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Chris MacNeil | 艾倫·鮑斯汀/Ellen Burstyn | ---- |
Father Lankester Merrin | 馬克斯·馮·西多/Max von Sydow | ---- |
Lieutenant William Kinderman | 李·科布/Lee J. Cobb | ---- |
Regan Teresa MacNeil | 琳達·布萊爾/Linda Blair | ---- |
Producer (uncredited) | 威廉·皮特·布拉蒂/William Peter Blatty | ---- |
Father Damien Karras | 傑森·米勒/Jason Miller | ---- |
Sharon Spencer | 吉蒂·溫/Kitty Winn | ---- |
Burke Dennings | 傑克·麥克高蘭/Jack MacGowran | ---- |
Father Dyer | Reverend William O'Malley | ---- |
Dr. Klein | Barton Heyman | ---- |
Dr. Barringer, Clinic Director (as Pete Masterson) | 彼得·馬斯特森Peter Masterson | ---- |
Karl | Rudolf Schündler | ---- |
Willi | Gina Petrushka | ---- |
Dr. Taney | Robert Symonds | ---- |
Psychiatrist | Arthur Storch | ---- |
Karras' Mother | Vasiliki Maliaros | ---- |
Karras' Uncle | Titos Vandis | ---- |
Bishop Michael | Wallace Rooney | ---- |
Chuck, Assistant Director | Ron Faber | ---- |
Demonic Voice | Ron Faber | ---- |
Mary Jo Perrin | Donna Mitchell | ---- |
Jesuit Dean | Roy Cooper | ---- |
Senator at Party | Robert Gerringer | ---- |
Pazuzu | ---- | 梅賽德絲·麥坎布雷奇Mercedes McCambridge |
First Mental Patient (uncredited) | Mary Boylan | ---- |
Astronaut (uncredited) | Richard Callinan | ---- |
(uncredited) | ---- | Mason Curry |
Pazuzu's Face (uncredited) | Eileen Dietz | ---- |
Priest (uncredited) | Reverend John Nicola | ---- |
Subway Vagrant (uncredited) | Vincent Russell | ---- |
職員表
出品人 | 製作人 | 監製 | 原著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道具 | 選角導演 | 配音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動作指導 | 造型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燈光 | 錄音 | 劇務 | 場記 | 布景師 | 發行 |
---|---|---|---|---|---|---|---|---|---|---|---|---|---|---|---|---|---|---|---|---|---|---|---|---|
---- | 威廉·皮特·布拉蒂William Peter Blatty Noel Marshall David Salven | ---- | ---- | 威廉·弗萊德金William Friedkin | Terence A. Donnelly Alan R. Green | 威廉·皮特·布拉蒂William Peter Blatty | Owen Roizman | Steve Boeddeker | Norman Gay Evan A. Lottman | ---- | Louis DiGiaimo Nessa Hyams Juliet Taylor | ---- | Bill Malley | ---- | ---- | ---- | Joseph Fretwell III | ---- | ---- | ---- | ---- | ---- | Jerry Wunderlich | ---- |
角色演員介紹
- Chris MacNeil演員:艾倫·鮑斯汀/Ellen Burstyn克麗絲是一個無神論者,並且也是一位慈愛的母親。當里根表現出怪異的行為時,克麗絲經歷了一場精神上的浩劫。她開始嘗試為她的女兒找尋治療方法,曾經找來了多位醫生,但是一切醫療手段都沒有成效。最終她只得向一位天主教驅魔師尋求幫助。
- Father Lankester演員:馬克斯·馮·西多/Max von Sydow墨林神父是一位年長的神父,同時兼有考古學家的身份。他是一位安靜且有耐心的人。他先前有過主持驅魔儀式的經歷,所以他深知面對惡魔需要冒的風險。
- Regan Teresa MacNeil演員:琳達·布萊爾/Linda Blair麗根是克麗絲的12歲女兒,她一直是一個友好外向的人。但當她玩了通靈板之後身上就出現了很多怪異而且極富攻擊性的行為,這些行為正是後來被認定為惡魔附身的症狀。
- Lieutenant William Kinderman演員:李·科布/Lee J. Cobb在電影中他是一個調查布克·鄧寧死亡事故的警官。由於他的武斷和多疑,他認定了麗根與鄧寧之死有所關聯,而鄧寧的死亡可能也涉及附近教堂褻瀆聖靈之案。
幕後花絮
- 1973年放映的時候,電影讓眾多觀眾尖叫、頭暈、甚至是歇斯底里,以至於護理人員被劇院招來隨時待命,成為當時電影史上最具有爭議性的一部電影之一。
- 電影發行之初,英國很多地方政府都禁止放映這部電影。這就使得當時出現了一些奇怪的"驅魔人公交之旅"。旅行社組織車隊把遊客送到附近能放映這部電影的城市去。
- 艾倫·鮑斯汀答應出演該片中她的角色,唯一的要求是不必說"I believe in the devil!"(我信仰魔鬼)我信仰魔鬼這句台詞。製片方同意把這個說法刪除。
- 約翰·伯曼拒絕了導演《驅魔人》的機會,因為他覺得故事劇情"對於孩子們來說太殘酷了"。然而,他卻接受了導演驅魔人續集《驅魔人2》(1977)的邀請。
- 導演威廉·弗里德金在拍攝期間經常對演員做出一些非常殘酷的事情。為了獲得驚恐的效果,他在演員們後面鳴槍。
- 圍繞著電影持續一年多的拍攝,期間盛傳發生了很多不祥的事情,包括先後有九名參與影片製作的人員死亡,以及故事中提到的神秘之火破壞了場景一個星期。
- 威廉·弗里德金帶上清一色英國人的工作人員到伊拉克拍攝本片。當時美國和伊拉克斷交。他們得到許可拍攝電影,條件包括必須傳授給伊拉克的電影工作者先進的電影技術,比如怎樣製造假的血。
- 由於琳達·布萊爾始終受著死亡威脅,在電影發行後的六個月內,華納兄弟還一直為她請貼身保鏢。
- 琳達·布萊爾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在此之前沒多少人知道是女星梅賽德絲·麥坎布雷奇為她在電影中配的魔鬼的聲音。事後引發的廣泛爭論,最終導致她失去了獲得奧斯卡獎的機會。
- 電影公司想馬龍·白蘭度來演神父。弗里德金馬上表示反對,他說如果由白蘭度來演,那就會變成一部白蘭度的電影,而不是他想要把電影製作成的那樣。
- 用作嘔吐的綠豌豆湯是安德森的特別製作。琳達·布萊爾一直都十分討厭吃蔬菜,這樣做成的湯的確讓她嘔吐不止。
獲獎記錄
獎項 | 屆次 | 類型 | 獲獎對象 | 備註 |
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s | 第46屆(1974) | 最佳改編劇本 | 威廉·皮特·布拉蒂 | 獲獎 |
最佳音響 | Robert Knudson,Christopher Newman | 獲獎 | ||
最佳影片 | 威廉·皮特·布拉蒂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艾倫·鮑斯汀 | 提名 | ||
美國金球獎 Golden Globes, USA | 第31屆(1974) | 最佳女配角 | 琳達·布萊爾 | 獲獎 |
最佳導演 | 威廉·弗萊德金 | 獲獎 | ||
最佳男配角 | 馬克斯·馮·西多 | 提名 | ||
英國電影 電視藝術學院獎 BAFTA Awards | 第28屆(1975) | 最佳原聲 | Christopher Newman,Jean-Louis Ducarme,Robert Knudson,Fred J. Brown,Bob Fine,Ron Nagle,Doc Siegel,Gonzalo Gavira,Hal Landaker | 提名 |
幕後製作
製作發行
上映時間 | 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 | 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 | 國家/地區 |
1973年12月26日 | 美國 | 1998年10月30日 | 愛爾蘭 | 2001年5月4日 | 希臘 |
1974年3月16日 | 英國 | 2000年10月18日 | 西班牙 | 2001年7月19日 | 匈牙利 |
1974年7月6日 | 日本 | 2000年11月2日 | 中國香港 | 2001年8月16日 | 以色列 |
1974年7月29日 | 瑞典 | 2000年11月3日 | 冰島 | 2001年7月12日 | 捷克 |
1974年9月5日 | 荷蘭 | 2001年2月18日 | 阿根廷 | 2001年4月6日 | 葡萄牙 |
1974年9月11日 | 法國 | 2001年3月2日 | 巴西 | 2001年3月22日 | 澳大利亞 |
1974年9月20日 | 西德 | 2001年3月9日 | 墨西哥 | 2001年3月15日 | 秘魯 |
1974年10月4日 | 芬蘭 | 2001年3月14日 | 瑞士 | 2001年3月21日 | 比利時 |
1981年3月 | 土耳其 | 2001年5月19日 | 韓國 | 2000年10月25日 | 菲律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