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背躄魚

駝背躄魚

駝背躄魚學名Antennarius dorehensis (Bleeker, 1859) ,為躄魚科躄魚屬的一種魚類。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到紐幾內亞、北至菲律賓以及西沙群島海域等,屬於暖水性近岸小型魚類。其主要棲息於岩礁和珊瑚從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駝背躄魚
  • 拉丁學名:Antennarius dorehensis (Bleeker, 1859) 
  • 別稱紐幾內亞躄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鮟鱇目
  • 亞目:躄魚亞目
  • :躄魚科
  • 亞科:躄魚亞科
  • 躄魚屬
  • :駝背躄魚
  • 分布區域:印度尼西亞到紐幾內亞、北至菲律賓以及西沙群島海域等
形態特徵,分布地區,棲息環境,漁業方法,

形態特徵

駝背躄魚
駝背躄魚,體側扁,卵圓形,腹部膨大,尾柄明顯。頭高大,頭背緣陡斜。吻短。眼小。口裂大,下頜突出;上下頜、鋤骨及?骨均具齒。鰓孔小。體表粗糙,被雙叉小棘。頦部無肉質小突起。背鰭兩個,具III棘,第I背鰭特化為吻觸手,其長短於第II硬棘,末端具釣餌(Esca),呈長卵圓形的皮瓣,無絲狀突起,第 II硬棘游離,第III硬棘高大,末端彎向後方;第二背鰭長,具軟條11-13;臀鰭具軟條7-8;腹鰭顯然短於胸鰭;胸鰭軟條8-10(通常為9);尾鰭圓形。體為灰綠至灰褐色,體側具若干白色斑紋。背鰭基部有小型黑色眼狀斑或消失;余鰭或多或少具暗色小斑點。棲息於岩礁和珊瑚叢中,棲息深度在0-2公尺間。利用吻觸手頂端的衍生物-釣餌(Esca)及配合極具保護色作用的身體,可吸引別種小魚來覓食,然後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所產之卵,形成絲狀團狀,具有漂浮力。

分布地區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到紐幾內亞、北至菲律賓以及西沙群島海域等,屬於暖水性近岸小型魚類。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漁業方法

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