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呢

騎呢是個粵語形容詞,有時用來形容別人衣著打扮突兀,有時指人舉止笨拙失禮,有時指人性格古怪。被指騎呢者,不但不符合社會大部分人接受的標準,而且差異是存有貶義的。正確寫法為奇離。

說法起源,說法套用,外界分析,

說法起源

“騎呢”本字有說是“奇離”源自“奇幻迷離”的縮寫,指怪異不尋常,而無法辨識的意思。亦有人指稱該詞本來是文言文裡面的“痀僂”,指駝背的人。因為古人傾向將身體缺陷、智力魯鈍與外表醜陋混為一談,所以該詞語揉合了上述幾種意思。

說法套用

騎呢的說法,在1997-1998年左右開始於香港流行,電台DJ快慢必與演藝界人士頻頻使用,逐漸在傳媒間流行。這個詞語有多種寫法,可以寫作“騎喱”、“奇離”等,甚不統一。現代社會很多人講求標奇立異的個性,寧願被人形容為騎呢,都勝於好像倒模生產出來般平庸;所以騎呢一詞,又染上一點黑色自嘲的意味,自認騎呢者,有時以古代竹林七賢自居,畸零之餘夠特別。
在講求政治正確的現代社會,如果貶低身體有缺陷、智力魯鈍或外表醜陋者,都是歧視的態度,不單沒教養,而且在社會機構與團體運作中,容易遭人投訴。

外界分析

身體缺陷、智力魯鈍,與外表醜陋,本來是很不同的事。社會把“不標準”的情況統統歸為一類:騎呢/痀僂。為什麼會被混為一談呢?
根據福柯在《瘋顛與文明》的分析,人類有一種常見的心理結構,在“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畫一條線。透過強調“不正常”者多么反常,例如監禁他們、醫治他們、懲罰他們,行動者其實同時在肯定自己“正常”的身分。在中世紀歐洲精神病與痳瘋病人受到的嚴苛的隔離,超過實際病症的影響,反映社會掌權者需要透過放逐畸零的異類,加強肯定社會的核心價值
根據人類學家 Mary Douglas 在《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1966) 一書的分析,凡不能簡單分類的物品,人類在進行認知時,潛意識通常覺得這類物品有危險,需要隔離或敬而遠之。她認為《聖經》的舊約律法,將數以百計的飛禽走獸看為“不潔淨”、不符合教規的食物 (猶太教),是因為這些事物難以簡單歸入當時的主要動植物分類,對當時的社會秩序構成威脅。同樣,昔日倫敦塔隔離著皇室珠寶、猛獸與政治犯,分別屬於性質很不同的事物,但因為統屬“難以分類/需要隔離”的社會危害,所以被一併放在一處嚴加看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