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奇藝術(Amazing Art),是將讓人意想不到的創意、錯覺元素與極致的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合所創造出的藝術形態。其特徵是根據人的感官錯覺和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進行藝術創作及改造,注重與人的溝通與互動,以達到令人驚嘆極致體驗效果。
作為一種集合品類理念,驚奇藝術已滲透到很多藝術形式,囊含立體畫藝術、空間藝術、裝置藝術、聲音藝術、新媒體藝術等,表現形式極為廣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驚奇藝術
- 外文名:Amazing Art
- 起源:公元16—17世紀
- 代表人物:埃舍爾,溫納,JulianBeeve等
起源與發展,當代驚奇藝術,主要代表及作品,荷蘭:莫里茨·科內利斯·埃舍爾,法國:SergeSalat,阿根廷:托馬斯·薩拉切諾,義大利:Esther Stocker,韓國:JeeYoungLee,日本:Nobuhiro Nakanishi,丹麥:Julian Beeve,美國:庫爾特·溫納,特色及主要關聯,特色,主要關聯,
起源與發展
驚奇藝術理念的形成源於20世紀荷蘭畫家埃舍爾的藝術創作。埃舍爾在世界美術史中是個奇才,他獨樹一幟,別具一格而不屬於任何流派。因為他的作品帶有數學意味,有人把它稱為“科學的藝術”;因為他在作品中追求視覺的心理的驚奇,而被認為是“驚奇的藝術”;因為他象魔術師一樣在圖案紋樣的形式中構起不可能的世界使人們陶醉在視覺的“欺騙”之中。因而埃舍爾的藝術在某種意義上是“圖案魔力的藝術”。埃舍爾在透視、反射、周期性平面分割,立體與平面的“無窮”概念不可能結構的表現.多面體、默比烏斯帶等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探索。在藝術與科學之間架起了新的橋樑為人類藝術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驚奇藝術的理念盛行於西方街頭藝術文化,如街頭立體畫、行為藝術等,用於表達自我、彰顯個性、吸引眼球,頗具娛樂精神與震撼效果。
現今驚奇藝術的理念多套用於攝影、3D立體畫、空間裝置藝術等視覺藝術以及新媒體藝術等視聽藝術的創作,多運用視錯覺以及平面構成等原理。驚奇藝術在亞洲不斷發展,相關作品層出不窮。
當代驚奇藝術
自2000年以來,立體畫藝術在韓國、日本等地迅速發展,並由09年進入中國,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在國內也湧現了齊興華、萬氏兄弟、瞳藝視界等優秀的藝術創作家和團隊,推動了國內幻視藝術的發展,經過幾年國人將立體畫藝術本土化的開創和推廣,使得驚奇藝術在中國得以萌芽和傳播。然而在國內驚奇藝術發展方向較為狹窄,僅限於立體畫品類的推廣,國內對驚奇藝術的認知也僅限於幻視藝術、3D魔幻藝術展等形式,實際上,真正的驚奇藝術不僅包含了幻視藝術還結合了聲音藝術、裝置藝術、電波藝術、驚奇建築藝術等更多的從視、聽、觸覺加強對藝術的感知。
2012年,艾瑞絲旅遊開發公司組建了一支國內優秀的藝術團隊,團隊耗時兩年在歐洲、韓國、日本等地進行專業培訓和學習交流,以青年藝術家江別赫為主的團隊成為了我國嚴格意義上首支驚奇藝術創作團隊。艾瑞絲旅遊開發公司用一個整體龐大、專注驚奇文化創意的團隊做出了一系列案例展覽,小範圍內引起了轟動並深受民眾喜愛。艾瑞絲秉承作為我國驚奇藝術的傳承和發揚者,致力於推廣真正的驚奇藝術,計畫大規模傳播驚奇藝術的精髓內涵,以誠摯的藝術態度和作風將更多的驚喜與趣味帶給大家,從而引領驚奇藝術走向世界,進而推動全球驚奇藝術的發展。
中國藝術家李偉創作了一組影像,圖中他和朋友離建築而去,懸掛在橋上搖擺,以及掛在車上,全都是藝術之作。李的照片段預告費了6個月來準備,動用了大量人員籌辦道具,如煙、鏡子、線和起重機等。照片拍攝完成之後,這位一個孩子的父親在計算機上將線的痕跡抹去。來自北京的李偉說道:“最難也是最耗錢的鏡頭是我與12人在汽車後面飛翔,不得不調用了許多起重機來讓我們都懸空起來。
主要代表及作品
荷蘭:莫里茨·科內利斯·埃舍爾
莫里茨·科內利斯·埃舍爾(MauritsCornelisEscher)(1898年6月17日-1972年3月27日),荷蘭版畫家,因其繪畫中的數學性而聞名。他的主要創作方式包括木板、銅板、石板、素描。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對分形、對稱、密鋪平面、雙曲幾何和多面體等數學概念的形象表達,他的創作領域還包括早期的風景畫、不可能物件、球面鏡。
他開始利用人的視覺錯誤,讓他的作品在三維空間裡遊戲。他的《凸與凹》、《上和下》、《觀景樓》、《瀑布》等作品,以非常精巧考究的細節寫實手法,生動地表達出各種荒謬的結果,幾十年來,始終令人玩味無窮。埃舍爾與畢卡索屬同時代的人,畢卡索作品中那些變形的物體,既有對新畫風的探索,也有藝術家對眼前扭曲世界的感悟。
代表作:矛盾空間
二維空間里運用三維空間的平面表現形式錯誤的表現出來的稱為矛盾空間。矛盾空間的形成通常是利用視點的轉換和交替,在二維的平面上表現了三維的立體形態,但在三維立體的形體中顯現出模稜兩可的視覺效果,造成空間的混亂,形成介於二維和三維之間的空間。
法國:SergeSalat
SergeSalat,藝術家,建築師和作家。“動靜之光”裝置藝術展使得我們認識了這位世界著名的藝術家,SergeSalat,行走於世界的藝術家、建築師和作家。寫了許多關於他的藝術和建築的書。他的藝術作品被印刷在許多國際性的參考評論雜誌上,以及許多關於90年代藝術的參考書中。
代表作:盜夢空間
SergeSalat在上海恒隆廣場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藝術展,別克林蔭大道“動靜之光”裝置藝術展。走在裡面,我們猶如置身於中國的五行八卦之中,不知身在何處;又如到了一個神秘的宇宙空間裡,充滿了幻象;還會感覺到了紫禁城,金碧輝煌。SergeSalat用300塊玻璃給我們搭建了一個奇妙的世界,也同時帶來了一種名為“裝置藝術”,在西方早已流行了近50年,對中國觀眾還算陌生的藝術形式。
阿根廷:托馬斯·薩拉切諾
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Saraceno)1973年出生於阿根廷聖米格爾·德土庫曼,建築師,而不是藝術家。也正因為如此,其作品中往往融入了更多建築與結構的元素。他是一個願景藝術家,用他的作品給人們描述了關於烏托邦遠景中的交通、住房或者建築以及其他相關的事物遐想。托馬斯·薩拉切諾渴望填補藝術和科學之間的鴻溝,藝術創作融入了科技手段。他懂得物理學、化學和建築學原理,被國際上公認為是一個能夠在藝術作品設計中運用高科技的藝術家。
代表作:自投羅網
2003年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托馬斯·薩拉切諾的藝術創作採用了裝置、雕塑以及影像等表現方式,探索了我們這個世界不可分割的形態與結構。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讓觀眾去思考知識、感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的不同形式。
科學家可以建造大型蜘蛛網模型,通過研究它的結構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構造。而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則利用毒蜘蛛黑寡婦的網結構製作了自己的新裝置。在科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的幫助下,托馬斯花了數年時間才完成《網狀星系》這個巨大的作品,並於2009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義大利:Esther Stocker
出身於義大利Silandro的藝術家Esther Stocker創造了一系列切實的模糊性空間。在她的眼中,空間是無法被確切描述的。任何定位和位置相對都是荒謬的。就像不能從房間中的椅子得出自己的位子在宇宙哪裡,在太陽系何處,哪怕在房間什麼地方一樣,她不清楚自身於空間的立場,無法清晰的知道其它物體的位置。這難以用言語描述的感受卻促使藝術家對空間進行深刻的探討。邏輯是模糊的,不穩定是常在的,衝突是一定的,模糊的感覺應運而生。
韓國:JeeYoungLee
代表作:夢幻影棚
1983年出生於韓國首爾的JeeYoungLee,以難以置信的耐心與毅力,跳脫環境的局限,並在360x410x240cm小小工作室里,創造出虛幻的超現實世界。每個場景的靈感源自於自幼生活的環境,以及一些韓國古老的寓言傳說,並將自己融入其中,完成一幅幅不同以往的“自畫像”。每幅作品都可以讓我們看見Lee尋求認同、欲望與情感的過程,將腦中的無限想像力轉化為一種宣洩,徹底地在作品中表露出來,唯有透過這種形式,才能讓Lee在現實生活中所承受的壓力與挫折,換到一絲絲喘息的可能。
日本:Nobuhiro Nakanishi
藝術Nobuhiro Nakanishi(中西信洋)生於日本福岡,他創作了觀眾為之傾倒的作品“層疊的圖像”。藝術家用雷射印表機將圖案印加在有機玻璃上。儘管我們不能欣賞單個的圖案,但是它們每個層疊在一起,產生了一派宏大的景象。
代表作:層疊的圖像
“我創作的主題是:滲透進藝術作品中的物理性質。”他說,“在一個大霧瀰漫的風景里,我們很難看見遠處的車燈,樹的輪廓,地面的傾斜。所有的輪廓、距離、水平感覺都變得模糊不清。當水漫進了我們的視網膜,皮膚被外界的無限空間溶解的時候,我們就會意識到什麼是模糊不清。所有的景色都一直在流動著,這種大自然的規律阻止我們對永恆不變的貪婪。通過抓住時間的變化和流失,我試圖去創作一種藝術,在我的作品和觀眾對它的體驗之間產生一種動態的效果。
丹麥:Julian Beeve
代表作:粉筆畫
他是一個英國的粉筆藝術家,他用粉筆在人行道上畫出若從正確的地點觀看就會成為有3D效果的圖畫。這些錯覺圖畫(Trompe-l'oeil)利用光學幻覺、投射、合成變質(anamorphism)、反常的視覺定律,達到欺騙了自己眼睛的效果。TrompeI'oeil的三維透視效果,讓平面上的物體躍然而出,看起來栩栩如生。除非用手觸到平面,否則人們很難相信自己所見並非三維實物。發現實情之後如夢初醒的感受,絕對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
美國:庫爾特·溫納
代表作:立體塗鴉
說到街頭立體畫、粉筆畫的宗師,那非Kurt Wenner莫屬。他是位橫跨藝術與建築的藝術大師,運用粉筆創作一幅一幅夢幻般的作品。他是一個成功的壁畫家、雕塑家、裝飾藝術家和街頭繪畫大師,他用一種全新的方式演繹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藝術。
美國密西根藝術家庫爾特·溫納(KurtWenner)是一個藝術大師和設計大師發明三維立體畫聞名。也稱為:三維街畫,三維路面藝術,三維彩繪藝術,或街頭3D藝術彩繪,它們是一種變形的藝術形式。視覺三維繪畫通常被認為是視覺幻象空間的表現形式,但實際上是合乎邏輯的角度看數學的延續。
17歲開始他的藝術生涯,先後就讀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和美國加州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畢業後便受聘於美國航天局,參與太空景觀的概念漫畫創作,兩年後由於對工作的厭倦,便前往幾乎全球所有的藝術家都嚮往的城市—羅馬,開始了街頭藝術創作,不到3年,年輕的KurtWenner便成為全球各大媒體追捧的大師級頂尖藝術家。他的3D作品看起來似乎要從地面跳出來(或是掉下去)一樣驚人。
1982年,Kurt開始在羅馬街頭繪畫,1984年已成為少數大師級人物之一。
他由屋頂壁畫變形所引起的高度錯覺獲得靈感,以透視原理在水平表面創造了獨特的立體街頭繪畫(3-DStreetPainting)藝術形式,隨後這種被稱為變形或錯覺街頭繪畫藝(Anamorphic/IllusionisticStreetPainting)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
1985年,他的街頭3D繪畫作品就被納入了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MasterpiecesinChalk》。之後,Kurt更被邀請為當時的羅馬教皇保羅二世專門創作一幅以“最後的晚餐”為主題的大型街頭繪畫作品。同時,美國甘迺迪藝術中心為了表彰Kurt多年來對藝術教育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更為其頒發了特殊獎章。Kurt以色彩豐富的手工制粉筆作畫,街頭繪畫作品多涉及經典人物和故事,他的視覺表演藝術將民間街頭藝術發揚光大。
特色及主要關聯
特色
驚奇藝術就是對藝術加以知覺改造,通過誇張的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知覺為特徵,達到讓人們感受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相結合的極致體驗效果。
主要關聯
驚奇藝術分為3D幻視藝術、聲音藝術、裝置藝術、電波藝術、驚奇建築藝術等,極大的展現了西方藝術在創新方面的運用。
●3D幻視藝術作為驚奇藝術的分支,又稱作街頭立體畫、3D街麵粉質畫,它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用特製的色粉筆在附著力較強的紙上繪成的畫。又稱粉畫、色粉畫。其特點是不透明、無光澤,並易於掌握,通過勾擦揉抹,可以產生清新明麗、豐富細膩的色彩效果,可以表現複雜的環境氣氛,也可以精細入微地刻畫形象的質地肌理。粉筆畫在歐洲有悠久的歷史。事實上,它是義大利的傳統藝術形式,遠在16世紀達·文西等人已開始運用。17世紀推廣到歐洲各國並成為獨立畫種,18世紀空前繁榮。印象主義畫家們更把它推向一個新階段,充分發揮了其藝術表現力,可惜至二十世紀初漸被遺忘;直至1973年,一間教堂請來街頭藝術家為教堂創作街頭立體畫,這種藝術才再度復興。在國內湧現了齊興華、萬氏兄弟、瞳藝視界等優秀的藝術創作家和團隊,推動了國內幻視藝術的發展。
●聲音藝術為英文“SoundArt”的中譯,出現在二十世紀末期,用以指以廣義的聲音(包含傳統意義上的噪音與樂音)為主要創作媒介,主張尊重聲音本體,重視主動聆聽而非“創作”的一種藝術類別。聲音藝術與“前衛音樂”、“實驗音樂”、“電子音樂”、“電腦音樂”多有交集。廣義的聲音藝術可指一切訴諸於耳朵的藝術形式,而狹義的聲音藝術可以用來指相對於重視能量感的極端大音量噪音藝術而言的,講究概念性的聽覺藝術形式。
如:聲環、聲場與視域--國際聲音裝置藝術展、打造獨特環境的聲光學視覺藝術裝置等
●裝置藝術: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裡,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延異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的說,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電波藝術:光電投影、影像元素等,塑造感官體驗藝術。
驚奇建築藝術是驚奇藝術與建築藝術創新相結合的產物,它結合城市文化、並不斷的發展和創新,成為城市旅遊文化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