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
體重指數即通常說指的BMI,是判斷體重是否健康的簡便指標,其計算公式為按千克計算的體重除以按米計算的身高的平方(kg/m2)。
例如一個成年女性,身高1.56米,體重50千克,BMI=50÷1.56÷1.56=20.5。
分類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體重指數的劃分主要是根據西方正常人群的BMI值分布與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關係來考慮的。
表1WHO對成人BMI的劃分
分 類 | BMI(千克/平方米) | 健康風險 |
低體重(營養不足) | <18.50 | 增加 |
正常範圍 | 18.5~24.9 | 在平均範圍 |
超重: | ≥25.0 | |
肥胖前狀態 | 25.0~29.9 | 增加 |
一級肥胖 | 30.0~34.9 | |
二級肥胖 | 35.0~39.9 | |
三級肥胖 | ≥40.0 | |
表2亞洲成年人不同體重指數和腰圍水平時的相關疾病危險性
分 類 | BMI(千克/平方米) | 相關疾病危險性 | |
腰圍(厘米): 男<90,女<80 | 腰圍(厘米): 男≥90,女≥80 | | |
正常範圍 | 18.5~22.9 | 平均水平 | 增加 |
超重 | ≥23.0 | | |
肥胖前期 | 23.0~24.9 | 增加 | 中度增加 |
一級肥胖 | 25.0~29.9 | 中度增加 | 嚴重增加 |
二級肥胖 | ≥30.0 | 嚴重增加 | 非常嚴重增加 |
《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中提出對中國成人判斷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值,及結合腰圍來判斷相關疾病的危險度,其建議如下:
表3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的體重指數和腰圍界限值與相關疾病危險的關係
分 類 | 體重指數 (千克/平方米) | 腰圍(厘米) | | |
男:<85 女:<80 | 男:85~95 女:80~90 | 男:≥95 女:≥90 | | |
體重過低 | <18.5 | … | … | … |
體重正常 | 18.5~23.9 | … | 增加 | 高 |
超重 | 24.0~27.9 | 增加 | 高 | 極高 |
肥胖 | ≥28 | 高 | 極高 | 極高 |
《中國學齡兒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預防與控制指南》中提出對中國學齡兒童少年判斷超重和肥胖的界限值,見表4.
表4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分類標準(kg/m)
年齡(歲) | 超 重 | 肥 胖 | |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
7~ | 17.4 | 17.2 | 19.2 | 18.9 |
8~ | 18.1 | 18.1 | 20.3 | 19.9 |
9~ | 18.9 | 19.0 | 21.4 | 21.0 |
10~ | 19.6 | 20.0 | 22.5 | 22.1 |
11~ | 20.3 | 21.1 | 23.6 | 23.3 |
12~ | 21.0 | 21.9 | 24.7 | 24.5 |
13~ | 21.9 | 22.6 | 25.7 | 25.6 |
14~ | 22.6 | 23.0 | 26.4 | 26.3 |
15~ | 23.1 | 23.4 | 26.9 | 26.9 |
16~ | 23.5 | 23.7 | 27.4 | 27.4 |
17~ | 23.8 | 23.8 | 27.8 | 27.7 |
18~ | 24.0 | 24.0 | 28.0 | 28.0 |
超重與肥胖的危害
肥胖症患者更易發生高血壓、高血脂和葡萄糖代謝異常;肥胖是影響冠心病發病和死亡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防治超重和肥胖症的目的不僅在於控制體重本身,更重要的是肥胖與許多慢性病有關,控制肥胖症是減少慢性病發病率和病死率的一個關鍵因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與肥胖相關疾病的相對危險度見下表4。
表4肥胖者發生肥胖相關疾病或症狀的相對危險度
危險性顯著增高 (相對危險度大於3) | 危險性中等增高 (相對危險度2~3) | 危險性稍增高 (相對危險度1~2) |
2型糖尿病 | 冠心病 | 女性絕經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 |
膽囊疾病 | 高血壓 | 男性前列腺癌,結腸直腸癌 |
血脂異常 | 骨關節病 | 生殖激素異常 |
胰島素抵抗 | 高尿酸血症和痛風 | 多囊卵巢綜合徵 |
氣喘 | 脂肪肝 | 生育功能受損 |
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暫停 | | 背下部疼痛 |
| | 麻醉併發症 |
體重過輕的危害
體重過低影響未成年人身體和智力發育,影響成年人體力,還與免疫力低下、月經不調或閉經、骨質疏鬆、貧血、抑鬱等病症有關,最終影響壽命。
引發肥胖的因素
超重和肥胖症是能量的攝入超過能量消耗以致體內脂肪過多蓄積的結果。因此,避免由膳食攝入過多的能量、加強體力活動以增加能量消耗,控制能量平衡是保持健康體重的基本條件。
科學研究發現,不同個體對能量攝入、食物的生熱作用和體重調節反應不同,受遺傳特點(如生理、代謝)和生活方式(如社會、行為、文化、膳食、活動量和心理因素)影響。儘管存在遺傳因素影響,肥胖的發生髮展也是環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肥胖症是一種多因子引起的複雜疾病,不能簡單地用單一因素來解釋肥胖的病因。
A、遺傳因素
多項研究表明單純性肥胖具有遺傳傾向,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種變化或缺陷。一些對雙胞胎、領養子女家庭和家系的調查發現,肥胖有一定的
家族聚集性。雙親均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的人表現為肥胖,雙親之一(特別是母親)為肥胖者,子女中有40%的人較胖。人群的種族、性別不同和年齡差別對致肥胖因子的易感性不同。一些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對肥胖形成的作用約占20%−40%,還有些研究認為遺傳因素的作用更大。 眾所周知,遺傳變異是非常緩慢的過程,但是在20 世紀後期,肥胖卻已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疾病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說明
肥胖症發生率的快速增長主要不是遺傳基因發生顯著變化的結果,而主要是生活環境轉變所致。因此,改變環境和生活方式應該是預防肥胖的關鍵;它不僅是可能的,也證明是有效的。
B、進食過量
工業已開發國家的肥胖症患病率遠遠高於不已開發國家,其原因之一是已開發國家人群的能量和脂肪攝入(尤其是飽和脂肪的攝入量)大大高於不已開發國家。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食物供應豐富,人們對食物能量的基本需求滿足以後,膳食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高蛋白質、高脂肪食物的消費量大增,能量的總攝入往往超過能量消耗。進食行為也是影響
肥胖症發生的重要因素。不吃早餐常常導致其午餐和晚餐時攝入的食物較多,而且一日的食物總量增加。晚上吃得過多而運動相對較少,會使多餘的能量在體內轉化為脂肪而儲存起來。胖人的進食速度一般較快;而慢慢進食時,傳入大腦
攝食中樞的信號可使大腦做出相應調節,較早出現飽足感而減少進食。此外,進食行為不良,如經常性的暴飲暴食、夜間加餐、好吃零食,尤其是感到生活乏味或在看電視時進食過多零食,是許多人發生肥胖的原因。由於食物來源比較豐富,在家庭中的備餐量往往超出實際需要量較多,為了避免浪費而將多餘的食物吃下,也可能是造成進食過量的原因之一。
C、體力活動過少
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日漸完善,職業性體力勞動和家務勞動量減輕,人們處於靜態生活的時間增加。大多數肥胖者相對不愛活動;坐著看電視是許多人業餘時間的主要休閒消遣方式,成為發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某些人因肢體傷殘或患某些疾病而使體力活動減少;某些運動員在停止經常性鍛鍊後未能及時相應地減少其能量攝入,都可能導致多餘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
D、社會因素
全球肥胖症患病率的普遍上升與社會環境因素的改變有關。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對生活方式和進食模式有很大影響。在中國,隨著家庭成員減少、經濟收入增加和購買力提高,食品生產、加工、運輸及貯藏技術有改善,可選擇的食物品種更為豐富。隨著婦女更廣泛地進入各行各業,在家為家人備餐的機會日益減少;加上家庭收入增加,在外就餐和購買現成的加工食品及快餐食品的情況增多,其中不少食品的脂肪含量過多。特別是經常上飯店參加‘宴會’和‘聚餐’者,常常進食過量。在遇到煩惱、憤怒等不順心事時,有人往往以進食消愁。此外,經常性的吃肉過多(尤其是豬肉含較多脂肪和蛋白質)容易導致消化器官(腸道、肝臟)和腎臟負擔過重和脂肪在體內蓄積,也不利於健康。另一方面,各種機械化技術和信息化技術進步、轎車的普及和生活中各種省力的設計使職業活動、出行和家務勞動中的體力輸出越來越少,城市道路和建築的設計也更多地從方便汽車行駛和省力角度出發。在體育鍛鍊還不能更廣泛地在大眾中普及的情況下,人們業餘休閒時間更習慣於看電視、玩牌、打遊戲、上網等靜態的方式消磨,也為肥胖的流行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