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驅逐艦換基地
- 時間:1940年9月2日
- 雙方:美英兩國
- 歷史由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基本信息
1940年9月2日,美英兩國政府達成著名的《驅逐艦換基地》協定。按照協定,美國向英國提供50艘超齡的驅逐艦,英國則把巴哈馬群島、牙買加、安提瓜、聖露西亞、特立尼達和英屬蓋亞那等地的軍事基地租給美國使用99年,同時將紐芬蘭的阿根夏和百慕達島基地無償提供給美國使用。此項交換協定有力的加強了英國的海上反潛力量,並改變了美國一向的中立立場。
美國與英國1940年簽訂的“驅逐艦換基地”的秘密協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尚處於戰爭之外的情況下,美國與英國之間達成的第一個重要的雙邊軍事協定,也是兩國結成反法西斯同盟的關鍵一步。本文擬利用最新面世的檔案資料和其他有關文獻,對這一外交行動的背景、談判過程以及所達成的協定內容做一初步探討,以就教於讀者。
後,隨著德國潛艇在大西洋上對英國的各種艦隻進行襲擊,英國很快就面臨反潛艇的主要武器——驅逐艦的短缺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曾在1939年9月18 日內閣會議上提出向美國購買驅逐艦的要求(註: Martin Gilbert,Winston S.Churchill,Vol.1:Finest Hour 1939—1941,Boston, 1984,p.33.)。為了促使美國援助英國,邱吉爾還在當年10月第一次向美國大使甘迺迪提到在一旦英國失敗的情況下英國艦隊的歸趨問題。他說,如果德國打敗英格蘭,“他們(指德國)的條件之一肯定是讓英國交出艦隊;如果德國獲得了英國的艦隊,他們將立刻擁有優勢,然後你們(指美國)的煩惱就將開始。 ”(註:Captain Tracy B. Kittredge,United States-British Naval Cooperation,1939—1942, Microfilm-NRSII-226,Naval Historical Center-Washington Navy Yard S. E.,Washington D.C.,Series 2,Part A,Chap.5,p.72.)
1940年5月10日邱吉爾就任英國首相, 並與美國正式開始了關於驅逐艦問題的交涉。在內閣的同意下,邱吉爾作為首相於5月15 日發給羅斯福總統的第一封電報中,便要求美國借給英國40艘或50艘驅逐艦(註:溫斯頓·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2卷·上部·第1分冊,商務印書館,1975年,35—36頁。邱吉爾還要求得到數百架最新式的飛機、防空設備和彈藥等。)。當天他還在同甘迺迪的談話中,再次著重談到了英國艦隊的歸趨問題,他說,不管德國人做什麼,只要他仍然保持“在公共生活中的權力”,英格蘭就決不會投降。他還表示,一旦出現最壞的情況,“英國政府將遷往加拿大並依靠艦隊繼續戰鬥”(註:U.S.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States: Diplomatic Papers(FRUS),1940,Vol.3, Washington D. C.,1955,pp.29—30.)。
但是此時的美國十分懷疑英國在這場戰爭中取勝的可能性,政府官員普遍對歐洲戰場的形勢持悲觀態度,要求把精力集中於美國本土的防禦。羅斯福的密友、助理國務卿伯利的看法極有代表性,他在閱讀了邱吉爾5月15 日的信件後寫道:如果邱吉爾在這封信中所說的可怕預言是確實的,那么“即使我們想做,我們也不能做什麼及時援救英國的事情,相反,我們要做的是徵集我們能夠徵集到的最強大和最堅固的防禦力量,而不是把少數艦隊零敲碎打地派到大西洋彼岸。”(註:BeatriceBishop Berle and Travis Beal Jacobs eds. , Navigating theRapids 1918—1971, from the Papers of Adolf A.Berle, New York,1973, p.314.)
在這種情況下,羅斯福連續採取了兩個重要的外交行動。
第一個行動是同意向英國提供飛機和其他軍事物資援助,但拒絕租借驅逐艦。羅斯福在5月17 日給邱吉爾的回信中說:關於借給或贈與40—50艘驅逐艦的問題,將要求國會批准,但我不能肯定此時把這個建議提交國會是明智的;另外,從我們自己的防禦需求來看,包括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責任,我們是否能夠安排出,即使是暫時安排出這些驅逐艦也是值得懷疑的(註:參見FRUS, 1940, Vol. 3, pp.49—50。)。
第二個行動是為了確保英國在一旦抵抗失敗的情況下其艦隊不落入納粹德國之手,並增加美國海軍在大西洋巡邏的規模和效果以保證美國的安全,羅斯福第一次向英國提出了英國艦隊的歸趨問題。5月18 日羅斯福與英國大使洛西恩舉行會談,其間羅斯福再次以國會和公眾輿論為理由拒絕提供驅逐艦,但他提出:“萬一發生最壞的情況,英國的艦隊可以穿過大西洋到加拿大或到達美國。”與此同時,他還暗示美國希望獲得英國在大西洋上的一些基地,他說,英國可以把保衛英國西印度群島的利益交給美國海軍,這樣在一旦德國艦隻出現於西印度水域的情況下,美國海軍就可以毫不猶豫地對付他們。但是洛西恩對總統的要求採取“交易”態度,強調英國同意採取上述行動的前提條件是美國的參戰(註:關於這次會談的詳細情況,參見FRUS,1940,Vol.3,pp.50-51。)。
英國政府支持洛西恩的看法,並決定用艦隊歸趨問題向美國施加壓力,以求獲得美國的援助。5月20 日邱吉爾再次致電羅斯福要求提供驅逐艦,並談到一旦英國抵抗失敗可能帶來交出艦隊的嚴重後果:“如果現政府成員倒台,由另外一些人出面在這片廢墟上和敵人進行談判,那么,你就不能無視這樣的事實,即同德國討價還價的惟一籌碼就只有艦隊。如果美國聽任這個國家受命運的擺布,那么,只要當時的負責人能夠為殘存下來的居民爭取到最有利的媾和條件,那就誰也沒有權力去責怪他們。”(註:E.L.Woodward,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Vol.1,pp.339—340.譯文參見溫斯頓·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2卷·上部·第1分冊,82頁。)
但是此時的歐洲戰場形勢危急,40萬英法比聯軍正在被德軍逼至敦刻爾克,前途未卜。美國政府被一片悲觀失望的氣氛所籠罩。陸軍部認為這場戰爭已經輸掉,對盟國的援助將被浪費;海軍部在考慮英國戰敗的後果;國務院則在討論在太平洋的美國艦隊回到大西洋的可能性(註:參見James R. Leutze, Bargaining for Supremacy, Anglo -American Naval Collaboration, 1937—1941,p.77。)。羅斯福更是極其擔心一旦抵抗失敗,英國的艦隊會落入德國之手。 因此羅斯福在5月25日與洛西恩的會談中,再次提出了英國艦隊的歸趨問題。他說,如果形勢惡化,英國艦隊以及儘可能多的已經完成的艦隻,不應當被作為英國的財產而應當被作為英帝國的財產來對待,在它們可能被俘虜或投降之前,把它們轉移到加拿大或澳大利亞。這樣英國、法國、荷蘭與比利時的海外帝國就會形成巨大的進行戰爭的資源。如果這支艦隊投降,無論希特勒做出什麼保證,整個大廈也將傾覆。但是當洛西恩詢問“如果這樣的災難即將發生”,美國是否將站在英國一方參戰時,羅斯福卻沒有給以明確的回答,對是否援助英國驅逐艦的問題,態度也沒有變化(註:E. L. Woodward,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World War, Vol. 1, pp.342—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