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主要從事4個領域的科學研究:
1.地震預報——地下水、地傾斜、波速異常、電磁波/電阻率CT。
2.深部構造——面波、體波和Q結構的反演理論與計算方法。
3.重力學——三維反演方法,華北和亞洲地區的岩石圈結構。
4.地學成像——地震波、電磁波和電阻率成像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學術成就
發表的學術論文和工程報告共236篇,其中在國外發表論文47篇。在把地學成像技術套用到國民經濟方面成果突出,開創性的把CT技術套用到石油、地下水、黃金、煤炭、水電、考古等領域,特別是在國際上首次把CT技術成功地套用到金礦探測上,取得重大效益,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是國內公認的學科帶頭人。所主持的“地學層析成像的研究”項目獲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曾獲中國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
從1983年開始指導研究生,1985年開始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授課,培養19名碩士和三名博士。
2002年開始,馮銳注意到傳統的
地動儀復原模型有原理性的錯誤,並開始著手研究地動儀復原的工作。2004年,國家“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成立,馮銳任課題組組長,主持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研製項目,與國家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合作,參考大量古籍、文獻和考古學成果,運用懸垂擺原理,成功復原了失傳了1800餘年的張衡地動儀。這是到現在為止唯一能夠監測地震的復原地動儀,且完全符合《後漢書·張衡傳》中所列的全部條件。2005年4月,重新復原的地動儀通過了由地震學、考古學、機械工程學等相關學科的專家組成的驗收委員的鑑定,得到了考古界,科技界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