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含油量環保水性切削液
- 外文名:High oil cont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tercutting fluid
- 特 點:油量高 環保 乳化 潤滑 防鏽
- 類 別:金屬加工液
產品套用,產品特性,配備使用,質量指標,發展前景,
產品套用
本品主要套用於金屬切削加工。
產品特性
1.產品用油酯為動植物油改性而得,物理化學性能穩定、環保、可降解、可再生,這是礦物油型水性切削液所不能比擬的。
2.所選用乳化劑和乳化穩定劑為斯盤60和吐溫80混合物,是對人體和環境無毒無害的環保化合物。
3.選用的緩蝕劑、防腐殺菌劑和消泡劑為不含磷矽的物質, 不易導致基礎油的腐敗。
配備使用
1、將動植物油淨化後甲酯化→過氧化氫和甲酸加入反應設備中混合,在一定溫度下攪拌反應。反應結束後液體自動分層,可得上層環氧化改性油脂。
2、將改性油脂、三羥甲基二丙烷脂肪酸酯、硫化脂肪酸酯與防霉殺菌劑在常溫常壓下攪拌混合均勻得混合物組分A。
3、預先將PH穩定劑、低碳脂肪酸與水攪拌混合均勻分,再將A組分加入反應釜中,並加入金屬緩蝕劑,混合攪拌均勻得產品(中陽潤滑油實驗配備)。
質量指標
檢查項目 | 檢驗結果 | 檢驗方法 | ||||
BSR1# | BSR2# | BSR3# | BSR4# | |||
PH值(5%稀釋液) | 9.28 | 9.3 | 9.27 | 9.31 | PH計 | |
腐蝕(AI,3b,55℃) | 合格 | 合格 | 合格 | 合格 | GB/T 6144 | |
鑄鐵屑 | 1級 | 1級 | 1級 | 1級 | IP287 | |
最大無卡咬負荷(PB)值/N | 1231 | 1370 | 1250 | 1355 | GB3142 | |
磨斑直徑/mm | 0.23 | 0.2 | 0.25 | 0.21 | ||
燒結負荷(PD)值/N | 5403 | 5370 | 5396 | 5400 | ||
清洗能力:45#鋼片(65℃±2℃,沉浸擺動3min清洗) | 清油率% | ≥92% | ≥92% | ≥92% | ≥92% | |
殘油率% | ≤8% | ≤8% | ≤8% | ≤8% | ||
硬水中穩定性,20min | 無絮狀物 | 無絮狀物 | 無絮狀物 | 無絮狀物 | ||
人工硬水65℃±2℃,1h | 無析出物 | 無析出物 | 無析出物 | 無析出物 | ||
生物降解試驗 | 降解率 >90% | 降解率 >90% | 降解率 >90% | 降解率 >90% | CEC-L33-A93 | |
適用金屬材料 | 所有材料(包括銅鎂鋁合金) | 所有材料(包括銅鎂鋁合金) | 所有材料(包括銅鎂鋁合金) | 所有材料(包括銅鎂鋁合金) |
發展前景
用於金屬加工液配方中的所有組份要仔細推敲,並需符合較嚴格的政府法規。好多年來,主要關心的問題是取代懷疑可能致癌的亞硝酸胺,許多短鏈脂肪酸與二元酸可滿意地代替亞硝酸胺。在審核各種參數時,環境影響問題已排在首位。當排放廢冷卻劑時,至關重要是排放水中的組分應極易生物降解。
綠色環保型切削液是在各國環境法規日臻完善、 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是綠色製造的重要環節,是制約整個綠色製造過程的瓶頸之一。 關於綠色環保型金屬切削液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嚴格的定義,但綜合起來看,綠色環保型切削液應符合以下要求:使用過程不損害人體健康;使用過程符合衛生要求,對環境無污染或低污染;具有生物降解性,並且降解後無毒或低毒。 發展綠色切削液必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基礎油和添加劑的綠色環保問題。
基礎油是切削液的主要成分, 對切削液的性能有很大影響。切削液的生物降解性能也決定於基礎油的生物降解性能。 切削液的基礎油有礦物油、 合成油(合成酯和合成烴)和植物油。由於礦物油基的切削液生物降解能力差, 長期滯留在水和土壤中, 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不宜作為綠色切削液的基礎油。合成油中合成烴的生物降解性與礦物油差不多, 植物油與合成酯則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能力。目前基礎油的發展趨勢體現為:① 礦物油逐漸被生物降解性好的植物油和合成酯所代替;② 油基切削液逐漸被水基切削液所代替。植物油生物降解性好, 無毒性, 我國是植物油生產大國,產量位居世界第三位, 菜籽油和棉籽油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第29頁)。
由於金屬切削液一般含有表面活性劑、 極壓劑、防鏽劑、 殺菌劑等添加劑。在新的金屬切削液添加劑及配方的研製過程中,環保型生物降解添加劑(無毒型添加劑)是現在研究與套用的方向。 以下列舉的一些綠色環保型添加劑是當今國內外套用前景比較廣泛的(第30頁)。
近年來,金屬切削液的綠色環保作用日益得到人們的認可和重視。 綠色環保型金屬切削液的研究、開發和套用已經成為機械行業的重要方向。我國正處於綠色金屬切削液開發的初級階段。從現有的研究結果看,大多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綠色程度不高。從發表的論文看,則主要是提出有關生物降解的定義和發展的需求性及設計思路,很少提及具體的方案,更缺乏大量使用的實際產品(第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