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天驤

駱天驤,字飛卿,號藏齋,出身於世居長安之故家舊族。由於駱天驤在仕途上不甚得意,最高作過京兆路總管府的府學教授,所以《元史》中沒有他的傳記。

基本介紹

  • 本名:駱天驤
  • 字號:飛卿
    藏齋
  • 所處時代:金末
  • 出生地:長安
地方志記述,人物生平,

地方志記述

駱天驤(生卒年不詳) 字飛卿。安西路(今陝西西安)人。元代方誌學家。曾任京兆路儒學教授,於元貞二年(1296年)著《類編長安志》。此書將宋敏求《長安志》分類改編,並增添金、元兩代若干史實而成,敘述西安自西周至金元的城市變遷,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尤其石刻一門,著錄長安及其附近140多通碑刻,有重要參考價值。(詳見本卷《附錄·舊志簡介》中《類編長安志》和舊志序中的《類編長安志序》)。

人物生平

駱天驤,字飛卿,號藏齋,出身於世居長安之故家舊族。由於駱天驤在仕途上不甚得意,最高作過京兆路總管府的府學教授,所以《元史》中沒有他的傳記。其生卒年已無從確考,不過根據他在“石刻”卷小序中所說“垂六十年,集成編帙,附長安志後”一句,可知元貞二年成書之時,他至少已有七十多歲,向上推溯,他大約出生於金宣宗(公元1213-1223年在位)後期。又因書中著錄有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他篆額的碑刻,其卒年當在此後,大概活了八十歲左右,可謂高壽。
駱天驤出生於金末亂世,成長於蒙古國初占關中之時,長大後所能見到的長安古城,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說,已經“兵火相焚盪,宮闕古蹟,十亡其九,僅有存者,荒台廢苑,壞址頹坦。”好在“兵後關中前進士碩儒故老,猶存百人,為士林義契耆年,文會講道之暇,遠遊樊川、韋杜,近則雁塔、龍池,其周秦漢唐遺址,無不登覽,或誦詩文,仆每從行,故得耳聞目睹,每有闕疑,再三請問。”作為世家子弟,駱天驤從小生活在這樣一個傳統文化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對長安地區遺蹤故跡十分熟悉。至元十年建安西王府,安西王相兼營司大使趙炳,曾請駱天驤陪同遍訪周秦當唐故宮廢苑。這一切都為他日後編纂《類編長安志》打下了基礎。
在《類編長安志》之前,關於古城長安的志書,已有北宋人宋敏求《長安志》二十卷,南宋人程大昌《雍錄》十卷,當時駱天驤深感兵火之餘,長安古蹟已“難以詰問,故老相傳,名皆訛舛”,而已有的舊志“故事散布州縣,難以檢閱”,於是決心編寫一部新志,以使“覽之者不勞登涉,長安事跡,如在目前”。他採用的是近乎類書的騙纂方法,“引用諸書,檢討百家傳記,門分類聚,並秦中古今碑刻,名賢詩文,長安景題,及鴻儒故老傳授,增添數百餘事,裒為一集,析為十卷,目之曰類編長安志”。這就使他的新志在體例上與宋敏求《長安志》這樣的地誌著作有了很大的不同。當然,我們沒有必要在這裡討論它們孰優孰劣,也不必計較駱氏新志對宋氏舊志的增刪是否得當,對我們後人來說,它們都是先輩留下的珍貴文獻,在許多方面是可以互補的。尤其是《類編長安志》增補了不少金元時期有價值的史料,其中包括對長安地區碑刻和當時碑林藏石的著錄,為我們今天研究碑林歷史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