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流溪河北岸,東距粵漢鐵路所經之江村五里,舊時商業頗盛,亦作高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塘墟
- 地點: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
- 建立時間:清朝中期
- 規劃:打造嶺南特色騎樓區
溯源,滄桑,變遷,規劃,文藝作品,
溯源
高塘墟遺址位於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這個建於清朝中期的墟市曾經旺盛一時,對江高地區乃至整個禺北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拉動作用。後來江高建鎮,取當地江村之“江”與高塘之“高”,合併成為鎮名。而“高塘”之意,傳說是因為當地頻出高中的讀書人而得名。現在高塘墟已經徹底寥落沉寂,墟址剩下成片的騎樓,部分外地人與本地老人還在這裡居住。
高塘墟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顯赫,流溪河從墟市南面流過,京廣鐵路則在墟市的東面經過,以原粵漢鐵路為界,東邊是江村墟,西邊便是高塘墟。現在的高塘墟遺址大致呈長方形狀,一共有5條南北走向的商業街,時至今日,每條商業橫街的南端仍保留建於流溪河邊的碼頭。舊時的貨船,通過水運,從流溪河行駛至此,在碼頭卸下貨物,再由人力搬運上岸進入墟市。
江偉均老先生是江高本地人,大半輩子居住在高塘墟,曾經見證過高塘墟的旺盛。
“高塘墟大約是在清朝嘉慶年間建的,前身是在江夏嶺東邊流溪河北岸一個小集市。開始的時候,這個小集市規模並不大,大約是五六十間鋪面而已,也不叫高塘,而是叫集福街。因為交通太方便了,來趕集的人很多,生意就越做越旺。到了光緒年間,人們就集資購買了流溪河北岸數十畝填砂之地,用來興建高塘墟。高塘墟到現在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江偉均談起高塘墟的過去無比唏噓。
據介紹,當時募集資金的時候,得到了人們的踴躍參與,一共募得股份992股,每股為20兩,因此,花費資金19840兩白銀,利用兩年的時間就建成了高塘墟。建成之後的高塘墟,規定逢每月農曆的一、六為墟期,經營的東西為竹器、木器、農具、豬、牛、雞、鴨等產品。由於高塘墟地處流溪河的下游,來自從化、竹料、人和、蚌湖一帶的船隻都雲集這裡,經過高塘墟之後再轉往廣州市區、南海、花縣一帶,高塘墟於是成為禺北地區一個重要的墟市。
滄桑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高塘墟曾慘遭戰火的焚毀,但是很快就又在戰火的廢墟之中重新建設起來。
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領了廣州城,為了打通京漢鐵路,日寇繼續向北侵犯。當時,抗日名將伍觀淇帶領了禺北、花縣一帶的抗日自衛團在流溪河邊對侵犯的日寇進行狙擊,雙方在此展開了近11晝夜的激戰,日寇傷亡慘重。這場戰爭後來被稱為“江高之役”,載入青史。日寇發現從正面難以渡過流溪河,於是採用迂迴的戰術,他們從從化渡河,再從背後包抄自衛軍,自衛軍被迫撤退,日軍於是占領了高塘墟。
高塘墟當時乃是禺北地區的旺市,日軍既占,江高受阻的怒火傾瀉於這個百年旺市,一把火將禺北人民經營了一百多年的墟市燒成廢墟。江高地區的民眾失去了這個貿易基地,被迫分流到其它地方做生意。高塘墟被毀,無意之中促成了均和墟的崛起,但是對於江高地區的民眾來說,增添了許多不便。於是,一直到1943年,鑒於民眾的的強烈需求,當地十八社董事會召集社會賢達,商議重建高塘墟。這一舉措馬上得到了民眾的強烈反應,一下子就重新籌得新股2855股,依舊每股為20兩白銀,合計白銀57100兩,花了三年的時間,一個新的高塘墟在戰火的廢墟之中重新站立起來。
變遷
新建的高塘墟,均為兩層樓高的騎樓建築,總面積近9萬平方米,主街為東西走向,5條橫街為南北走向,整個墟共有商鋪250間。現在整個墟的建築基本保存完好。
重建之後的高塘墟一直旺盛,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才逐漸沉寂。
談及高塘墟的衰落,江偉均感慨地說:“最主要是現代化的發展,各地交通方便,並逐漸修建了小集貿市場,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市場經濟發達,新型的商場、超市乃至士多店的出現,無孔不入地進入城鄉,人們基本上在附近就能買到自己所需的物品,也不用專門趕到高塘墟來了。此外,高塘墟經營的主要是農業時代的東西,比如農具,客群只能是農村地區的農民,而改革開放以來,大部分的農民都洗腳上田,至於竹器、木器基本都被塑膠製品代替。最致命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附近高塘市場的建成,徹底將高塘墟的客商帶走,高塘墟就此逐漸沉寂。”
歷經兩百多年,高塘墟似乎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今只是靜靜地座落在流溪河邊,看著時代的潮起潮落。
規劃
騎樓,是嶺南地區最具特色的建築,提起騎樓,很多人都會想起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街道較為集中的騎樓街,然而,來到高塘墟,你會驚奇地發現,這裡也完好地保留著另外一個騎樓群。
高塘墟的騎樓群東至愛國西路,北至菜園街和交通路,西至廣州市65中,南至流溪河邊。記者從區規劃分局了解到,為了對高塘墟騎樓商業區進行保護,同時促進騎樓街的更新建設與發展,白雲區已經出台了《江高騎樓街保護更新規劃》,對騎樓街進行保護更新規劃編制工作,該項目委託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進行。據介紹,通過規劃改造之後的高塘墟,將成為面向周邊城市,集購物、休閒娛樂、特色餐飲、文體活動及居住於一體的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騎樓區。借著亞運會的東風,市交委對白雲區規劃的5條交通線路之中就有市客運站至江高小塘的523路快線,實現了江高地區與市中心客運樞紐的快速連線,而窖心至江村墟路線的開通則加強了石井街與江高鎮的公交連線。這些舉措,都將為高塘墟騎樓區未來的發展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走在寥落的騎樓街,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這些建於40年代的騎樓,沿襲著30年代嶺南騎樓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樓上住人,樓下經商,商店門外是一條長長的走廊,這條走廊適合於廣州的亞熱帶天氣,可以遮陽擋雨,完美地兼顧了商住兩用的建築功能。江偉均說,經常有來自市區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前來這裡拍攝,曾經還有電影劇組到這裡來取景。
現在這些騎樓已經大部分關閉,沙縣小吃、日本料理、修車店、糖水店等由外地人開張的小店零落在大街的兩側,據說消費者主要是附近的學生。老街上,行人寥寥,極其安靜,想起這裡曾是熙熙攘攘的鬧市,一時恍若隔世。
文藝作品
廣州文藝2006年第10期 作者:蘇嘉莉
發源於從化的流溪河蜿蜒不斷地流,在它下游地帶的北岸有個古老的小鎮,命名為“江高”。江高江高,據說是“江村”和“高塘”各取首字而得來的,而其中的高塘傳說又是因為當地經常出高中的人,所以才被叫作高塘。儘管這可能只是當地讀書人的臆想,但無論是古老的臨街商鋪、被丟空的大型墟落,還是至今仍洋溢在鎮上居民生活當中的古老風尚和獨特情趣,都無聲而執著地訴說著一段屬於高塘墟的輝煌歷史。
流溪河畔一條綿延近1000米長的愛國西路,清一色騎樓式的臨街商鋪,構築了整個高塘的中心地帶。雖然沿街騎樓沒有太多的復古修飾,但古貌猶存,一磚一瓦甚至一個商鋪的名字都暗示著這些建築所經歷的時日。
但似乎身在其中的人卻對此毫無知覺,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置身於這條古老的街道之中,在過去的商鋪中販賣著今天的貨物。鎮上的人哪一天鞋子破了,依然常常光顧這條古老的商業街上的鞋街,因為鞋街上聚集了數十家鞋店,成行成市;鄉下的老人哪天要鑲上一副鋥亮的金牙,那么坐上兒子的摩托,來到這條愛國西路上素有口碑的牙醫診所,這仍然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殊不知,這樣的生活其實已經延續了兩百多年。
清朝嘉慶年間,禺北士紳在江夏嶺山腳興建新墟,命名為集福街,當時只有店鋪五六十間。後來生意越做越大,在光緒年間,高塘十八社召開董事會,商議發動各村集資股份,於是買下高塘數十畝地,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建成高塘墟,並規定一、六為墟日。自此之後,每逢墟日,禺北、花縣和南海一帶的鄉民紛紛涌到高塘。他們一方面要把自己生產的農產品或手工業品賣出,一方面又在墟市中買回自己需要的商品,這就是所謂的“趁墟”了,也就是“趕集”的意思。加上後來又陸續興建的江村墟、雙崗墟,熱鬧之致,足使江高之地成為當年禺北一帶的商業中心。
高塘墟的名字不變,但經過兩百年的風風雨雨,它的墟址已歷經多次的變遷。嘉慶和光緒年間興建的所謂“高塘新墟”早已毀於戰亂,就連後來在廢墟上重建的第三個“高塘新墟”(位於現愛國西路旁邊)也因為空間的狹窄而被更新的“高塘新墟”(位於今天的珠江村)所取代,而這個大型墟落的舊址也就成為江高之地商業蓬勃發展的一大見證。它寂寞的落空既是對新時代新發展的適應,更是對昔日客似雲來的墟市盛況的返照。
徜徉於古風十足的商業街上,雖然不怕日曬雨淋,但趕上風和日麗的天氣,最寫意的莫過於繞到南邊商鋪的後面,在流溪河邊上的沿河走廊逛一逛。
在這裡,我們會發現每走100來米就會有青石板砌成的梯子可供下河,不過現在大多已長滿青苔。當年從化、竹料、人和、蚌湖一帶的船隻通過流溪河雲集高塘,而這些可供下河的石板梯子就是當年搬運商品上岸的重要工具――水腳,相當於一個個小型碼頭。這些商品經由高塘,又轉往廣州及南海、花縣一帶。因此,這些密布的水腳又在無聲地言說著地處流溪河下游的高塘墟當年也是禺北一帶水上運輸的中心。
沿著河街散步,讓人賞心悅目的不僅有兩岸旖旎的風光,而且還有在此岸飲茶下棋的居民渲染出來的閒適的生活氣氛和對岸河心洲傳過來的悠悠樂韻。古老而有著強大生命力的民風和歌謠,更為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墟鎮增添一層深厚的文化底蘊。
兩百年風雨,兩百年的高塘墟。即使它不一定是高中之地,至少也是一個高年之墟了。但願它輝煌的歷史能被更多的有心人留意並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