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體外循環悖論
- 外文名:Paradox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 提出者:Gibbon
- 提出時間:1953
- 套用學科:醫學
簡介,參考,
簡介
儘管當代對體外循環"ECC"的臨床套用範圍日益擴大,但最初ECC術式設計的原意,僅旨在為開胸心內直視與大血管手術建立一套人工循環系統,替代機體原有的生理循環,以便預防因升主動脈與上下腔靜脈阻斷以及藥物心臟停搏所引起的全身器官缺血缺氧性損害及其後繼性損害。1953年Gibbon在首次設計ECC時或許沒有想到:ECC為預防缺血再灌注損傷(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IRI)而誕生,但反過來ECC卻又能引發IRI。這就是作者曲度等開門見山首次提出的體外循環悖論“Paradox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問題。即如ECC能達到循環目的,則它是假的(因有心肺隔離問題存在,此時心肺組織本身並無循環);反之若ECC不能達到循環目的,它又是真的(因在心肺組織缺血安全時限內,ECC又可暫代生理循環).注釋:悖字此處讀“bei”(同貝音),另可讀“bo”(同勃音).悖論是一種特殊的邏輯矛盾:從命題A可推得-A;反之,從-A可推得A;此時可稱該命題為一悖論.摘自“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9頁.作者認為明確指出體外循環悖論(或心肺旁路悖論)問題將具有很大現實意義:(1)至今醫學院校教材甚至專業書籍有關ECC章節未明確提出這一問題;(2)絕大部分基層心胸血管外科與麻醉等科醫師儘管在臨床經常使用ECC,但對這一問題多半缺乏清晰認識;(3)明確提出體外循環悖論問題,即解決了該問題的一半;將引發對體外循環悖論問題在實驗臨床與理論研究中的高度重視;並能引發對現有體外循環各種術式的一場革命.
參考
曲度等:體外循環悖論與心肺旁路缺血再灌注損傷機制及對策,黑龍江醫學2009;3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