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顫體驗

驚顫體驗

德國哲學家、思想家、文藝批評家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提出的概念。他由波德萊爾的詩入手,不僅僅展示這些詩歌本身,而是探索產生這些詩歌的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給人特有的精神體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爾特·本雅明
  • 外文名:Walter Benjamin
  • 國籍:德國
  • 代表作品:精神體驗
概說,時代背景,具體思路的展開,

概說

在19世紀的巴黎這個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新興城市裡首次出現了後來作為市中心步行街楷模的拱廊街。漫步於這個專供行人通行的街道里,個體遭際的是互不相識而簇擁著匆匆向前的人流,為了能在這樣的人流中向前行走,個體就必須對行走中很快出現而又很快消失的各種意料不到的現象作出快速反應。惟有這樣,才能在勢不可當的人流中找到自己的位子,或是不斷更換自己的位子,以便能繼續向前行走。這一城市人司空見慣的日常景觀被本雅明敏銳地抓住了,成了他研究現代人特有的心理機制的切入口,本雅明稱之為“驚顫體驗”(chockerfahrung)。

時代背景

無論是波德萊爾所處的19世紀中葉,還是本雅明所處的20世紀上半夜,都是西方現代化進程得到全面展開和鼎盛發展的時期,因而本雅明意欲展示就是現代人心底的一種精神體驗,並將這種心理過程展現為現代人之所以為現代人的根源所在。在他產生於“巴黎拱廊街計畫”實施時期的名作《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人們已經可以鮮明地看到,他成功地以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為出發點,通過現代條件下的藝術經驗展示了現代人特有的心理機制。他的波德萊爾研究同樣從現代條件下人特有的藝術經驗出發展示了現代人的心理特質,而這正式他整個“巴黎拱廊街”的題旨所在。
驚顫體驗
巴黎是本雅明最喜歡的城市,而且不容置疑地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大都市。社會的現代化進程離不開城市化,現代人的出現也離不開城市生活,巴黎無疑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描述現代人的源起從巴黎入手應該說是一個絕好的入口。而在對巴黎的研究中,本雅明又具體地緊緊抓住了19世紀上半葉巴黎城內出現的“拱廊街“——那些如今在整個世界已司空見慣的市中心步行街,這顯然與他內心對現代人或現代生活的感受有關。
在本雅明內心深處,社會現代化進程所早就的現代人集中地體現在對新現象的快速反應和消化上。在前現代化時期,慢節奏的社會生活還沒有將個人推到一個必須快速應對的層出不窮之新事物的境地;而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則將個體置入到了一個別無選擇的必須快速去應對不斷出現之新現象的境地,在這樣的情形下,隨著新事物不斷地被快速消化,人的心理機制逐漸獲得了一種快速反應能力。
在本雅明看來,這種能力便是現代人的標誌所在。

具體思路的展開

在具體思路的展開中他又緊緊抓住了“都市中的人群”這一現代社會的特有現象。這不是前現代社會中朋友、親戚或熟人聚集在城市這么一個狹小的空間時出現的人群。人們每天遭際這么多人,彼此只照面而並不攀談,彼此不了解對方,而又必須安然無恙地相處在一起。(在捷運,醫院,公車,那些豐富茂盛發展著的公共場所里,我們就是這樣面面相覷,在被陌生感擠兌,每個人的尊嚴和內心必須在狹小的空間裡和平共處。)
這就要求個體面對不熟悉的人時能夠快速作出反應,以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心理立場、對個體和外界的感知在迅速的時間內作出反應,並適應這種感受的延長——在現代生活中每時每刻人們都在遭遇這種感受,它幾乎時刻伴隨著我們。這種體驗是前現代社會沒有的,是社會進入現代化時期特有的心理體驗。為了揭示這個作為現代人標誌的特有心理機制,本雅明緊緊抓住了現代都市生活中“閒逛者”這一形象。在19世紀的巴黎這個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新興城市裡首次出現了後來作為市中心步行街楷模的拱廊街。漫步於這個專供行人通行的街道里,個體遭際的是互不相識而簇擁著匆匆向前的人流,為了能在這樣的人流中向前行走,個體就必須對行走中很快出現而又很快消失的各種意料不到的現象作出快速反應。惟有這樣,才能在勢不可當的人流中找到自己的位子,或是不斷更換自己的位子,以便能繼續向前行走。這一城市人司空見慣的日常景觀被本雅明敏銳地抓住了,成了他研究現代人特有的心理機制的切入口,本雅明稱之為“驚顫體驗”(chockerfahrung)。
在都市人流中行走,接連不斷地很快出現而又很快消失的東西給人帶來的是接連不斷的驚顫體驗。在本雅明看來,這種驚顫體驗的出現本身還不足以說明現代人特有的心理特徵,惟有對這種驚顫的快速消化以及由此產生的應對這種快速變化的反應機制的成型才是現代人特有的;而且一旦這種反應機制被建成後,人會產生不斷去激活、去應驗這種反應機制的需求,即人會從置身於這樣的人群中獲得快感。這就是生活在前現代時期的人所不具有的,是現代人典型的心理機制。
因而本雅明“巴黎拱廊街”寫作計畫,並不是要去研究一個單純的新建築現象,而是要以此作為契機去研究發生在其間的作為現代人典型特徵的心理體驗以及由此建成的現代心理機制。這就是本雅明所擅長的對富有意味之細節的捕捉。他在這一計畫中以波德萊爾為切入點就是因為他是第一個“從大城市人群中尋求靈感”的作家。《惡之花》中的《巴黎風光》就將“驚顫經驗置於藝術創作的中心”。
徐特克爾也指出:本雅明“試圖將‘拱廊街’現象解釋為有關19世紀大眾的理想景觀,並將之視為分析肌體意識的基石”。
“震驚”是本亞明用以概括現代社會中個體感受的術語,源於精神分析學的啟發,簡要說來,就是指“外部世界過度能量突破刺激保護層對人造成的威脅”。在波德萊爾的作品中,這種現代社會的震驚體驗得到了相應的表達,那就是“詞與物之間的裂隙”。匿身於人群中的詩人,其“注視”被內化,成為經驗錯位的刺激物,其間留出的盲點,為詩人自己的作品所填補。震驚的防衛過程被顯示為:注視→經驗錯位→以文字意象預先呈示震驚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