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騫姓
- 源於:姬姓
- 得姓始祖:閔子騫(閔損)。
- 始祖:騫周成
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騫 包,騫 宏,騫昧道,家譜文獻,
姓氏淵源
騫[騫,讀音作qiān(ㄑㄧㄢ)]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人閔損,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閔損,字子騫,他是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之一,比孔子小十五歲,很有德行。閔損年少時,後母對他很不好。到了冬天,後母讓他穿著蘆花填的“棉衣”,而讓兩個親生兒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閔損被凍得直哆嗦。閔損的父親看見長子穿著“棉衣”還哆嗦,追問下知道了實情,十分生氣,要趕走後妻。閔損便對父親說:“求父親不要這樣做。母在,只我一人受寒;母不在了,三個孩子都得受冷。”後母得知後,非常受感動,悔改了自己的行為,從此以後對三個兒子一樣看待。由於閔損德行很高,魯國宰相季康子便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由於閔子騫認為季康子是個不講仁義,最喜歡濫殺百姓的人,便對季氏派來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他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要跑到汶水那邊去了。”後來,世人奉閔損為“騫王”,其孫子就以祖父的賢孝為榮,以其字為姓氏,稱騫氏世代相傳至今。後有字訛為“蹇”、“鶱”者。 騫氏族人大多尊奉閔子騫為得姓始祖。
宋朝大儒朱熹對閔子騫的做法極表讚賞,他說:“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從都要受害,又剛又柔,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保存實力。這種態度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的文字簡化改革,使騫氏族人在戶籍登記時被簡化訛改為“千”氏,至今其族有許多人皆用“千”為姓氏,其祖居地今陝西戶縣騫王村易名為千王村,但老一輩人則仍是堅持用“騫”作為姓氏。
根據《騫王村村史》,《騫王村騫氏家譜》及相關姓氏資料查證,“騫”姓與“千”姓在歷史上並無任何歷史淵源。“騫”為騫王村騫姓族人的正確漢字書寫。
1954年漢字簡化改革中,由於“騫”字相對生僻且筆畫繁多,於是一部分人為圖省事用“千”,“錢”等易識字來代替“騫”,遂形成一種習慣,因此也造成了“騫”與“千”並存的現象。
第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騫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騫,本義是指馬的腹部,後專指馬匹的疾病;騫人,則是給君王貴胄們的乘騎治療疾病的大夫,如同後世的專職獸醫。在兩周乃至兩漢時期,馬匹是十分珍貴的,號稱“龍”,因此騫人的待遇都比較高,尊為“豢龍氏”。在騫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騫人氏、豢龍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騫氏、龍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閔子騫(閔損)。
各支始祖
陝西戶縣騫氏世系:
始祖:騫周成,字奉糈。自明萬曆年間,金陵(南京)來戶,遂家於縣東騫第五橋。自奉糈祖以上約有三輩門第無考。騫周成生一子:騫世雄。
第二世:騫世雄。明朝時期策封員外郎,德望載於《戶縣縣誌》,墳建於化羊峪牛首山上。其子孫入國學教人,具有功名。騫世雄生二子:長子騫益,明朝時期生員,後入國學。次子騫沖,明朝時期太學。
第三世:騫益。騫益生二子:長子騫高第,次子騫登第。騫高第為明朝時期生員,後入國學。
第四世:騫高第。騫高第生五子:長子騫鳳飛,清朝時期生員;次子騫振飛,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舉人,後任浙江樂清縣知縣;三子騫迅飛,廩貢生;四子騫穩飛,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舉人;五子騫鷺飛,庠生。以二、三、四德望俱載於《戶縣縣誌》。
第五世:騫鳳飛(騫奮飛)。騫鳳飛生二子:長子騫斗,生員;次子騫炯斗,生員。
第六世:騫斗。騫斗生二子:長子騫明倫,生員。
第七世:騫明倫。騫明倫生四子:長子騫嗣員,次子騫嗣桂,三子騫嗣柳,四子騫嗣杜。
第八世:騫嗣桂。生二子:長子騫大觀,次子騫大樂。
第九世:騫大樂。生三子:長子騫珍,次子騫產,三子騫成。
第十世:騫珍。騫嗣芳生一子:騫夏順。
第十一世:騫夏順,字炯斗,生員。騫夏順生四子:長子騫超倫,次自騫邁倫,三子騫濟倫,俱處士;四子騫彝倫,增廣生員。
第十二世:騫彝倫。騫彝倫生四子:長子騫嗣芳,策受登仕郎。
第十三世:騫嗣芳。騫嗣芳生一子:騫乃猷,生員。
第十四世:騫乃猷。騫乃猷生二子:長子騫璽,次子騫讓。
第十五世:騫讓。騫讓生一子:騫復興。
第十六世:騫復興。騫復興生一子:騫漸珠。
第十七世:騫漸珠。騫漸珠生一子:騫乃績,生員。
第十八世:騫乃績。騫乃績生二子:長子騫登清,次子騫澄清。
第十九世:騫澄清。生一子:騫復禮。
第二十世:騫復禮。在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67年)太平天國軍起時,陝甘一帶回漢民族之間發生激烈衝突,戰亂迭起,騫氏家道由此中衰,《騫氏家譜》終止記載,後無再續者。
遷徙分布
騫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三百零九位,多以魯郡、建康、戶縣為郡望。
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鎮魯安莊村,陝西省的戶縣騫王村、華縣柳枝鄉騫家窯村,山西省的芮城縣、左權縣,河南省的南陽市、信陽市,江蘇省的南京市騫家巷,甘肅省的張掖市、湖南省的長沙市等地,均有騫氏族人分布。
1.戶縣騫王村,據村志記載,明朝萬曆年間金陵一騫姓士人宦遊至此地,覺得風景秀麗,便落戶於此,繁衍成村,現有人口1300多人,半數人是騫姓後代。(請其它各地騫姓後人編輯百度詞條,介紹各地宗親概況)
2.陝西鹹陽市永壽縣騫家村,據村碑記載,祖上來自南京,現有人口1400多人。村中原有磚城一座,傳為唐時所建,不知真偽,現已毀。村碑記為【騫家村】但戶口本都已改為【千】,村中只有老人堅持使用騫字,年輕人為求學工作均已改為【千】。
3.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騫家窩鋪、萬茂恆現居住著一些騫氏族人。在2016—2018年之間,組織了現居住在河北、陝西等地的百位騫氏族人,舉辦了騫氏家族認祖大會,並印製了《騫氏家族族譜》。
郡望堂號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戶 縣: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紀,戶縣為夏王朝的有扈氏國,這是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商朝時期為崇國,周朝時期作豐京,春秋時期為扈國,秦朝時期改“扈”為“鄠”。西漢時期開始設定“縣”,歷代延續,距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1964年9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將“鄠縣”改為“戶縣”,今屬西安市郊縣。戶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是周、秦、漢、唐等十二皇家之上林苑。南部山區森林茂盛,自然風光旖旎,素有“西安後花園”和“銀戶縣”之稱,有一百零六處國家、省、市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康郡:歷史上的建康郡有二:①十六國時期前涼國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張掖市高台縣西南部。南北朝時期北朝魏廢黜。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王孝傑曾於今高台縣東南部置建康軍,因稱建康郡。後其地歸入吐蕃(今新疆)。②即今江蘇南京。南京是一個古老而文明的城市。早在三十五萬年以前,就有了“南京猿人”的足跡。六千年前,現代人已在這裡耕作生息。周元王四年(己巳,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在今中華門西南角長乾里築以“越城”,為南京建城之始。周顯王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石頭山置“金陵邑”,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稱亦因此而得名。三國孫吳黃龍元年(己酉,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於農曆9月遷都於此,稱作建業,為南京建都之始。東晉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晉朝琅琊王司馬睿以東吳舊都為中心,建立東晉政權,稱作建康。此後,宋、齊、梁、陳相繼定都建康,史稱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古都”的美稱。後晉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南京成為南唐的首都,稱為江寧府。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稱帝,建都稱作南京,是南京建稱之始。這是南京第一次成為全國的首都。清鹹豐三年(癸丑,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於此,改名天京。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至同年4月1日。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至此,共有十個朝代在南京建都,故稱“十朝都城”。南京名稱之多,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各國古都中也屬罕見。據史載,僅歷代縣以上建置的名稱就有金陵、秣陵、江乘、湖熟、建鄴、建康、江寧、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天京等四十多個。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獅過大江”,解放了南京,南京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特別市。1953年1月1日,南京市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併成立江蘇省,南京為省會。1990年開始,國務院決定南京在國家計畫中實行單列,並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3年中央決定撤銷省會城市的計畫單列,南京計畫單列因此被取消。1994年2月,經中央、國務院同意,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堂號
魯郡堂:以望立堂,亦稱東魯堂。
建康堂:以望立堂,亦稱南京堂。
戶縣堂:以望立堂,亦稱鄠國堂。
歷史名人
騫 包
(生卒年待考),字弘伯。著名東漢朝將領。在東漢質帝劉纘執政時期(公元138~146年,公元146年在位半年),曾闢地允吾(今甘肅永靖鹽鍋峽黑台),當時允吾是重要的黃河渡口,亦是軍事重鎮,騫包即為當時的“金城別駕”,後因此功晉封為“金城侯”。
騫 宏
(公元1963~今),貴州遵義人。著名當代保險業行銷員。騫宏曾經是國內頂尖的保險行銷員,他是第一個將五星紅旗帶到MDRT會場的中國人。
騫昧道
(公元?~688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
家譜文獻
陝西戶縣騫氏家譜,(清)騫復禮修,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陝西西安市戶縣騫王村騫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