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文泰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4年
- 逝世日期:2001年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地質系
- 代表作品:《中國煤的變質問題》、《板塊構造與中國煤田》
- 職稱:教授
生平簡介,從教生涯,學術成就,主要作品,
生平簡介
高文泰是中國煤田地質教育的開創者之一,文化大革命前,長期擔任北京礦業學院地質系系主任,改革開放後擔任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地質專業領導小組組長,是中國第一批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為新中國煤田地質專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做出重要貢獻。高文泰的研究領域涉及煤田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中國煤田構造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參與了第一次全國煤田預測的學術指導工作,為新中國煤炭資源勘查事業的發展和建立中國煤田地質學理論體系做出重大貢獻;率先倡導將板塊構造理論套用於煤田地質研究領域,強調板塊構造格局與中國煤田分布的關係,從戰略上指出了找煤方向;重視構造地質與煤田地質領域之間的緊密聯繫。對中國煤變質的特色和有關煤岩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強調構造格局和構造作用對煤變質的影響;積極倡導加強隱伏煤田構造研究,提出隱伏煤田構造研究的思路和技術方法體系,在找煤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為中國東部隱伏區煤炭資源勘查提供了科學依據。撰有論文《中國煤的變質問題》、《板塊構造與中國煤田》。
高文泰於1914年8月出生於陝西省米脂縣,陝北的黃土地造就了他畢生光明磊落的胸懷和剛正不阿的性格。1934年,高文泰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同年考入清華大學理學院地質系。他懷著為古老而貧窮的祖國尋找寶藏、科學救國的良好願望,師從袁復禮,馮景蘭、翁文灝等地質界前輩,刻苦學習、不懈求索,為畢生所從事的地質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軍隊占領北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先生不願做亡國奴,先隨學校南遷至長沙,1938年遷至昆明,在顛沛流離中仍不輟學業,1939年從西南聯大畢業後,先生作為那時少有的地質專業畢業生,進入資源委員會川康銅業管理處地質調查隊工作,在馮景蘭先生的領導下從事銅鉛鋅煤鐵等礦產資源的普查與勘探[1],編有《西康省天全縣、寶興縣銅礦與鉛鋅礦初勘簡報》等資料[1-2] (1-3),這為抗戰期間大量內遷的冶煉廠、兵工廠找到了寶貴而又急需的礦產資源,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兩年後先生到西遷至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礦治系(該系在1952年調入中南礦冶學院),即(現中南大學)任教,向同學們傳授找礦與勘探的地質知識,為艱難抗戰中的中國延續了礦產資源勘探人才的血脈。抗戰勝利後,作為國民政府的礦產資源顧問,以後歷任鞍山鋼鐵公司工程師、武漢華中鋼鐵公司工程師,主要從事金屬礦產普查和生產地質工作,其間對鞍山主要礦區櫻桃園鐵礦、大孤山鐵礦等所做的傑出的調查和評價工作,曾受到國民政府嘉獎。
1951年4月,高文泰放下在自己熟悉的金屬礦產領域的豐厚積累,回響新中國的號召,步入當時國家急需的煤田地質教育事業,調入剛在天津成立不久的中國礦業學院任副教授,從此便與我國煤田地質教育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1952年高文泰任剛組建的地質系普地教研室主任,1957年起擔任地質系系主任直至1966年,長達十年之久。這十年,正是北京礦業學院地質系迅速發展壯大的鼎盛時期,高文泰作為行政負責人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已被載入我國煤田地質高等教育發展的史冊。改革開放,使高文泰煥發出第二個事業青春,他以六七十歲的高齡再次站到了煤田地質教學科研的第一線。1979~1983年,高文泰擔任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地質專業領導小組組長,1981年獲得博士生指導教師任職資格,成為中國礦業學院首批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981年3月1日,高文泰成為第一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當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十個學科評議組,共407人,該評議組審核我國有權授予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及其學科。1982年被煤炭部聘為煤炭部工程技術幹部職稱評定委員會專業考核小組成員。1988年6月,高文泰從教學崗位上退休,離開了教學第一線。退休後,高文泰教授一如既往地關注著我國煤田地質事業,關心年輕教師的成長,參與博士研究生的指導和培養,直至2001年6月4日因病去世。
高文泰曾先後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煤炭學會理事、名譽理事、北京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煤田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務,由於長期從事地質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並做出卓越貢獻,多次受到中國地質學會、北京地質學會、國家教委的表彰,1991年首批獲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政府津貼。1992年獲中國地質學會頒發的從事地質工作五十年以上老會員特別表彰(當時全國僅有31人獲此殊榮)[4]。
從教生涯
在高文泰教授60多年的地質生涯中,直接從事煤田地質教育工作長達50年。“文革”前,他長期擔任北京礦業學院地質系和普通地質教研室的主要行政領導,為地質系和煤田地質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高文泰忠於職守,對工作認真負責。作為黨外人士,他在擔任系主任期間,始終與黨組織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顧全大局,團結同志。在他的帶領下,地質系行政與系黨總支在各項工作中緊密配合,組成了堅強的領導班子,使地質係數年被評為學校的先進集體。這一時期建立的這種黨政配合、乾群一心的優良傳統,一直保持至今。
高文泰傾注全部心血於祖國的煤田地質教育事業和學校地質系的發展。建系初期,從無到有、百廢待舉,學生上課缺乏岩石和礦物標本是急需解決的大難題。作為當時的普地教研室主任,他毫不猶豫地挑起了解決這一難題的重擔,1953年夏天,剛剛結束緊張的野外實習,高文泰先生便不辭辛勞與何錫林先生等一道奔赴湖南新化、桂陽、香花嶺等地,頂烈日、冒酷暑,行程近千里,採集了數十箱岩石、礦物標本,滿足了教學的需要。1957年高文泰擔任地質系主任後,在系黨總支和全體教職工的支持下,著手進行教學科研改革,堅定不移地執行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方針,提出了套用多學科、多手段綜合研究煤田地質問題的發展方向。隨即親自組織了下遼河平原基岩地質圖(1:10萬)填圖工作,此舉不僅增強了師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也為學校創收40餘萬元。1958年,高文泰又領導北京礦業學院地質系四百多師生到野外進行了八個月的勤工儉學、勞動生產活動,跑遍了大半箇中國,共找到煤三十三億噸(預測儲量一百二十到二百四十億噸),鐵六億噸,各種稀有金屬、放射性元素等四十四種;寫出八百多篇地質報告、科學研究論文和工作總結,並對過去一些地質理論和結論提出了補充和修改意見,其中與煤炭部118地質隊合作進行的北京西山煤田1:5萬地質圖填圖與科研工作,該圖的完成為西山地質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地質界與教育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這些工作使北京礦業學院地質係為此被評為全院紅旗系,成為全國理論和生產實際相結合的先進,在人民日報多次予以報導[5-6]。
在高文泰擔任地質系主任期間,地質系教學科研取得了豐碩成果,多次獲煤炭部和北京市的獎勵,1960年,地質系作為先進集體,還出席了北京市群英會。五六十年代,地質系所取得的成績,為後來更大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高文泰教授一直工作在煤田地質教育的第一線,即使在擔任地質系主任的十年中,也未離開過講台。高文泰先後主講了“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與大地構造學”等主要課程。高文泰治學嚴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他備課認真、講稿工整,授課嚴謹,為親耳聆聽過高文泰講授的學生們所稱道,也為年青教師們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高文泰一貫強調教學與生產、科研相結合,十分重視地質系學生野外實踐技能的訓練和培養,他多次親自指導學生的野外實習和畢業設計。在現場,他總是身體力行,對每一個地質觀察點都親自觀察、認真記錄、細心講解,其講解生動、精采,給許多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在早年追隨袁復禮,馮景蘭、翁文灝等地質大師學習和自己多年野外從事金屬礦產野外地質調查的工作中,先生積累了豐富的野外地質工作經驗,尤其是野愛外肉眼岩礦鑑定和據遠處地形判斷地層與構造形態的本領。據與其同時代的傅鐘會先生回憶,高文泰先生的一手絕活就是野外岩石鑑定,野外隨手撿一塊石頭,大家幾人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什麼時代的什麼岩性的岩石,高文泰先生的鑑定是最準確。據帶地質專業1977級同學野外實習的陳昌榮老師講,當年高文泰先生帶他們出野外,望著遠處的陡岩,高先生就能給同學們講那第一道陡岩應該是什麼時代的什麼地層,第二道陡岩應該是什麼岩石,並且給同學們講為什麼在這些岩石層處形成陡岩,然後同學們跑到近處去一看,果然如高先生所言,正是這紮實的野外地質工作基本功為後來先生轉行煤田地質與煤田構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高先生過硬的野外地質工作經驗也為追隨高先生學習的煤田地質勘探專業的學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北京礦業學院50年代、60年代、四川礦業學院70年代畢業的同學,至今仍記得高先生在野外實習中講解過的諸多地質現象。高文泰對煤田地質事業滿腔熱忱,50年代他提出了“要為祖國的煤田地質事業爬50年崇山峻岭”的口號,這一豪邁的口號一直激勵著地質系的廣大師生。
高文泰作為我國煤田地質界的前輩,十分熱情地關心和幫助年青教師的成長,他待人誠懇,提攜後進,誨人不倦,一方面對年青教師在工作作風、學風上嚴格要求,不講情面;另一方面,對年青教師的生活工作十分關心,在業務上更是毫無保留地予以細心和耐心的指導。高文泰作為師長所具備的高尚風範,不論是50年代曾作過高先生助手的梅美棠、黃克興、許至平,還是“文革”後研究生畢業留校的年青教師,都感受極深,永志難忘。
高文泰也十分關心煤炭系統其他兄弟院校的學科建設,經常利用各種機會在其他礦業學院進行學術報告與交流[6],還為這些學校委託代培研究生,幫助這些學校的學術水平提升,推動全國的煤田地質教育事業的進步。
“文革”後1978年,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在原北京礦業學院校址成立,高文泰重新回到講台,並將主要精力放在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上。高文泰先後指導了20餘名碩士研究生和10餘名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我國煤田地質生產、教學和科研部門的重要技術骨幹。高文泰對研究生的培養非常重視,嚴格把關從課程學習、論文選題、野外調查到室內工作的全過程。80年代初,他還親自跑野外,檢查研究生的野外基礎工作。高文泰在鼓勵研究生掌握新的地質理論、套用先進研究手段的同時,還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基礎地質知識的訓練,強調野外實踐。每次研究生野外實習返校,他都要認真聽取匯報,檢查野外記錄,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總是逐字逐句的認真審閱和修改,使學生們受益匪淺。1996年,時已82歲高齡的先生仍然對其學生李青元的博士論文“三維矢量結構GIS拓撲關係研究”逐字逐句地修改,令其學生終生難忘。
學術成就
高文泰在早年進行川康洪雅、文興、峨眉等地銅礦勘勘察的地質報告(1-3)的成果被馮景蘭先生所引用[2]。
高文泰在後來長期擔負系行政領導職務和培養研究生等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從事科研工作,研究領域涉及煤田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並取得許多有價值的成果。
我國煤炭資源極為豐富,是我國的基礎能源,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資源保障。儘管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和使用煤炭最早的國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較多地使用煤炭,但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煤炭工業極端落後,煤田地質工作極其薄弱,沒有建立專門的機構和煤炭地質勘查隊伍,老一輩地質學家王竹泉、謝家榮等曾進行部分地區的煤田地質調查和研究,積累了寶貴的資料,但都是零星和分散的,未進行過系統的煤田地質研究和正規的地質勘探工作,對我國的煤炭資源了解很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根據煤炭工業恢復和發展的需要,煤炭地質勘查工作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起步。為了儘快了解和掌握我國煤炭資源狀況,為指導我國煤炭工業建設的規劃布局提供科學依據,1958~1959年,煤炭工業部組織了第一次全國性的煤田預測,編制了1/200萬的中國煤田地質圖、全國煤田預測圖及各省、區的大比例尺煤田預測圖件,在此基礎上,於1961年編寫出版了首部《中國煤田地質學》教材。高文泰作為我國煤田地質界的學術權威之一,直接參與了第一次全國煤田預測的學術指導工作,並擔任了這部《中國煤田地質學》的主編審(6-7),雖然這本書當時只是作為北京礦院的內部教材印刷使用,但對後來的中國煤田地質學教材編寫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與借鑑,為新中國煤炭資源勘查事業的發展和建立中國煤田地質學理論體系做出了重大貢獻。
板塊構造理論的建立是當代地球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板塊構造學說引入中國後不久,高文泰便敏銳地意識到這一以活動論為核心的“新地球觀”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倡導將板塊構造理論套用於煤田地質研究領域,並率先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在1985年召開的國際採礦學術討論會上,高文泰發表了題為《中國煤田與板塊構造》的重要學術論文(12),強調了板塊構造格局與中國煤田分布的關係,從戰略上指出了找煤方向。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文泰先後主持了博士點基金“古大陸邊緣構造演化與煤田預測”、“豫西晚古生代煤田構造形成與演化”等科研項目,套用活動論的觀點對華北聚煤區南部煤田構造進行了深入研究,並與研究生們一道發表了許多重要學術論文,在有關煤田滑脫構造研究、古板塊邊緣演化與煤變質、構造控煤、板內煤盆地演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見解。
作為構造地質學家和煤田地質學家,高文泰十分重視構造地質與煤田地質領域之間的緊密聯繫。在所發表的《大同煤田同家梁侏羅紀煤系煤岩研究》(1958年)(4)、《中國煤的變質問題及對煤變質理論的認識》(7)(1961年)等論文和編審第一部《中國煤田地質學》(1960年)工作中(5-6),高先生對我國煤變質的特色和有關煤岩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強調了構造格局和構造作用對煤變質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高文泰的研究生及助手們沿此思路繼續深入研究,在煤化作用控制因素及其構造背景、煤岩變形機制、煤光性組構成因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受到同行的關注。80年代,板塊構造理論在中國傳播,中國古板塊的輪廓逐漸清晰,高先生結合當時掌握的中國煤田的分部資料,注意到了中國巨厚煤層分布帶常沿古板塊邊緣分部分布的現象,高先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並撰文在1987年國際會議上闡述了他對這一現象的認識和其產生的原因(13)。
高文泰歷來強調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科研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方針。隨著我國煤炭基地建設和煤田地質勘探事業的迅速發展,煤田地質工作重點已由暴露區向隱伏區轉移,隱伏煤田地質工作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隱伏構造研究更是首當其衝。隨著國內外對板塊內部構造變動規律的研究的深入,滑脫、推覆構造對板內礦田後期改造的控制作用的重要性受到關注。高文泰是最早提倡加強隱伏煤田構造研究的學者之一,並較早地將推覆滑脫構造理論引入到隱伏煤田尋找工作中,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承擔了煤炭部“隱伏煤田構造研究”的科研課題。通過80~90年代近10年時間在豫西煤田、兩淮煤田等地的成功實踐,高文泰和他的助手們總結出“幾何形態、成因機制、區域背景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和“地質與物探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井田與區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20世紀90年代運用這一思路和方法在山西省潞安礦區屯留井田隱伏構造研究中取得良好效果,合理地解釋了當時全國在建單井年產量最大的屯留井田所特有的構造面貌,成功地進行了井田深部構造預測,研究成果達到同類工作的領先水平,受到現場生產部門的高度評價。進入21世紀以來,高文泰所倡導的隱伏煤田構造找煤的思路在中國東部深層煤炭資源勘查工作中,繼續發揮著主要作用。
高文泰先生十分重視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在煤田地質學中的套用,尤其是對以計算機、資料庫、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煤田地質學中的套用潛力十分敏感。早在八十年代初以PC-1500攜帶型計算機剛剛出現時,他就鼓勵他的研究生王昌賢、曹代勇在其碩/博士論文中用PC-1500編制了使用極射赤平投影原理製作的構造帶的石英光軸方向和煤岩鏡質組最大反射率方向來反演古構造應力場方向,而這兩種圖的製作用傳統的手工方法製作是非常費時費力的,而藉助計算機後其各種投影、角度的計算就十分方便。在其關門弟子李青元進行博士論文選題時,高文泰先生指出,結合了資料庫技術、計算機繪圖技術的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在煤田地質、構造地質、地質探勘找礦等領域具有巨大的套用潛力,鼓勵李青元將地理信息系統引入到地質研究中。並指出任何一項新技術、新方法要在別的領域套用,都需要針對特定套用領域的特殊需求做一定的改進,因而需要對地理信息系統在地質套用中存在的關鍵理論與技術問題進行研究,並要求學生從地質、礦山的實際套用中提煉模型[9](34)。李青元的博士論文“三維矢量結構GIS拓撲關係研究”是國內首個從地質、礦山套用需求的角度研究GIS的三維拓撲關係,受到陳述彭院士、李德仁院士的好評,該博士論文和後續的研究成果被國內同行引用幾百次。
高文泰一生為人低調、淡泊名利、不喜張揚、逢功必讓,總是將榮譽與成績歸功於集體。在與學生聯合發表論文時,他總是要求將學生排前面,自己排後面,他說這樣才能突出學生的原創作用。
高文泰先生的名字與中國煤田地質近五十年的發展歷史緊密相關,先生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印在幾代中國礦業大學地質系師生員工的記憶中,先生的學生遍布中國煤田地質行業,其中的很多人都在成為了中國煤田地質勘探事業的技術骨幹,這些人雖然也已經或正在退出歷史舞台,但是歷史會記住這位熱愛祖國,為中國礦業大學煤田地質學科發展和中國煤田地質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一代宗師。吾等煤田地質勘探事業的後來人更應學習先生熱愛祖國、淡泊名利、注重實踐、追求真理的精神。
主要作品
高文泰的主要論著
(1)高文泰,李盛斯.1940., 四川省洪雅縣文興廠銅礦勘測簡報[R].前川康銅業管理處.(引自馮景蘭.川康滇銅礦概要[J].地質學報.1953,33(1):61-75)
(2)高文泰,1940 西康省天全寶興二縣銅鉛鋅礦初勘簡報 [R], 前川康銅業管理處. (引自馮景蘭.川康滇銅礦概要[J].地質學報.1953,33(1):61-75)
(3)馮景葡,高文泰,黎盛斯.1940.四川峨眉縣龍門廠銅礦[R]. 前川康銅業管理處. (引自馮景蘭.川康滇銅礦概要[J].地質學報.1953,33(1):61-75)
(4)高文泰,黃克興,梅美棠,許至平. 1958. 大同煤田同家梁井田侏羅紀煤系煤岩研究[J]. 北京礦業學院學報,(4):86-113.
(5) 煤田地質教研粗,岩礦教研粗.京西安家灘古生代煤系煤唇與煤岩研究[J].北京礦業大學學報,17. 62-66
(6)北京礦業學院地質系(高文泰等).1960. 中國煤田地質學[M].北京礦業大學煤田地質專業教材(內部印刷)
(7)高文泰.1961.《中國煤田地質學》編寫工作的體會[C]. 北京礦業學院建校10周年教學科研報告會論文集.
(8)高文泰.1961.中國煤的變質問題及對煤變質理論的認識[J]. 北京礦業學院科技資料,60-1號
(9)高文泰.1963.中國煤的變質問題[C]. 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學術會議論文選集(地層、煤田地質):162-166.
(10)高文泰,王昌賢.1985.河南省蘆店滑動構造成因機制及控煤意義[C],國際採礦科學技術討論會地質測量分會論文集,中國礦業學院,1985
(11)高文泰,曹代勇,錢光謨,等. 1986. 構造控煤作用的幾種形式[J]. 煤田地質與勘探,(6):19-24.
(12)Gao WT, Qian GM, Ning SN. 1987. Genetic mechanism of Ludian gliding structure and its coal controlling significance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 Beijing: 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13)Kao WT.1987. Plate tectonics and coalfield in China[C].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 Beijing: 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880-882.
(15)高文泰,胡社榮. 1990. 河南中北部北西向斷裂及其地質意義[J]. 煤炭學報,(3):33-39.(16)徐志斌; 高文泰.1989.嵩箕地區中、新生代擠壓構造應力場及其與板塊活動的關係[J].中國煤田地質,1(1):1-6,
(16)高文泰. 1991.推薦一本新書——《構造控煤概論》[J].中國煤田地質,3(4):30
(17)徐志斌,高文泰. 1987. 石英組構的動力學分析及其在破裂結構面力學性質鑑定中的套用[J]. 煤田地質與勘探,(6):21-25.
(18)徐志斌; 曹代勇; 高文泰.1989. 斷裂帶構造岩中石英組構的動力學分析——以豫西煤田中某些斷裂帶為例[J].河南地質,7(1):32-38
(19)胡社榮,高文泰,劉和. 1990. 平頂山砂岩段底界不整合面的發現及河南二疊一三疊系界限雛議[J]. 煤田地質與勘探,(4):12-15.
(20)曹代勇,高文泰,王昌賢. 1991. 華北聚煤區南緣(豫皖)逆沖推覆構造帶[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1):28-35
(21)曹代勇,高文泰,王桂梁,姜波.1991.淺論隱伏煤田滑脫構造研究方法[J].中國煤田地質,3(2):9-12
(22)王昌賢,高文泰. 1991. 豫西煤田的地質演化[J]. 重慶大學學報,14(5):74-80
(23)曹代勇,高文泰,王桂梁,姜波.1992. 華北聚煤區南部地殼結構與構造層次[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1(4):65-71
(24)曹代勇,高文泰.1992華北聚煤區南部滑脫構造系統的構造環境研究[J]. 中國煤田地質,4(1)
(25)Cao DY, Gao WT, Wang CX. 1992. The thrust and nappe tectonic zone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coal-forming region of north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3(1)
(26)王志榮,高文泰. 1993. 大冶滑動構造與蘆店滑動構造關係的認識[J]. 煤田地質與勘探,21(1):18-21
(27)曹代勇,高文泰. 1996. 中國煤田構造研究新進展[M]. 煤田地質研究文集. 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3-11.
(28)胡社榮,高文泰. 1996. 中國煤田與板塊構造的關係[M]. 煤田地質研究文集. 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2-20.
(29)王文俠,曹代勇,高文泰. 1996. 湘中上古生界及下三疊統地層中的構造機制與演化模式[M]. 煤田地質研究文集. 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47-56.
(30)曹代勇,高文泰. 1996. 煤田地質勘探工作中構造研究的思路和方法[M]. 煤田地質研究文集. 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55.
(31)李青元,曹代勇,高文泰.1996. 基於體劃分的三維矢量結構GIS拓撲關係[C],遙感在中國--紀念中國國家遙感中心成立15周年論文集,徐冠華、李德仁、劉先林主編,測繪出版社:348-353
(32)Cao DY,Gao WT. 1999. Deformation of coal measures and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 it in China[M]. In M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9. Rotterdam: A. A. Balkema Publishers:211-214.
撰寫者:曹代勇(1955~),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高文泰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李青元(1958~),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地理信息工程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碩士生導師,高文泰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胡社榮(1955~),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高文泰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參考資料
[1] 1941.地質界訊息-資源委員會川康銅業管理處成立兩年來之地質工作[J].23:453-454
[2] 1953.馮景蘭.川康滇銅礦概要[J].地質學報.33(1):61-75
[3] 1981. 汪泰葵、高文泰教授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3):
[4] 1992.中國地質學會表彰從事地質工作五十年以上老會員名單[J].地質論評,38(6): 507-508
[5] 1958.新華社.書本理論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北京科學研究機構、大專學校普遍和工廠協作[N].人民日報,4月26日第1版
[6] 1959.彭應祿.走出課堂找寶藏---記北京礦業學院煤田地質系勤工儉學展覽會[N].人民日報, 1959年2月17日第6版
[7] 1986. 中國礦院北京研究生部高文泰教授等六人應邀來我院講學[J]. 湘潭礦業學院學報,(2):
[8] 1995. 煤田地質研究文集:慶祝高文泰教授八十華誕暨從事地質工作六十年.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地質專業委員會 中國礦業大學地質系輯.
[9] 2009.鄒放鳴.百年礦大人物傳略[M].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