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是高安市政府2011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以來,我們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克難奮進,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和本屆任期目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
1、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堅持以科學發展擴總量、提質量、強後勁,主要指標大幅攀升。2010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達到112.45億元,年均遞增18.29%;財政總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1.16億元,其中地方收入7億元,年均分別遞增28.29%和30.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70億元,達到77.1億元,年均遞增39.0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0億元,達到36.69億元,年均遞增17.94%;農民人均純收入6454元,年均增長13.96%。運行質量不斷提升。
三產比重由2006年的24.8:42.1:33.1調整為21.4:49.0:29.6,工業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財政總收入占地方生產總值、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到9.93%和92.26%,分別比2006年提高2.76和3.66個百分點;建陶、汽運兩大行業均完成稅收1.32億元,打破了高安無億元稅收產業的歷史;鄉鎮財政收入均邁過千萬元台階,其中瑞州街道、八景鎮財政收入超億元。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累計向上爭取項目304個,到位資金8.9億元;引進5000萬元以上項目114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2個,簽約資金209.3億元,實際進資101.2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82億美元,實現外貿出口1.03億美元。
2、產業結構逐步最佳化。農業鏈條不斷延伸。糧食、蔬菜、生豬、肉牛四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先後被評為全省農業先進縣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化有效推進,培育宜春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5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5家、宜春市級19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20家。啟動了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程度有效提高。
工業平台不斷最佳化。累計投入資金7.16億元,加快並完善了建陶基地、工業園區平台建設,鄉鎮工業項目區競相發展,基本形成了區域互補、共同發展、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建陶基地被中國建材聯合會命名為“中國建築陶瓷產業基地”,工業園區被評為全省30家重點工業園區之一。2010年,兩大園區完成稅收分別達到1.81億元和1.08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分別達到43.41億元和173.33億元,較2006年分別增長3.9倍和5.9倍。三產水平不斷提高。我市被省發改委批覆為省級生產性服務業基地。
城鄉市場繁榮興旺,“萬村千鄉”、“家電下鄉”工程順利實施,農村消費市場有效激活。汽車運輸業強勁發展,全市大型貨運汽車保有量達到1.72萬輛,總運力達到14.13萬噸。以大城·昌西文化產業園為平台,啟動了陶瓷產業基地總部經濟項目建設,宜春學院高安新校區、九州科技生態示範園等項目成功落戶。
3、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以項目為抓手,加快建設了一批涉及民生和發展的重點基礎設施。爭取到滬昆高鐵客運專線經過高安並設站、口岸作業區列入全省重點口岸建設項目,完成了320國道繞城北移、建陶基捷運路專用線、黃付線大中修、高胡一級公路改造等項目建設,全市298個建制村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或油路,11個渡改橋項目全面完工;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006年的17.85平方公里拓展到21.7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43.26%,較2006年提高13.66個百分點。實施了市河、一港改造,完成了城市文化廣場、城區五塊綠地、三個入城口雕塑、城市污水處理設施、高安大道改造綠化等工程建設,省、宜春市重點建設鎮,生態鎮、生態村創建成效明顯,493個新農村建設點、42個和諧小康家園示範村建設圓滿完成,並先後獲得全省新農村建設、農村清潔工程先進縣市;累計投入10億元,新建220KV變電站2個、110KV變電站5個,改造110KV變電站4個,完成了沙湖水廠建設,西氣東輸、川氣東送工程在高安開口並設立分輸站;累計投入5.58億元,改造加固水庫29座,解決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7.2萬人,建設標準農田7.5萬畝,被評為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市。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造林27.4萬畝,連續被評為全省造林綠化先進縣市。
4、體制機制不斷創新。基本完成了市鄉機構改革,全面完成了市種子公司、自來水公司、高安賓館,以及交通、建設、民政所屬企業的改革。實施了國有水管單位、義務教育學校和衛生系統績效工資、林業產權制度、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執收執法部門收支脫鉤等改革。紮實推進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組建了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完善了市本級財政投融資項目管理辦法,建立了國有和村集體“三資”監管機制,健全了城區違法違規用地建房管理機制,加大了畜禽養殖和陶瓷行業污染治理力度,主要污染物減排獲省政府表彰。與此同時,對外開放平台不斷拓寬,先後組建了深圳商會、北京商會、廣東商會和上海經濟促進會,正式與日本淺口市、韓國太白市締結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