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蹕山大戰

唐貞觀十九年 (公元645年),太宗率軍與高句麗交戰時,曾駐蹕於今遼寧省遼陽市西南的首山(即馬首山)、北鎮縣西北的醫巫閭山及海城縣西南的平頂山,後人因稱以上諸山為“駐蹕山”;又曾為了表彰戰績,勒石紀功於駐營過的海城縣南面的山上,後人也稱此山為 “駐蹕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駐蹕山大戰
  • 時間:公元645年
戰役背景,戰前準備,戰前謀劃,戰役經過,戰役結果,

戰役背景

貞觀十九年(645年)六月十一日,唐太宗率軍從白岩出發,向安市城挺進。二十日抵達城北,立即發兵攻城。次日,蓋蘇文遣高句麗北部絕奴部褥薩高延壽和南部灌奴部褥薩高惠貞統高句麗、靺鞨之眾15萬援救安市,由此一場歷史上著名的駐蹕山大戰拉開了序幕。

戰前準備

大戰開始之初,唐軍的形勢其實是極為不利的。唐軍為了保障後勤而人數過少的弊病在此時暴露無遺,在進攻安市之前,唐軍已經攻下了高句麗八座城池,這些城均需分兵防守,以防反覆。而唐軍的總兵力只有六萬陸軍四萬水軍,水陸軍當時也未匯合,張亮的水軍此時依然在進攻建安城的路上,太宗身邊的兵力最多只能有五萬,一部分需要維持後勤運輸,一部分需要繼續包圍安市城以防敵內外夾擊,這樣能迎戰的兵力居然僅僅剩下3萬人。敵我兵力比達到了5:1的地步,而且又是在境外作戰,端的是兇險萬分。面對這樣的情況從唐軍從太宗到普通士卒卻都十分樂觀,太宗當時說:“今為延壽策有三:引兵直前,連安市為壘,據高山之險,食城中之粟,縱靺鞨掠吾牛馬,攻之不可猝下,欲歸則泥潦為阻,坐困吾軍,上策也;拔城中之眾,與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慧型,來與吾戰,下策也。卿曹觀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而普通士卒“聞高句麗至,皆拔刀結旆(如燕尾的飄帶),喜形於色。”可見唐軍對自己的野戰能力信心十足。
而高句麗方面顯然被自己絕對優勢的數量所迷惑,開始將唐軍不放在眼裡。當然高句麗軍中不是沒有明白人,當時就有叫高正義的對盧官柬言道:“吾聞中國大亂,英雄並起。秦王神武,所向無敵,遂平天下,南面為帝,北夷請服,西戎獻款。今者傾國而至,猛將銳卒,悉萃於此,其鋒不可當也。今為計者,莫若頓兵不戰,曠日持久,分遣驍雄,斷其饋運,不過旬日,軍糧必盡,求戰不得,欲歸無路,此不戰而取勝也。”這個計策恰恰就是太宗皇帝最不希望高句麗軍實行的計畫。但是在擁有絕對優勢的兵力的條件下反而避而不戰,而且十五萬大軍拒險防守,物資的消耗更是驚人的,這樣想要上下接受這樣的計策顯然是極其困難的,所以高句麗統帥高延壽當時就否決了這個計策,決定主動進攻,一舉擊破唐軍,於是引軍直進,開進到離安市城只有四十里的地方。

戰前謀劃

唐太宗為誘敵深入,詔令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將突厥千餘人挑戰。剛一接觸,唐軍假作不敵,向後撤退。高句麗兵眾以為唐軍不堪一擊,競相追擊,直進至安市城東8里的六山(位於今遼寧海城東南),依山結陣,綿亘40餘里。
唐太宗與長孫無忌等率數百騎等上高崗,觀察地形,對可以伏兵之所,均了如指掌。這時,江夏王李道宗認為高句麗傾全國之兵援救安市,都城平壤守備必然空虛,因此請撥給精兵5000人,直取平壤。但唐太宗卻沒有答應。李道宗的這個建議後來被李靖所肯定,認為假如當時採用這個計策的話,那么這次的伐高句麗之舉就可竟全功。當然我們就當時的情況分析,李世民不採取這個計策也是有道理的。因為當時唐軍兵力嚴重不足,士兵唯恐不多,在這個時候再要分出5000人奇襲平壤所冒的風險實在太大,雖然太宗一生征戰行險之舉可謂比比皆是,可是太宗皇帝已經貴為天子,這時行險的收穫和失敗的風險太過於不成比例,最終還是沒有答應。
當晚,唐太宗作了如下部署:令李績將步騎1.5萬在西嶺布陣,引誘敵軍出擊;令長孫無忌率牛進達等精兵1.1萬以為奇兵,伏于山北狹谷之中,待發起攻擊時,從敵後衝出。自己親率步騎4000,挾帶鼓角,收卷旗幟,登上北山。並下令諸軍,以鼓角之聲為號,一齊出擊。又命有司在朝堂之側設定受降帳幃,胸有成竹地說:“明日午時,納降虜於此矣!”是夜,也許老天也不忍明天高句麗軍所面臨的命運,因此降下流星墜入高延壽的營地,可是高延壽依然毫無所覺。

戰役經過

六月二十二日,高延壽發現李績在對面布陣,遂整頓軍士,列陣前來迎戰。唐太宗登上北山後,看見狹谷中塵土飛揚,知是長孫無忌率部已進入指定地點,當即命令鼓角齊鳴。於是,唐軍諸路兵馬鼓譟而進。高延壽不防自己居然被包圍,大為驚慌,連忙分兵抵禦,但布置好的軍陣豈是那么好調整的?在調動的時候便造成了混亂。就在這時風雲變幻,河山變色,陰雲密布,無數雷電自空中劈下,一員白袍唐將伴隨著雷電躍馬而出,手持長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敵,高句麗軍盡披靡卻走。此人就是在小說演義里大大有名的薛禮薛仁貴。這次駐蹕山大戰薛仁貴自恃驍勇,早就預備好了出風頭,於是身上換了身白袍,與他人衣甲顏色迥異,臨戰時一馬當先衝殺在前。恰逢天陰雷電交加,他一身白袍在黑暗之中更是顯眼。此舉果然被山上觀戰的太宗皇帝所注意。戰後論功行賞,被賜馬兩匹、絹四十匹,擢授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仍令北門長上,並賜奴婢十人,由此一代名將薛仁貴開始名顯於世。趁敵陣混亂之際,李績率軍以長矛結陣,正面推進,長孫無忌在其後進行突襲,太宗身先士卒,率4000騎兵自北山疾馳而下,突擊高句麗軍的側翼,三面合圍之下高句麗軍大潰,唐軍斬首兩萬級。高延壽敗退至山上,收集殘兵,依山自固。

戰役結果

唐太宗率唐軍將高句麗軍餘眾團團包圍。長孫無忌部又拆除了所有橋樑,斷其歸路。高延壽和高惠貞等在走投無路之際,只得率其部3.68萬人請降,並躬身膝行,進入軍門,拜伏請命。唐太宗挑選褥薩以下酋長3500人,授之軍職,遷居內地,坑殺靺鞨兵三千三百,其餘兵士全部釋放,使還平壤。這些獲釋兵士皆舉手頓地,歡呼雀躍。唐軍獲馬5萬匹,牛5萬頭,明光鎧萬領,其他軍用器械不計其數。經此打敗,高句麗舉國震驚,後黃城(今遼寧瀋陽南)和銀城(今遼寧鐵嶺南)守軍全都自行逃遁,數百里內無復人煙。
此戰後太宗改六山為駐蹕山,令將作造《破陣圖》,命中書侍郎許敬宗為文勒石以記其功。授高延壽鴻臚卿,高惠真司農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