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先人留下的以馴鹿為繪畫對象的岩畫。位於大興安嶺安娘娘河流域保拉坎的岩石上。岩畫結構比較簡單,有完整的馴鹿輪廓、持弓箭的獵人及鳥等。岩畫用赭石顏料描繪,雖經歷風霜雨雪,仍然圖像清晰、色調分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馴鹿岩畫
- 民族:鄂溫克族
- 地理位置:大興安嶺安娘娘河流域
- 屬性:獵民繪畫藝術的結晶
簡介,繪畫藝術,馴鹿岩畫的出土,馴鹿岩畫的形象,大興安嶺岩畫特點和研究,大興安嶺岩畫,大興安嶺岩畫之阿娘河岩畫,
簡介
繪畫藝術
馴鹿岩畫表現了鄂溫克獵民的繪畫藝術,反映了他們長期以來,進行遊動狩獵、飼養馴鹿的社會面貌。馴鹿岩畫繪畫結構比較簡單,只有大致輪廓,線條粗獷有力,並塗有暗紅顏色。具體的寫實,表現了現實主義風格,反映了岩畫的原始性和獵民抽象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鄂溫克獵民自古生活在大興安嶺西北麓,馴鹿伴隨著他們度過了幾個世紀。古代人們不理解大興安嶺許多神秘、威嚴的自然現象,認為馴鹿是人和神之間的媒介,它可以代人向神祈求生命安全和疾病痊癒,無論他們所信仰的薩滿教,還是日常生活中,都對馴鹿產生了崇拜。
馴鹿岩畫的出土
在世界飼養馴鹿的民族中,都有對馴鹿的崇拜和祭奠。我們可以從考古中得到佐證。在貝加爾湖附近安卡拉河流域出土了馴鹿化石並發現刻於赤色砂岩上的狩獵馴鹿圖;在黑龍江下游伯力以下五、六公里處,日本人鳥居龍藏曾發現刻在石岸上的馴鹿圖。安娘娘河流域的馴鹿岩畫,不僅在我國是唯一的馴鹿岩畫,而且在世界史上居有重要地位。
馴鹿岩畫的形象
在大興安嶺安娘娘河流域保拉坎的岩石上,有一處鄂溫克族先人留下的馴鹿岩畫。岩畫中有鹿、鳥、持弓箭的獵人等。此外,還有一幅岩畫表現了一群獵人圍獵一頭(犭罕)(鹿的一種)的場面,具有濃厚的原始狩獵時代的氣息。
大興安嶺岩畫特點和研究
大興安嶺岩畫
歷史學家翦伯贊在他的《內蒙訪古》一書中,曾談到過呼倫貝爾和大興安嶺的歷史地位。他說,呼倫貝爾草原一直是遊牧民族的搖籃,我國歷史上的幾個主要遊牧民族-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的。至於大興安嶺,他認為,如果說呼倫貝爾草原在中國歷史上曾是一個鬧市,那么大興安嶺則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幽靜的後院。在這個後院裡,重重疊疊的山嶺和茂密的原始森林,形成天然的障壁,使居住在那裡的人們長期與世隔絕。
大興安嶺地區,自遠古以來,一直有著人類祖先的活動,從黑龍江塔河十八站附近發掘出來的石器里,就有石片刮削器、石核切割器和雕刻器等,都是舊石器晚期的遺物。這是我國已知的舊石器文化中最北的一個遺址,說明從舊石器晚期以來,大興安嶺叢林就已是人類祖先勞動、生息、繁衍的地方。
1974年9月和1975年9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振才同志,在額爾古納左旗的敖魯古雅民族鄉鄂溫克獵人的指引下,先後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獵場見到兩處岩畫∶一處在額穆爾河上游克波河的交嘮呵道的山崖上,另一處在牛耳河流域阿娘尼河上源的崖壁上。畫著鹿、馴鹿、狗等動物和人物,還有集體狩獵的場面。兩處岩畫都用紅褐色線條勾勒輪廓。這是迄今為止在大興安嶺發現的僅有的兩處岩畫點,它們對研究這一地區的歷史顯然是很有意義的。
大興安嶺岩畫之阿娘河岩畫
阿娘河岩畫,坐落在額爾古納河右支流牛耳河(貝爾茨河)的支流阿娘尼小河的懸崖處。“阿娘尼”鄂溫克語是畫的意思。岩畫所在的懸崖已經嚴重風化,仔細尋找之後,才會發現分散繪製在懸崖上的畫幅,它們中間有的因石塊碎裂而殘缺。畫面的形象也有駝鹿、馴鹿、人物、獵犬以及狩獵場面,還有反映原始宗教觀念的薩滿法器等。繪畫方法和使用的顏料,均與交嘮呵道岩畫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