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泊村

光緒年間(1875-1908年),高姓先祖來此平泊建村定居,故命村名高家泊。 高家泊村位於海陽市城區東部,地處東經121°13′,北緯36°46′。東與 岱格莊為鄰,西與楊家泊村隔河相連,南與山口村隔乳即一級公路相望,北與溝於家 村相接。距市政府駐地5公里,隸屬碧城工業區。 全村轄區總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1.67公頃,果園2.2公頃,適 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蘋果等。 2002年,全村80戶,217人,有高、修、戴、隋、楊、毋等姓,均為漢族, 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高姓。 195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萬元。199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9萬元。200 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7萬元,人均純收入2350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66.4 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81.6%、5.4%、13%,人均純收入 3010元。

該村地處碧城河東岸,帽子山西,青威路北。村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風景優美,屬園區村。該村1990年被煙臺市政府授予“農業先進集體”,1991年被評為“海陽市先進黨支部”,並被評為“園區建設先進集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家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城區東部
  • 面積:208畝
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該村共有耕地面積208畝,糧田188畝,園地、林地約為20畝。水域面積為30畝,山巒面積為120畝。建設用地能嚴格按工業區統一規劃使用。
該村集體資產淨值10萬元,集體可支配財力0.2萬元,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養殖業有豬、羊、雞、魚等。盛產大蘋果。農民主要收入來源有種植、養殖、毛衫加工等。

大事記

1942年本村解放。 1947年11月鳳城圍困戰打響,解放軍十三縱第十八師師部駐紮本村。 1948年全村共出民工18人支援前線,楊開福、修風國為國捐軀。 1982年村集體投厚蘭您資4.8萬元,修建大口井1座。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3公斤,總產1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76公斤,總產21萬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396公斤,總產達到23萬鍵霸旋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33公斤,總產達34萬公斤。 1986年,栽植蘋果2.2公頃,主要品種為紅富士,常年總產量1.5萬公斤,收入達2.6萬餘元碑海炒船。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38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301萬元,林業收入7萬元,畜牧業收入9萬元,其它收入64.2萬元。
第二產業1963年後,部分婦女為草制藝品廠加工提籃,收入微薄。1973年,村先後建起麵粉廠、粉坊等,但規模不大。1985年以來,先後辦糕點加工廠1個,個體棗凶毛衫加工廠4個,另有服裝加工等。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70人,收入25萬元,其中工業漿市端收入15萬元,建築業收入10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積極引導和支持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村先後辦起了小商店,腳踏車修理鋪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0人,收入60.8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7萬元,服務業收入43萬元,商飲業收入10.8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無國小,學生到附近村就讀。1971年,村建起了國小,後又搬遷到龍塘埠學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糧菜各半,難得溫飽。
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96公斤。1975年,達到了206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種機動車輛16輛、機車38輛、彩電69台、冰櫃2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茅草房為主。1986年後,村統一規劃了宅基地,並整修了街道,村莊面鑽故拔境貌發生了根本變化。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9年,用上電網供電。1991年,安裝上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成立了黨支部。先後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修才法、修才禮、修風崗、修風訓、修風敏。2001年2月起,修風康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有黨小組2個,黨員13人。
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省、市優秀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解放後,設村公所,後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束葛幾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修才禮、修風崗、修風訓、高維斌、高連斌、高昌斌、修順正、修風康、高繪芝、修風敏。2002年起,修順正任村委主任。
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96公斤。1975年,達到了206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種機動車輛16輛、機車38輛、彩電69台、冰櫃2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茅草房為主。1986年後,村統一規劃了宅基地,並整修了街道,村莊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9年,用上電網供電。1991年,安裝上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成立了黨支部。先後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修才法、修才禮、修風崗、修風訓、修風敏。2001年2月起,修風康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有黨小組2個,黨員13人。
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省、市優秀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解放後,設村公所,後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修才禮、修風崗、修風訓、高維斌、高連斌、高昌斌、修順正、修風康、高繪芝、修風敏。2002年起,修順正任村委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