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書名:驀回首
作者:王琥生
出版時間:2010年5月
字 數:332千字
頁 數:261
版 次:第1版
開 本:850×1168 1/32
紙 張:膠版紙
包 裝:平裝
編者之語:
我出生於1925年,驀然回首,已經過去整整七十年。
這是充滿動盪和變革的激動人心的七十年。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我出生時,正是中華民族遭受列強欺凌、充滿苦難的年代;三十到四十年代我讀書和開始工作時,正是中華民族飽受殖民統治的屈辱而奮起抗擊,大批仁人志士探索民族前途和出路的年代;四十年代末到五六十年代我走上革命道路後,同絕大多數人一樣,親身經歷了中國人民充滿激情、忘我獻身於新中國建設的日日夜夜,以及接二連三政治風暴的磨鍊和洗禮;到了六十年代末,在“史無前例”的十年,人們又走進了並逐步艱難地走出惶惑,重新審視和認識周圍;七十年代末以來這十多年,經過撥亂反正和清算“左”的錯誤指導思想以後,人們這才開始在比較寬鬆的環境和條件下,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各個領域向當代世界的科學高峰攀登。
探索、磨鍊、惶惑、攀登,正是我與我同齡這一代知識分子人人都經歷過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歷程。儘管每一個人的具體經歷不完全一樣,但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在每個人的足跡中,無一不留下了時代的烙印。
為了讓子孫們了解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時代,激勵他們創造遠遠勝過父輩們所處環境的美好未來,我一直想把自己七十年來走過的路,以及自己在充滿動盪和變革年代中的思想和感情寫出來。多虧在我手中仍保存著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時所寫的三十幾本讀書筆記、工作筆記和學習筆記,甚至還有六十年代末在農村插隊時的“勞動手冊”,使我能夠從這些日期並不連貫的記載中,把舊日的思想、感情變化和生活、工作歷程,連線起來,寫這部時間跨度長達七十年的回憶錄。
當我寫完以後回頭來看:路,原來是這樣走過的!希望子孫們在未來的歲月里,在攀登的道路上,比我們這一代人走得更快,更好!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探索
一、家世和童年 4
二、我記憶中的“九一八” 9
三、天主堂英文中學 11
四、走上謀生之路 15
五、走向更廣闊的人生
——大學生活之一 21
六、“八一五”後的混亂·動盪·彷惶 28
七、重 新 探 索
—— 大學生活之二 38
第二章 磨練 50
八、新 的 起 點
——參加革命前後 50
九、東北統計局的生活 60
十、接二連三的政治風暴 72
十一、在“大躍進”的年代 81
第三章 惶 惑
十二、“ 造 反 有 理 ”
——“史無前例”的那些日子之一 91
十三、大葦塘中搞“鬥批改”
——“史無前例”的那些日子之二 105
十四、難忘的“三家溝”插隊
——“史無前例”的那些日子之三 115
十五、建昌五年
——“史無前例”的那些日子之四 138
第四章 攀 登
十六、撥亂反正後的社會科學殿堂
——研究日本問題的六年和第一次訪問日本 151
十七、在 思 想 庫
—— 新的攀登和再度訪日 170
十八、離 休 以 後
—— 倫敦之行 179
附
王 琥 生 自 撰 年 譜 198
歷年公開發表和出版的著作及譯文目錄 208
原文摘錄:
……
在我的記憶里,我只見過祖母和外祖母,沒有見過祖父和外祖父。不過小時候看到過一張祖父的照片,那照片上寫著“民國元年王風閣在桓仁縣稅捐局任總收支員時代”。“總收支員”是個什麼“官”,我搞不清,大約是個“總會計”之類的角色。據小時候聽祖母說,後來祖父辭職回老家鐵嶺,經營一個小雜貨鋪,不久雜貨鋪倒閉,祖父也死了。我祖父王鳳閣,一共兄弟四人,都是曾祖父王璽的兒子。祖父排行老大,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二叔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這兩個兒子便是我父親王輔臣(齋亭)和他的弟弟王弼臣,親妹妹王淑英。由於祖父沒有兒子,我父親雖是二叔祖的兒子,卻過繼給了我祖父。三叔祖也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大兒子叫王漢臣,二兒子叫王晉臣。四叔祖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叫王乃臣,女兒叫王振英。
在我祖父這一代中,我見過並有印象的,是我祖母和姑母(即我祖父的妻子和女兒);我三叔祖和他的大兒子王漢臣,我稱作四叔的;我四叔祖、四叔祖母和他們的兒子王乃臣(我稱作老叔的);再就是我父親的親妹妹,我的親姑母王淑英。
我祖母是一位和善的老太太,平時很少說話,坐在炕上做些針線活。我十三歲讀國中二年級時,有一天清晨,同祖母睡在一鋪火炕上的大表姐找我母親說:“奶奶身上很涼,早晨一直未醒。”大家忙去看時,祖母已經瞌然長逝,無疾而終,活了八十八歲。我祖母只有一個親生女兒,嫁給住在鐵嶺縣城北關的劉耀先,我稱作大姑父。大姑母有兩個兒子都比我大,大兒子劉英一,小兒子劉英啟。我讀國小時,每當寒暑假,總要隨父親或母親去鐵嶺大姑母家住幾天。當時大姑母家住在一個獨門獨戶的四合院 ,有門房、左右廂房和正房 。院子裡種著很多花草。正房裡窗明几淨,屋子裡八仙桌、字畫,都很考究。但大姑父整天無所事事,好像是靠向佃戶收租和在營口做生意的收入生活,他是我家親屬中最富裕的一個。不過後來坐吃山空,1940年左右大姑父死去,大表哥劉英一到外地去謀職,小表哥劉英啟讀完中學考入鐵路做雇員,到梅河口火車站去工作,1944年以後斷了聯繫。
我父親的親弟弟王弼臣,我一直未見過。據我母親說,這個叔叔十幾歲時(大約是1920年以前)自己去了哈爾濱,聽人說到俄國當華工去了。1930年以後,父親曾在當時的報紙上刊登過“尋人”廣告,尋找這位弟弟,但杳無音信。有人說是去俄國當華工死在俄國了,也有人說曾在“北滿”見過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