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亦吾,字盤之,山東省章丘縣(今濟南市章丘區)人,1881年出生在舊縣城繡惠鎮西關一個家學深厚、頗有名望的耕讀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亦吾
- 別名:字盤之
- 出生日期:1881年
- 逝世日期:1941年2月5日
- 學生:周恩來
- 兒子:高肇甫
與周恩來,情誼,高家人的驕傲,
與周恩來
高亦吾為周恩來命字“翔宇”
高亦吾,字盤之,山東省章丘縣(今濟南市章丘區)人,1881年出生在舊縣城繡惠鎮西關一個家學深厚、頗有名望的耕讀之家。他自幼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12歲時,在私塾就已讀完四書五經,16歲時自設私塾,教育蒙童,惠及鄉里。1907年高亦吾通過府試,以優異的成績被選入山東高等學堂歷史科深造。
在這期間,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組織的同盟會,也先後以山東青島、煙臺和濟南等地為重點,尤其在這些地方的中高等學校進行了組織大發展。當時考入山東高等學堂的高亦吾,被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思想所吸引,他如饑似渴地研讀孫中山的著作和山東同盟會為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創辦的先進報刊。在這些書刊、報紙和山東同盟會開展的一些革命活動的影響下,高亦吾很快加入了同盟會,由一個愛國憂時的進步青年,成為一名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積極反清反帝的英勇鬥士。
加入同盟會不久,他先後在高等學堂的同學中組織成立了“樂群學會”和“玫瑰花詩社”。在帶領這兩個學生組織進行反清反帝的活動中,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提筆成文,常以“中國的存亡”、“中國的革命”、“中國的命運”為題,寫文做詩、與同學集會或走上街頭演講。
1909年8月,由於清朝政府的屈膝妥協,山東各界興起的爭取路礦權利鬥爭遭到失敗,激起了各界特別是教育文化界的憤慨。高亦吾即以“樂群學會”和“玫瑰花詩社”的成員為骨幹,發動組織領導了山東高等學堂學生的反清反帝鬥爭。他們脫下長衫,剪掉髮辮,上街遊行示威和集會演講,轟動了整個濟南。清朝政府密令通緝帶頭鬧事者。高亦吾在幾位同學幫助下,逃出了濟南。
1909年末,高亦吾輾轉來到東北奉天,在族兄的幫助下,被聘為正在籌建中的“奉天省官立東關模範兩等國小校”的歷史教員。轉年秋天,年僅12歲的周恩來,由當時任鐵嶺稅捐局主任的三伯父周貽謙從家鄉淮安帶到鐵嶺,在銀岡書院讀書,後轉入東關模範學校。
周恩來對這位在光緒末年就敢於剪掉髮辮,洋裝革履,被人視為“怪物”的高老師非常尊重景仰,而高亦吾對這位氣宇軒昂且胸懷壯志的少年也非常青睞。課下他常向周恩來慷慨激昂地講述反清滅洋的革命道理;語氣沉痛地訴說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悲壯之舉,讓周恩來聽得義憤填膺、淚光盈盈……高先生並將鄒容烈士19歲時寫的《革命軍》一書贈送給他,使其樹立起堅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信念。
辛亥革命爆發後,高亦吾率領教師、學子湧向長街遊行示威,每走到路口、廣場,他便帶領師生振臂高呼:“韃虜不除,民國不立,四萬萬炎黃子孫誓不罷休!”
在高先生影響下,周恩來返校後當眾第一個剪掉髮辮,發誓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1913年,周恩來南遷天津,入南開中學就讀。師生臨別之際,高先生寓意深遠地為周恩來命字“翔宇”;周恩來則奮筆疾書:“同心努力,前程萬里指日登!”署名“翔宇”,表示對“翔宇”的認可和對恩師的敬重。
情誼
高家後人與總理情意不斷
三年後,由於戰亂不息、政局不穩,高亦吾辭職赴北平,在某公署任職。其間,周恩來曾兩度前往探望。後周恩來在天津被捕入獄,高亦吾心急如焚,四處奔走,奮力營救,終助周恩來脫離虎穴。誰承想,師生這次揮淚分手,自此天各一方。
後來,高亦吾重返濟南,應邀在省建設廳任職。他對故鄉的水利建設極為關注,曾兩次提出設計章丘繡江河金盤水電站、興修繡惠灌渠。“七七事變”後,他面對國破家亡的慘狀,辭去公職,返回章丘。縣長郭德夫深知先生學問淵博、名揚鄉里,邀他出面成立“城關學堂”,先生知道郭德夫是“親日派”,力辭不就,卻去西關私塾任教。1939年章丘淪陷,高先生赴濟避難。有人舉薦他去當地的某漢奸公署就職,並聲言是個“肥缺”,高先生斷然拒絕:“國家蒙難,民不聊生,替敵效勞,實愧堂堂華人國民!”為了維持生計,他便在濟南小布政街開館施教。
1941年春節剛過,高亦吾突患腦膜炎,還回故鄉。久治不愈,在彌留之際,他將全家喚到身邊,再三叮囑兒子高肇甫:“你日後可去找周恩來,什麼時候去他都會很好待你。要記住,聽他的安排,跟著他不會走錯路。”2月5日,終年剛滿60歲的高亦吾與世長辭。
1949年7月,高肇甫遵父遺囑給在京的周總理寫信,歷數其間的境況和懷思之情。不久,即接到總理回信,又找肇甫進京,在中南海兩人長談三小時之久。總理得知恩師早已仙逝,辭別人間,不禁悲慟萬分,數次淚流滿面……後來周總理將高肇甫安排於政務院檔案科工作。周總理一生高風亮節,身在高位從未照顧任何一位親屬,對高肇甫的安排可謂“僅此一人”,由此可見總理對恩師的感恩。
在北京,高肇甫娶妻生子。1953年,中央機關人員下放充實基層,高肇甫積極報名申請下放,總理非常高興,親自召見鼓勵他說:“你做得很好,你是我的親朋好友,應事事帶頭,下去後要依靠民眾,團結民眾,做好工作。”高肇甫激動得難於措詞,只有熱淚盈眶地握著總理的手說:“請總理放心!”總理笑著說:“以後不要老總理總理的,你我是兄弟是同志嘛。”就這樣,高肇甫到了淄博礦務局,該局的檔案室就是高肇甫帶頭建立起來的。
1961年7月總理來信邀請高肇甫全家去北京相聚。2008年,年近九旬的高肇甫回憶當年和總理相聚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總理不時夾菜遞到孩子們的小嘴裡。這是我們一生中最難得的午餐。離別時,總理想留下我小兒子,小兒子以為我們要走,便說‘俺不!俺不!’總理笑著說:‘他是地地道道的山東話!’”周總理還提議和高家人合影,並站在全家五口人中間,兩手分別扶著高肇甫大女兒和小兒子的肩膀,拍下了那張珍貴的照片。
臨別時,周總理托高肇甫給師母帶去燕窩,還給了他們咖啡和白糖等珍貴食品。高肇甫將總理的問候和禮物帶給母親時,老太太感動得淚濕前襟。
高家人的驕傲
1962年,周總理因惦記年邁體弱的師母,給高肇甫匯去100元人民幣讓他給母親滋補身體。1963年高肇甫母親病故,總理聞訊,立即令總理辦公室來函,再次寄100元作為安葬補助。1976年,周總理病逝,高肇甫和妹妹高肇申接到鄧大姐急電:按恩來遺囑喪事從簡的要求,謝絕一切親友進京。於是,他們按鄉俗在故宅堂屋裡擺設七日祭壇,謹表對總理的悼念和緬懷之情。
高肇甫和家人一直沒有回到北京,在山東過著普通人的生活。近日,瀋陽晚報記者通過當年採訪過高肇甫的淄博礦務局老通訊員韓秉祥,輾轉聯繫上了高肇甫的小兒子高振國。接到記者的電話,高振國很激動,他沒想到一百年過去了,瀋陽人還在想著他們高家後人。
1979年,高肇甫和高肇申結伴進京前去拜望年事已高仍勤懇工作的鄧穎超,鄧穎超設家宴熱情款待。同年,為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3周年,姑姑高肇申還應邀赴瀋陽東關模範學校參觀、訪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鄧穎超仍不忘高肇甫及家人的工作與生活情況,並通過組織向有關領導反映,為其加薪一級,並大修、調整了住房。1991年2月21日,鄧穎超又讓秘書寫信,向高肇甫全家問候和祝福。
高肇甫的四個子女均在淄博礦務局工作,高振國告訴記者,當年周總理寄來的信件、照片還保存在母親李玉英手中。2009年,高肇甫以90歲高齡離世,老人家一生因為和周總理的情誼而感到驕傲,這也是他們高氏家族的驕傲,他還特別感謝瀋陽晚報,希望有機會能來到瀋陽,參觀東關模範國小的周恩來紀念館,緬懷先人和周總理共同奮鬥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