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

髖關節置換

髖關節置換又稱作人工髖關節置換,是將人工假體,包含股骨部分和髖臼部分,利用骨水泥和螺絲釘固定在正常的骨質上,以取代病變的關節,重建患者髖關節的正常功能,是一種較成熟丶可靠的治療手段。人工關節在國外始於40年代,我國在60年代以後逐步開展。早期只置換人工股骨頭,俗稱半髖置換,後發展至全髖關節置換。骨性關節炎丶股骨頭壞死丶股骨頸骨折丶類風濕性關節炎丶創傷性關節炎丶良性和惡性骨腫瘤丶強直性脊柱炎等,只要有關節破壞的X線徵象,伴有中度至重度持續性的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其它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法緩解者,都有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指征。人工假體的材質隨著科技發展有不鏽鋼丶鈦合金丶陶瓷等多種。部分患者有手術後疼痛和明顯的假體鬆動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髖關節置換
  • 特點:經過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
  • 治療疾病人工關節置換術
  • 性質: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
置換術簡介,適用範圍,人工置換,康復訓練,

置換術簡介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經過三十多年的臨床實踐,已經得到充分的肯定並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可靠的治療手段。人工關節置換術主要目的是緩解關節疼痛、矯正畸形、恢復和改善關節的運動功能。

適用範圍

骨性關節炎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首選適應徵,其它依次為骨無菌性壞死(如股骨頭壞死等)、某些髖部骨折(如股骨頸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良性和惡性骨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總之,只要有關節破壞的X線徵象,伴有中度至重度持續性的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而且通過其他各種非手術治療都不能得到緩解的疾病,都有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指征。
對於雙側股骨頭壞死、雙髖或雙膝骨性關節炎病人,有時需要同時或先後行雙髖或雙膝人工關節置換術。對於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由於全身多關節疼痛、僵直、功能障礙,有時往往需行多關節的人工關節置換。目前,國內已有為一個病人同時或先後進行雙膝及雙髖四個關節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許多報導。
過去認為,60-75歲是全髖及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最合適的年齡範圍。近十年來,其適應徵已擴大到高齡和年輕的患者。但由於年輕患者活動量大,術後生活時間較長,而人工關節的壽命有限,因此年輕患者手術以後可能不得不面臨進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關節翻修手術的可能。所以,對於年輕患者的人工關節手術應比較慎重。
肥胖被認為是相對的禁忌證,局部或全身活動性感染和其他有可能增加圍手術期嚴重併發症的情況,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禁忌證。
人工關節在國外始於40年代,我國在60年代以後逐步開展,目前人工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被認為是人工關節置換中效果非常肯定的治療方法,其它人工關節如人工肘關節、人工肩關節、人工椎體、人工骨盆置換都不同程度的開展。

人工置換

人工髖關節置換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機械性能良好的金屬材料製成的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利用手術方法將人工關節置換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關節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復關節的活動與原有的功能。人工關節置換具有關節活動較好,可早期下地活動,減少老年病人長期臥床的併發症等優點。
髖關節置換

康復訓練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複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範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範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複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準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臥―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槓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複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槓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槓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儘量睡硬板床,穿鬆緊鞋和寬鬆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範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