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州舞春牛
- 起源地點:高州
- 起源時間:明朝末期
- 其他名:鬧春牛,唱春牛,牛娘劇
戲曲起源,發展創新,
戲曲起源
嶺南歷史文化名城高州,鑒江潮湧,百舸爭流。
作為一種古老的地方民間藝術,廣東省高州“舞春牛”,當地又稱“鬧春牛”、“唱春牛”、“牛娘劇”,起源於明朝末期,至今已流傳了三百多年。每年的農曆春節後至春耕前,廣東粵西高州的馬貴、石板、荷花等地農村,偶爾觀賞到中國獨一無二的戲曲劇種“舞春牛”。扮演“春牛”的村民,以原始、粗獷的騰上、騰下、滾地、犁田等動作,祈盼一年五穀豐登,諸事順境。
發展創新
為了讓“舞春牛”形象更生動,上世紀四十年代後,高州民間藝人大膽創新,改用由二人扮演一頭“水牛”,有牛頭牛身牛尾巴。在“水牛”道具的製作上,從頭到尾都是竹條和紙精扎而成,還塗上光彩奪目的顏色。劇中的角色裝扮,大多參照地方民間的年畫“春牛圖”演化而來,全劇大約十至二十分鐘結束。
“做戲是人,睇戲是人,打響鑼鼓人睇人。”“舞春年”這種不需要舞台、布景、戲幕,與觀眾面對面背靠背,通俗易懂、老少鹹宜的演出,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上世紀五十年代,高州“舞春牛”進入發展的全盛時期,近二十個戲班活躍於城鄉的每個角落,盛況空前。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農村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上世紀六十年代後,高州“舞春牛”已風光不再,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幾乎銷聲匿跡,瀕臨於失傳的地步。
梅煥2012根據《高州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