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著名的商業中心
一、西安騾馬市的地理位置
騾馬市街位於西安市東大街東段南側,北起東大街,南至東木頭市。 騾馬市長六百一十二米,寬七米。全街由五條巷子組成,能知道這五條巷子的人,恐怕也不會太多,這五條巷子從北向南依次是“水車巷,肋子巷,(解放後改為西柳巷)馬王廟巷,戴家巷,惠家巷”,除了肋子巷的交通能四通八達以外,其它都是死巷子。先說一下“惠家巷”,巷長不過五十米,巷內僅住了王姓一大戶人家,五弟兄分居前後院。三十年代中葉的時候,集義社(尚友社前身)從
三意社分化出來以後,戲園子的大門就設在這個巷子內,這樣騾馬市就有了兩個秦腔戲園子,但是不到一年的時間,集義社又將大門遷到東木頭市去了。(即今尚友社的大門)
再說戴家巷,此巷長約七十米,共有十個院落,九號住著復興泰銀號副經理呂秀山,此君平易近人,常在巷口對面趙家茶館品茗,也能和下層市民說上三言兩語。三號住著於福田老先生,他在巷口擺了一個紙菸攤,生活也能過得去。老先生有一個“絕技”,能治外科許多疑難病症,如:連瘡腿、皰疹、乳腺癰腫以及無名腫毒等症,真是“手到病除”,看病從不計較價錢 ,醫德甚好。特別是騾馬市的人看病,更是分文不取。他不是專科大夫,可是經他的手不知治好了多少人的病。可惜老先生去世太早“秘方”沒有流傳下來。
二、西安騾馬市的歷史變遷
1、騾馬市源於唐而得名於明
此街原為唐長安城少府監所在地,唐末以後漸為居民坊巷。唐代的時候,這個地區叫“耳窩坊”。
盛唐的長安城,置 110 個民坊,其中官府專門設“東市”和“西市”兩坊,進行商業交易。唐末國運衰落,都城東遷洛陽,長安城內的皇城築為新城,皇城少府監處漸成為居民坊巷,元朝時稱為太平坊。 [ 注 4] 明朝時因東門大街貫通和鐘樓東移,使原來聚集在西大街的商業中心逐漸東移到以鐘樓為中心的商業圈。所以靠近鐘樓又接口於東門大街的騾馬市街市也逐漸形成。
1369 年,明朝大將徐達攻克元奉元城,隨即改名為“西安府”。這也是古都西安發展史上首次出現“西安”這一名稱。明朝為加強戍邊,將西安府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軍事重鎮, 因此對城池進行擴建,東城牆和北城牆各向外延伸出三分之一,即形成今日西安城牆的規模。城內將原五代、北宋、金、元相沿襲的唐景風門街,隨東城牆外移而向東延伸至新東門長樂門,改稱為東門大街。特別明萬曆十年 (1582 年 ) 又將鐘樓由西大街廣濟街口向東遷移到今址,從而形成了以鐘樓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輻射四座城門的城市格局。 騾馬市街市的形成應是在明萬曆末期。明《西安府城圖》有記載,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的時候,到處是牲畜交易市場,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文獻,據此推算,騾馬市這條古老街道的名稱,到現在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了。
明朝人張瀚在《松窗夢語》卷四《商賈記》中曾有十分生動的描述:“河以西為古雍地,今為陝西,山河四塞,昔稱天府。西安為會城,地多驢馬牛羊,旃裘筋骨,自昔多賈,西入隴蜀,東走齊魯,往來交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賈多秦人”。在明朝,由於實行“以茶易馬”的戍邊制夷政策,陝西邊防地區猶如今天廣東的深圳經濟特區之初,能享受一些特殊優惠政策。如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陝西茶易西番馬,“用漢中茶三百萬斤,可得馬三萬匹”。所以陝西商人以陝西為中心,奔走於西北、西南,輸茶於隴青,販鹽於淮川,運布於蘇湖,銷煙於江浙,號稱“陝西商幫。”[注6]尤其騾馬交易,據《明臣奏議》卷十《馬步升:巡撫事宜疏》記載,明弘治年間,有陝西、河南客商,販賣騾馬,每年約有數萬匹,俱從潼關經過,然後到河南、山東一帶銷售。
2、清代至今
據清康熙元年 (1662 年 ) 西安府《鹹寧縣誌》記載:“城內有糧食市,今在四門牌樓;……騾馬市,跌水河東; [ 注 5] 羊市,縣治東;……木頭市、方板市,開元寺東;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具在鼓樓前;……”之後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年 ) 的《鹹寧縣誌 縣治東路圖》,更是標出了“騾馬市”街名。
到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浣輿圖館測繪的《清西安府圖》中,騾馬市已赫然為“
騾馬市大街”。其時之騾馬市大街,南北走向,北接口東門大街,南抵東木頭市街,長360多米,寬達30多米,街道兩旁栽有拴牲口的木樁,還有騾馬店,為遠路客商栓養牲13
1900年(即所謂庚子年,就是光緒26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屍體縱橫首都街衢,圓明園的火光直衝霄漢。這時慈禧這個暴君倉猝挾持光緒皇帝經熱河繞道山西,於1900年10月19日西逃到西安。住入北院門巡撫衙門內(今西安市政府)。當時正是旱、蝗大災的年代,陝西饑民超過300萬。赤地千里,餓殍遍野。這位“慈悲為懷’’的“老佛爺”裝出假惺惺“愛民如子”的樣子,下令在“尉遲宮’’設粥局,放舍飯,每人每日僅一瓢小米稀飯。偌大的西安城,僅此一處,因而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將狹窄的小巷子,擠得水泄不通,饑民常為一瓢稀粥,在爭先恐後,吵鬧聲中,花去整整一天時間。就這樣,黑心的主管官吏,除直接剋扣糧食外,且為了節省燃料以中飽私囊,竟將石滅摻入鍋中,表面看見鍋中冒泡,實際鍋並未開;如此害得許多飢腸轆轆的饑民,喝粥後上吐下瀉,胃腸潰瘍,導致穿孔,好多人在疼痛難忍及脫水狀態中,眼看著一個個一命嗚呼!
現在商業步行街的東北側原南柳巷國小(已拆除重建納入整體建築中)清朝末年人們稱其為尉遲宮,是唐朝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的府第。當時陝西大年荒,慈禧太后曾在這裡放過舍飯。
1966年改名工農街,1972年恢復原名。五十年代後,在新的形勢下,一些商鋪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一下子瞄準了旅店這個行業,僅在1952年和1953年之間,如雨後春筍般的先後辦起了二十四家旅店,其中除了光明,中和公、惠民,新時代等四家較好的旅社外,其餘如益民、同鑫、德盛、興記、五一等二十家都是小店。但是這些設備簡陋的小客店收費卻非常低廉,通鋪一人每晚僅收兩角錢,二人房間八毛和一元不等,非常適合勞動人民住宿。特別是每年“五一節”和“國慶節”前後,四面八方的市民們雲集西安觀禮。因此各個旅店家家爆滿,晚上“走廊”和“過道”都住滿了人,每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呈現出節日一片歡樂氣象,熱鬧非凡。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營以後,西安市福利公司(即今市服務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對騾馬市旅店業做了全面統籌安排,首先在“新時代旅社”和“仁義客店”的基礎上翻建了“東亞飯店大樓”,將 “興記”和“寶德福客店”,合併為“農民旅社”。(即今華澳酒家)“五一”和“於家客店”,合併為“勞動旅社”。(2001年拆遷)後市文化局也在“同興”和“德益店”的地址上,修建了一座小劇場(即今西安文化藝術服務中心大樓),由於規模不大,只適合一些一般小型劇團在這裡演出,剩餘十餘家客店全部撤消。
進入八十年代,改革的號角吹響了,各方的個體戶,都湧向騾馬市前來淘金,整齊有序的活動營業房,排滿了街道兩側,同時,這裡居民也把自己住的臨街房改造後租給個體戶經營。這個市場經營的服裝高、中、低檔都有,花色品種樣樣齊全,生意紅火,市場活躍。
到了九十年代,又在騾馬市的北口,豎立起了一座“騾馬市服裝一條街”的高大牌樓
07年夏季,騾馬市正式被改建開放為西安地區第一條商業步行街,營業面積達7萬餘平米。內有真雪滑冰場,5星級電影院等娛樂場所,成為是西安地區重要的商業購物中心之一。
三、騾馬市的三意社和茶館
騾馬市牲畜交易市場在三意社(即今西安市青年秦腔藝術團)南側,成立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至今已有七十一年的歷史了。占地約五百平方米,城鄉各地的市民們,每天在這裡進行騾馬交易,後來這個交易市場不斷交易騾馬,場地顯得狹小,於是在三十年代後期遷到西關稍門去了。
在交易市場的東旁邊,有一個名氣不小的 “毛家茶館”,門口放著幾張茶桌,供顧客喝茶,到這買賣騾馬的市民們,不少的人都是這個茶館的坐上客,他們一邊喝著茶,一邊袖口內捏著碼子,(用手指頭表達騾馬的價錢)討價還價直到生意成交。此外毛家茶館門前還有一個象棋場,天天有人到這裡下棋,劉道平先生(解放前後都是棋壇名流)曾在《說古道今》選文中說:毛家茶館是老店主毛友鄰在1870年前後,(清同治年間)開設的,而且還制了一盤棗木棋子,擺在門前招覽茶客,因此全市象棋名手,常常雲集毛家茶館砌搓棋藝。到了第二代店主毛振海更是愛棋如命,因之,三十年代的象棋四大金剛趙栓柱、王新民、秘洞和尚、尹和亭及劉道平、王羽平、謝惠成等名手,經常光顧毛家茶館,在這裡進行象棋比賽,交流棋藝,以棋會友。
四、騾馬市一帶的小巷
騾馬市全街由五條巷子組成,能知道這五條巷子的人,恐怕也不會太多,這五條巷子從北向南依次是“水車巷,肋子巷,(解放後改為西柳巷)馬王廟巷,戴家巷,惠家巷”,除了肋子巷的交通能四通八達以外,其它都是死巷子。先說一下“惠家巷”,巷長不過五十米,巷內僅住了王姓一大戶人家,五弟兄分居前後院。三十年代中葉的時候,集義社(尚友社前身)從三意社分化出來以後,戲園子的大門就設在這個巷子內,這樣騾馬市就有了兩個秦腔戲園子,但是不到一年的時間,集義社又將大門遷到東木頭市去了。(即今尚友社的大門)
再說戴家巷,此巷長約七十米,共有十個院落,九號住著復興泰銀號副經理呂秀山,此君平易近人,常在巷口對面趙家茶館品茗,也能和下層市民說上三言兩語。三號住著於福田老先生,他在巷口擺了一個紙菸攤,生活也能過得去。老先生有一個“絕技”,能治外科許多疑難病症,如:連瘡腿、皰疹、乳腺癰腫以及無名腫毒等症,真是“手到病除”,看病從不計較價錢 ,醫德甚好。特別是騾馬市的人看病,更是分文不取。他不是專科大夫,可是經他的手不知治好了多少人的病。可惜老先生去世太早“秘方”沒有流傳下來。
解放後尚友社的學員班住在巷子的五號,“尚子輩”以下不少的演員都在這裡經過培訓。“三意社”社長蘇育民(1956年陝西省會演一等獎)也在此巷子內住過一段時間。後來名演員李愛雲(1956年陝西省會演一等獎,國家一級演員)和他的丈夫奏腔二團名作曲家魏鈞也在這個巷子內住過。
在戴家巷口,有一趙家轎車鋪,(街北口還有於家和王家轎車鋪,五十年代初這三家都轉行旅店業)這種轎車的樣子,和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坤坐的那種車一樣,只是騾馬市的轎車比和坤坐的那輛車要闊氣的多。比如,結婚用車就很講究,車外必須用一套鮮艷料子的車圍(車套),車內鋪放質地好的坐墊,內眷坐車還要掛個窗簾,此外,車輪也要洗的乾乾淨淨。三、四十年代,西安的交通工具,除了洋車,惟有轎車就是上等的交通工具了。
在轎車鋪的北面有一個“正德元”洋車租賃行,有八、九輛“洋車”(人力車),專供下苦的窮人們租賃,他們每天早上從行里把車拉走,(拉車前必須找妥保人)到晚上回來交車,並且要交清當日的租車費,不能賒欠。
緊鄰“正德元”的北側是“馬王廟巷”,因供奉“馬王神”故此得名。巷長約七十米,僅容一輛架子車出入,巷內住了不足十戶人家,“馬王廟”就在巷子的中間,每年農曆六月十七至十九日,西五台菩薩聖會的時候,“馬王廟”也向市民開放三天,以供善男信女朝拜。此外,騾馬市還有一個民眾組織起來的“銅器社”。(由鑼鼓鐃鑔雲鑼等組成的一種打擊樂器)在廟會期間,全市近百座寺廟都要朝拜,進入廟後開始奏樂,(銅器音樂共三個節章),然後由一人開贊詩,(有一定的板眼腔調)什麼神開什麼贊,如關聖帝君贊是“漢封候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觀音菩薩贊是“南海紫竹普陀山,玉瓶楊柳救苦難,大慈大悲蓮台坐,佛光普照萬民安”。唱的詞有“佛爺高調”,“關老爺桃杏花”,藥王詞“長安城”,還有“亂八仙”,“終南山”,“天發芽”,“五雲登空”,“彩花浪子”,等數十首曲詞。就這樣要跑遍全市所有的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