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分子化學(第五版)
- 作者:潘祖仁
- 類別:高等教育教材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9月
- 頁數:266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22107985
- CIP核字號:2011044995
成書過程
修訂情況
出版工作
責任編輯 | 文字編輯 | 責任校對 | 裝幀設計 |
揚菁 | 李姿嬌 | 蔣宇 | 韓飛 |
內容簡介
教材目錄
1緒論 | |||
1.1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 1.5大分子微結構 | ||
1.2聚合物的分類和命名 | 1.6線形、支鏈形和交聯形大分子 | ||
1.2.1聚合物的分類 | 1.7凝聚態和熱轉變 | ||
1.2.2聚合物的命名 | 1.7.1凝聚態 | ||
1.3聚合反應 | 1.7.2玻璃化溫度和熔點 | ||
1.3.1按單體—聚合物結構變化分類 | 1.8高分子材料和力學性能 | ||
1.3.2按聚合機理分類 | 1.9高分子化學發展簡史 | ||
1.4分子量及其分布 | 提要 | ||
1.4.1平均分子量 | 思考題 | ||
1.4.2分子量分布 | 計算題 | ||
2縮聚和逐步聚合 | |||
2.1引言 | 2.10.6醇酸樹脂與塗料 | ||
2.2縮聚反應 | 2.11聚碳酸酯 | ||
2.3線形縮聚反應的機理 | 2.12聚醯胺 | ||
2.3.1線形縮聚和成環傾向 | 2.12.12—2系列脂族聚醯胺 | ||
2.3.2線形縮聚機理 | 2.12.2聚醯胺—6 | ||
2.3.3縮聚中的副反應 | 2.12.3芳族聚醯胺 | ||
2.4線形縮聚動力學 | 2.13聚醯亞胺和高性能聚合物 | ||
2.4.1官能團等活性概念 | 2.13.1聚醯亞胺 | ||
2.4.2不可逆線形縮聚動力學 | 2.13.2聚苯並咪唑類 | ||
2.4.3可逆平衡線形縮聚動力學 | 2.13.3梯形聚合物 | ||
2.5線形縮聚物的聚合度 | 2.14聚氨酯和其他含氮雜鏈縮聚物 | ||
2.5.1反應程度和平衡常數對聚合度的影響 | 2.14.1聚氨酯 | ||
2.5.2基團數比對聚合度的影響 | 2.14.2聚脲 | ||
2.6線形縮聚物的聚合度分布 | 2.15環氧樹脂和聚苯醚 | ||
2.6.1聚合度分布函式 | 2.15.1環氧樹脂 | ||
2.6.2聚合度分布指數 | 2.15.2聚苯醚 | ||
2.7體形縮聚和凝膠化 | 2.16聚碸和其他含硫雜鏈聚合物 | ||
2.7.1Carothers法凝膠點的預測 | 2.16.1聚碸 | ||
2.7.2Flory統計法 | 2.16.2聚苯硫醚 | ||
2.7.3凝膠點的測定方法 | 2.16.3聚多硫化物—聚硫橡膠 | ||
2.8縮聚和逐步聚合的實施方法 | 2.17酚醛樹脂 | ||
2.8.1縮聚和逐步聚合熱力學和動力學的特徵 | 2.17.1鹼催化酚醛預聚物(resoles) | ||
2.8.2逐步聚合的實施方法 | 2.17.2酸催化酚醛預聚物—熱塑性酚醛樹脂(novolacs) | ||
2.9重要縮聚物和其他逐步聚合物 | 2.18氨基樹脂 | ||
2.10聚酯 | 2.18.1脲醛樹脂 | ||
2.10.1概述 | 2.18.2三聚氰胺樹脂 | ||
2.10.2線形飽和脂族聚酯 | 提要 | ||
2.10.3滌綸聚酯 | 思考題 | ||
2.10.4全芳族聚酯 | 計算題 | ||
2.10.5不飽和聚酯 | |||
3自由基聚合 | |||
3.1加聚和連鎖聚合概述 | 3.7.7轉化率—時間曲線類型 | ||
3.2烯類單體對聚合機理的選擇性 | 3.8動力學鏈長和聚合度 | ||
3.3聚合熱力學和聚合—解聚平衡 | 3.9鏈轉移反應和聚合度 | ||
3.3.1聚合熱力學的基本概念 | 3.9.1鏈轉移反應對聚合度的影響 | ||
3.3.2聚合熱(焓)和自由能 | 3.9.2向單體轉移 | ||
3.3.3聚合上限溫度和平衡單體濃度 | 3.9.3向引發劑轉移 | ||
3.3.4壓力對聚合—解聚平衡和熱力學參數的影響 | 3.9.4向溶劑或鏈轉移劑轉移 | ||
3.4自由基聚合機理 | 3.9.5向大分子轉移 | ||
3.4.1自由基的活性 | 3.10聚合度分布 | ||
3.4.2自由基聚合機理 | 3.10.1歧化終止時的聚合度分布 | ||
3.4.3自由基聚合和逐步縮聚機理特徵的比較 | 3.10.2偶合終止時的聚合度分布 | ||
3.5引發劑 | 3.11阻聚和緩聚 | ||
3.5.1引發劑的種類 | 3.11.1阻聚劑和阻聚機理 | ||
3.5.2氧化—還原引發體系 | 3.11.2烯丙基單體的自阻聚作用 | ||
3.5.3引發劑分解動力學 | 3.11.3阻聚效率和阻聚常數 | ||
3.5.4引發劑效率 | 3.11.4阻聚劑在鏈引發速率測定中的套用 | ||
3.5.5引發劑的選擇 | 3.12自由基壽命和鏈增長、鏈終止速率常數的測定 | ||
3.6其他引發作用 | 3.12.1非穩態期自由基濃度的變化 | ||
3.6.1熱引發聚合 | 3.12.2假穩態階段自由基壽命的測定 | ||
3.6.2光引發聚合 | 3.12.3鏈增長和鏈終止速率常數測定方法的發展 | ||
3.6.3輻射引發聚合 | 3.13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 | ||
3.6.4電漿引發聚合 | 3.13.1概述 | ||
3.6.5微波引發聚合 | 3.13.2氮氧穩定自由基法 | ||
3.7聚合速率 | 3.13.3引發轉移終止劑(Iniferter)法 | ||
3.7.1概述 | 3.13.4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 | ||
3.7.2微觀聚合動力學研究方法 | 3.13.5可逆加成—斷裂轉移(RAFT)法 | ||
3.7.3自由基聚合微觀動力學 | 提要 | ||
3.7.4自由基聚合基元反應速率常數 | 思考題 | ||
3.7.5溫度對聚合速率的影響 | 計算題 | ||
3.7.6凝膠效應和巨觀聚合動力學 | |||
4自由基共聚合 | |||
4.1引言 | 4.6.2影響競聚率的因素 | ||
4.1.1共聚物的類型和命名 | 4.7單體活性和自由基活性 | ||
4.1.2研究共聚合反應的意義 | 4.7.1單體活性 | ||
4.2二元共聚物的組成 | 4.7.2自由基活性 | ||
4.2.1共聚物組成微分方程 | 4.7.3取代基對單體活性和自由基活性的影響 | ||
4.2.2共聚行為—共聚物組成曲線 | 4.8Q—e概念 | ||
4.2.3共聚物組成與轉化率的關係 | 4.9共聚速率 | ||
4.3二元共聚物微結構和鏈段序列分布 | 4.9.1化學控制終止 | ||
4.4前末端效應 | 4.9.2擴散控制終止 | ||
4.5多元共聚 | 提要 | ||
4.6競聚率 | 思考題 | ||
4.6.1競聚率的測定 | 計算題 | ||
5聚合方法 | |||
5.1引言 | 5.4.5苯乙烯懸浮聚合 | ||
5.2本體聚合 | 5.4.6微懸浮聚合 | ||
5.2.1苯乙烯連續本體聚合 | 5.5乳液聚合 | ||
5.2.2甲基丙烯酸甲酯的間歇本體聚合—有機玻璃板的製備 | 5.5.1概述 | ||
5.2.3氯乙烯間歇本體沉澱聚合 | 5.5.2乳液聚合的主要組分 | ||
5.2.4乙烯高壓連續氣相本體聚合 | 5.5.3乳化劑和乳化作用 | ||
5.3溶液聚合 | 5.5.4乳液聚合機理 | ||
5.3.1自由基溶液聚合 | 5.5.5乳液聚合動力學 | ||
5.3.2丙烯腈連續溶液聚合 | 5.6乳液聚合技術進展 | ||
5.3.3醋酸乙烯酯溶液聚合 | 5.6.1種子乳液聚合 | ||
5.3.4丙烯酸酯類溶液共聚合 | 5.6.2核殼乳液聚合 | ||
5.3.5離子型溶液聚合 | 5.6.3無皂乳液聚合 | ||
5.3.6超臨界CO2中的溶液聚合 | 5.6.4微乳液聚合 | ||
5.4懸浮聚合 | 5.6.5反相乳液聚合 | ||
5.4.1概述 | 5.6.6分散聚合 | ||
5.4.2液—液分散和成粒過程 | 提要 | ||
5.4.3分散劑和分散作用 | 思考題 | ||
5.4.4氯乙烯懸浮聚合 | 計算題 | ||
6離子聚合 | |||
6.1引言 | 6.3.2陽離子聚合的引發體系和引發作用 | ||
6.2陰離子聚合 | 6.3.3陽離子聚合機理 | ||
6.2.1陰離子聚合的烯類單體 | 6.3.4陽離子聚合動力學 | ||
6.2.2陰離子聚合的引發劑和引發反應 | 6.3.5影響陽離子聚合速率常數的因素 | ||
6.2.3單體和引發劑的匹配 | 6.3.6聚異丁烯和丁基橡膠 | ||
6.2.4活性陰離子聚合的機理和套用 | 6.4離子聚合與自由基聚合的比較 | ||
6.2.5特殊鏈終止和鏈轉移反應 | 6.5離子共聚 | ||
6.2.6活性陰離子聚合動力學 | 6.5.1陰離子共聚 | ||
6.2.7陰離子聚合增長速率常數及其影響因素 | 6.5.2陽離子共聚 | ||
6.2.8丁基鋰的締合和解締合 | 提要 | ||
6.2.9丁基鋰的配位能力和定向作用 | 思考題 | ||
6.3陽離子聚合 | 計算題 | ||
6.3.1陽離子聚合的烯類單體 | |||
7配位聚合 | |||
7.1引言 | 7.4丙烯的配位聚合 | ||
7.2聚合物的立體異構現象 | 7.4.1丙烯配位聚合反應歷程 | ||
7.2.1立體(構型)異構及其圖式 | 7.4.2丙烯配位聚合動力學 | ||
7.2.2立構規整聚合物的性能 | 7.4.3丙烯配位聚合的定向機理 | ||
7.2.3立構規整度 | 7.5極性單體的配位聚合 | ||
7.3Ziegler—Natta引發劑 | 7.6茂金屬引發劑 | ||
7.3.1Ziegler—Natta引發劑的兩主要組分 | 7.7共軛二烯烴的配位聚合 | ||
7.3.2Ziegler—Natta引發劑的溶解性能 | 7.7.1共軛二烯烴和聚二烯烴的構型 | ||
7.3.3Ziegler—Natta引發劑的反應 | 7.7.2二烯烴配位聚合的引發劑和定向機理 | ||
7.3.4Ziegler—Natta引發劑兩組分對聚丙烯等規度和聚合活性的影響 | 提要 | ||
7.3.5Ziegler—Natta引發體系的發展 | 思考題 | ||
8開環聚合 | |||
8.1環烷烴開環聚合熱力學 | 8.6.1概述 | ||
8.2雜環開環聚合熱力學和動力學特徵 | 8.6.2己內醯胺陰離子開環聚合的機理 | ||
8.3三元環醚的陰離子開環聚合 | 8.7聚矽氧烷 | ||
8.3.1環氧乙烷陰離子開環聚合的機理和動力學 | 8.7.1單體 | ||
8.3.2聚醚型表面活性劑的合成原理 | 8.7.2聚合原理 | ||
8.3.3環氧丙烷陰離子開環聚合的機理和動力學 | 8.7.3結構性能與套用 | ||
8.4環醚的陽離子開環聚合 | 8.7.4改性 | ||
8.4.1概述 | 8.8聚磷氮烯 | ||
8.4.2丁氧環和四氫呋喃的陽離子開環聚合 | 8.8.1概述 | ||
8.4.3環醚的陽離子開環聚合機理 | 8.8.2聚磷氮烯的合成方法 | ||
8.5羰基化合物和三氧六環的陽離子開環聚合 | 8.9聚氮化硫 | ||
8.5.1羰基化合物的陽離子聚合 | 提要 | ||
8.5.2三氧六環(三聚甲醛)的陽離子開環聚合 | 思考題 | ||
8.6己內醯胺的陰離子開環聚合 | 計算題 | ||
9聚合物的化學反應 | |||
9.1聚合物化學反應的特徵 | 9.5.1活性陰離子聚合 | ||
9.1.1大分子基團的活性 | 9.5.2特殊引發劑 | ||
9.1.2物理因素對基團活性的影響 | 9.5.3力化學 | ||
9.1.3化學因素對基團活性的影響 | 9.5.4縮聚反應 | ||
9.2聚合物的基團反應 | 9.6擴鏈 | ||
9.2.1聚二烯烴的加成反應 | 9.7交聯 | ||
9.2.2聚烯烴和聚氯乙烯的氯化 | 9.7.1二烯類橡膠的硫化 | ||
9.2.3聚醋酸乙烯酯的醇解 | 9.7.2過氧化物自由基交聯 | ||
9.2.4聚丙烯酸酯類的基團反應 | 9.7.3縮聚及相關反應交聯 | ||
9.2.5苯環側基的取代反應 | 9.7.4輻射交聯 | ||
9.2.6環化反應 | 9.8降解與老化 | ||
9.2.7纖維素的化學改性 | 9.8.1熱降解 | ||
9.3反應功能高分子 | 9.8.2力化學降解 | ||
9.3.1概述 | 9.8.3水解、化學降解和生化降解 | ||
9.3.2高分子試劑 | 9.8.4氧化降解 | ||
9.3.3高分子底物和固相合成 | 9.8.5光降解和光氧化降解 | ||
9.3.4高分子催化劑 | 9.8.6老化和耐候性 | ||
9.4接枝共聚 | 9.8.7聚合物的可燃性和阻燃 | ||
9.4.1長出支鏈 | 提要 | ||
9.4.2嫁接支鏈 | 習題 | ||
9.4.3大單體共聚接枝 | 參考文獻 | ||
9.5嵌段共聚 |
教材特色
教學資源
- 配套教材
書名 | 書號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字數 | 頁數 |
高分子化學(第五版)導讀與題解(第二版)(賈紅兵) | 978-7-122-16161-1 | 2020年5月 | 化學工業出版社 | 469千字 | 300頁 |
- 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