著石臼港、嵐山港和兗石鐵路的建成和投產,為日照市乃至魯東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國務院、山東省人民政府對日照市的發展極為重視,自建市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來日照視察工作,對日照市城市建設和經濟開發做了許多重要指示。為了充分發揮港路優勢,加快日照市經濟的振興,帶動魯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國家和省政府都給予日照市一系列優惠政策,這為日照市的發展,特別是利用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鑒於日照市城市發展現狀和特有的經濟優勢,近期內日照市在山東半島經濟開放地位將發生顯著變化,成為輻射魯東南地區的又一經濟中心。日照市升格後,將更加有利於大項目的落實和涉外機構的協調,使港城一體,港興市榮。”
部領導聽取完匯報,又翻閱了那一摞子大項目意向書,心裡有了底,表示日照目前雖然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達不到升格標準,但發展潛力很大,只要幾個大的項目落實了,可以提前考慮升格問題。
1988年10月中旬,經過時任山東省人民政府特邀顧問馬連禮及日照市領導的多次赴省晉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終於把解決日照市升格的問題納入部里的議事日程。
10月下旬,國務院責成民政部就我國目前行政區劃變更問題徵求專家學者的意見。會上,專家學者們對在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建市熱”等褒貶不一。會後,國務院領導同志根據民政部綜合專家學者們的意見,作出對“縣級市升格在近兩三年內暫緩辦理”的決定。
這個決定說明日照市的升格在剛剛有了眉目的情況下,也將納入“凍結”之列。
不久,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聽取日照市領導匯報後指出:“當前有個大氣候,在國務院領導已明確指示對市升格等行政區劃變更凍結的情況下,如果你們沒有特殊情況,也就不要再匯報了”。並強調“目前縣級市升格暫時緩辦,要穩定,沒有特殊情況是不能升格的。因此,在考慮日照市升格問題上,必須要考慮當前的大環境,也要緩一緩。你們要做好兩個準備,在近期內解決不了”。
日照的決策者們一致認為:“我們一定要鍥而不捨,哪怕受到的是批評,是挖苦,我們也要把我們的需要和優勢都擺出來”。
正是憑著日照的決策者們這種堅定的信心和鍥而不捨的精神,民政部領導對日照市升格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民政部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國務院領導最終同意把日照市升格作為特殊情況和遺留問題予以解決。
好事多磨。到了1989年,“4·26”社論一發表,使日照的駐京人員4月27日就從北京撤回了日照,緊接著是“6·4”,大家都認為升格的事幾乎是完全沒有可能了。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家都沒有想到,“6·4”後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委會議,日照的升格問題就列入會議內容研究通過了。
這樣,1989年6月12日的這次會議時間,也成為了日照被批准升格地級市的第一時間。
當時接到電話通知的市委市政府辦公室一片沸騰,大家都奔走相告這個激動人心的好訊息。
當20年的歲月輕輕走過,地級日照市的發展已今非昔比。日照升格為地級市時的國家民政部部長崔乃夫於2007年4月又來到日照,曾感慨地說:“實踐證明,當年國務院在凍結縣級市升格的情況下,破例批准日照市升為地級市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沒想到行政區劃的改變會帶來如此快的發展速度,看來行政區劃的改變也是生產力啊。相信日照市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