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永,字子修,號荊門,浙江省嘉興府秀水縣新豐村(今浙江嘉興市南湖區新豐鎮竹林村)人,清朝官員。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舉人,十二年(1673年)中進士,十八年(1679年)年調任內鄉知縣,兼管鎮平、淅川兩縣事務。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直隸省安州知州併兼新安縣事。
三十一年(1692年)任戶部江西司員外郎,僅一年余,因勞於政務而病卒於官邸,享年六十三歲。
高以永初到內鄉便問民疾苦,賑濟災民。清同治《內鄉通考》評論說,“高以永,廣開墾,除匪盜,其有造於內鄉者甚大”。“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副楹聯,正是他所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以永
- 別名:字子修,號荊門
- 國籍:清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嘉興
- 出生日期:1629年
- 逝世日期:1692年
- 職業:官員
- 代表作品:《高戶部詩集》
簡介,評價,
簡介
高以永天資聰穎,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舉人,十二年(1673年)中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調任內鄉知縣,兼管鎮平、淅川兩縣事務,開清代內鄉知縣任職九年之先河。二十七年(1688年)升任直隸省安州知州併兼新安縣事。三十一年(1692年)任戶部江西司員外郎,僅一年余,因勞於政務而病卒於官邸,時年六十三歲。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高以永上任安州知州後,二十八年(1689年)“畿南大旱,赤地千里,以永兼攝新安(縣),兩地求賑者日以千計。常平倉粟石散給立盡”,又請示上司從國庫內撥賑災款30萬,以永遍歷鄉村親自給發,不假吏役之手,政策從一而終。烈日當頭,塵土瀰漫,以永奔走於鄉村田野,安撫百姓。臉曬黑了,人累瘦了,“見者不知其為官也。”
安州境東有淺水湖泊白洋淀,因水涸為地,百姓在此種麥偶有所收。駐保定旗軍見其有所收穫,指為放馬場地。府下令清丈及賦,以永極力爭辯。言此地為水浸偶遇乾涸,而指為馬場地。他日水溢地不可得,而按籍應有馬場地若干,應指他地以為固定馬場地。為此爭論無窮,以永據理爭辯,未果。後霪雨忽發,白洋淀巨浸如舊,果如以永所料,最終如願,得以安寢,州人無不嘆服。
安州地處天子腳下,驛遞繁重,且土瘠民貧,賦稅多不能完成。為本州應役者,按例每年每里一人輪值,雖為輪值,實為奸黠者主之。所需修城物料,上官驛馬,加上應役人員飯食工銀,往往費一征十,民不堪勒索之苦,上官雖也知其弊政,但司空見慣,長期不改。以永執政,察其弊立其約,勒石碑於州門外,永為禁革。凡公事皆官自理,不得煩及里民。從而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民得安枕”。每遇皇帝大駕行幸,沿途諸州縣接上司牌文,即派遣於民,而民多告病以為推托之詞,惟以永“措置有方,事集而民不擾。”
高以永溫厚和平,愛護百姓,心胸開闊,賦性寬仁。遇大事他人震驚,惶惶不知所措,而他總能沉著冷靜,以談笑處之。對屬下、對民眾從未見其發怒。“深仁厚澤,入人骨髓”,所至,歌謠載道。且在當時河南全省也有一定影響,作為鄉試同考官赴省城大梁(開封),“市肆人指而羨之以相示,曰‘今(內鄉)之縣令高公也’。”離任內鄉時,百姓扳道挽留,甚而有追送數百里者。後立“德政”、“去思”二碑於儀門前,入名宦祠。清康熙《內鄉縣誌》,稱“在事數年,溫厚和平為治務,慈祥愷悌之聲無間遐邇”。清同治《內鄉通考》又進一步評論說,“高以永,廣開墾,除匪盜,其有造於內鄉者甚大,宜其崇祀名宦也。”
知安州時,有一紈絝子弟對高以永的政聲和為人持懷疑態度,公然赴衙,要親見其人。以永欣然延接,和風於齋宇,其儀態之大方,學問之淵博,言辭之得體,使他嘆服:“以永的政聲絕無粉飾之辭”。從此,也出自誠心向播惠政之聲。自謂曰“令之循良不可得,而卓卓如公者,予得以聞其政聲,觀其容貌,聆其言論為大快也。”後升調戶部時,安州人泣送如內鄉。
高以永,勤於政事,寬以待人,但生活上嚴於律己、清苦過人。為州縣官十一年未攜家人至任所。內鄉至安州、安州至戶部,離任時,“僅囊衣篋書自隨而已。”戶部江西司員外郎任上,他深知“江南財賦半天下”,工作繁重、責任重大,為防奸吏作弊,夜以繼日查核文書簿籍,以至積勞成疾,病逝於任所。死後沒有留下任何屬於他自己的財產,連靈柩也不能運回,靠親故致賻(為死者送錢物),得以歸葬。安州人聞之,相率入都哭奠者不絕。後公子過內鄉,“其民攀留而不忍舍道,相別泣下濕襟。”
高以永是勤能之官,清廉之吏,也是詩人。僅見於康熙《內鄉縣誌》記載的就有詩歌、碑文二十餘篇。如他在《內鄉春日漫興》一詩里寫道:“每逢春耘早放衙,小堂幽靜勝山家,悠然竹几攤出坐,落盡中庭白杏花。”從這些詩里,多表達了他體察民情、重視農事、關心民瘼的高尚情懷。
特別是他在內鄉任職九年間所撰寫的這副對聯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內鄉縣衙也因這副對聯而倍受世人關注。
評價
高以永身後留有《高戶部詩集》一本,嘉興《竹林八圩志》收錄有高以永一生作詩數百篇。清代著名史學家萬斯同等五人,為其所作的序言,從不同的角度評價了高以永的為政、為人和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如冉覲祖在序言中寫道:“今海內詩人競相雄長者未有定論,而公亦可以獨樹旗鼓,自名為家不愧也。而予尤幸始而聞公之政事,徐而瞻公之容貌,聆公之言論,今又得讀公之詩,不覺嚮往之情彌殷也!”乾隆《嘉興縣誌》也為高以永撰寫了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