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春,廣西人,筆名古齋、古哉,別號泥古樓。
基本介紹
- 本名:馮華春
- 別稱:泥古樓
- 出生地:廣西
- 主要作品:《經典名帖大家臨》(榮寶齋出版社)
- 主要成就:第二屆廣西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一等獎
- 筆名:古齋、古哉
人物介紹,參加展覽,獲獎榮譽,出版物,投資分析,熱衷公益,藝術評論,篆刻作品,寫意作品,書法作品,
人物介紹
馮華春,男,筆名古齋、古哉,別號泥古樓。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西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篆刻創作委員會主任,廣西書畫院藝委會委員,特聘書法家,廣西首批四位簽約書家之一,“廣西現象”細柳營主要成員之一。
參加展覽
書法、篆刻作品入展:中國書協主辦首屆中國書壇新人展,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第七屆、八屆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中國書協當代書法名家系統工程千人千作展。第二屆廣西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一等獎,首屆“黃庭堅獎”全國書法大賽三等獎,日本第二十一回篆刻展《廣西.日本篆刻作品展》,《廣西書畫院名家提名作品展》,《廣西書畫院書法專題展》;入選第一、二屆、三屆全國“流行書風、流行印風”作品展;參加第一、二、三回中韓書藝家作品交流展。
獲獎榮譽
首屆全國扇面書法展一等獎
第二屆廣西中青年書法篆刻一等獎
廣西首屆“百花杯”書法比賽一等獎
廣西首屆少數民族書畫大賽銀獎
1998年獲第三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最高文藝獎――銅鼓獎
出版物
出版有:《經典名帖大家臨》(榮寶齋出版社);《細柳營系列叢書――馮華春臨米芾·戎薛帖》(廣西美術出版社);《泥古之跡―廣西書畫院書畫名家系列精品集·馮華春》(廣西美術出版社)
投資分析
隨著個人知名度的不斷提高,藝術造詣的不斷升華,書法作品體現出獨具魅力的個人風格。馮華春開始受到電視台,報紙,藝術專刊,網路權威媒體的關注,廣西電視台,《中國書法》、《中國書畫報》、《現代書法》等紙媒,雅昌,博寶,新浪,搜狐,網易,騰訊,鳳凰網等網路權威媒體紛紛作出專題報導。馮華春作品深受北京,山東,甘肅,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日本,香港及台灣藏家喜愛,並流通於各大畫廊,是強勢崛起的中青年實力派書法家之一。自2012年以來,其作品在各級藝術品交易市場的拍賣成交價每平尺不低於5000元。
熱衷公益
馮華春長期支持家鄉的文化事業,多次為慈善機構捐獻墨寶及款項,並號召企業家,藝術家為慈善機構捐款捐物。
藝術評論
消 息 多 方
阿水
馮華春嗜古、入古,就象他的筆名、齋名一樣,“古齋”、“古哉”、“泥古樓”、“泥古信手”等等,多見於其書畫作品的落款上,無論臨摹還是創作作品,滿腦子充塞的多是“古”的元素,“古”的形式和意念。當書壇逐漸瀰漫浮躁,當很多人逐漸耐不了寂寞,或跟風參展,或開始刻意打造個人面目,意欲“自成一家”時,他依然高蹈古蹟,追蹤古法,追求“訊息多方”,充實和增加審美容量,並樂此不疲:讓我在“古”的汪洋中浸淫得久些、再久些吧!
馮華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書壇“廣西現象”的親歷者,參與創造了精彩而輝煌的“細柳營”,近二十年來,其幾乎未曾缺席過任何“國展”,是廣西書壇屈指可數的“大滿貫”書法篆刻家,然而,大功告成並未能消融他繼續進取的銳氣,聲名遠揚也未見他有絲毫的得意和怠懈。
作為書者,一個視書法為生命的人,馮華春並不諱言追求審美上的獨立,“細柳營”倡導的“入古出新”的學書理念,他不是不清楚,在其看來,個人面目的形成是肯定的,不過是早晚而已,但馮華春仰止古賢,敬畏經典,至今未見其談過什麼個人面目,其談得更多的是“訊息多方”,四出取法,為我所用。孫過庭《書譜》有云:然訊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柔以合體,忽勞逸而分驅。或恬淡雍容,內涵筋骨;或折挫槎卉,外翟鋒芒。又云: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正是應驗了不斷地追尋“訊息多方”,今天的馮華春在藝術審美上是越來越多元複雜了,作品的技術含量更高了。
不知從何時開始,世人把行草書(特別是草書)作為衡量書法家水準的一個極重要的標尺,箇中緣由或許是行草書能更多地體現出書者的個人風格和審美價值。懷素觀夏雲而多見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如驚蛇入草……。馮華春常於古人經典中體會古人對草書的闡釋,獲得審美的經驗。儘管李梅庵論書曾有“當於古人求古人,不可於今人學古人者求古人”之訓,但馮華春秉承和認準的是“訊息多方”的學藝原則,並非全部的“非古不足以取法”,其從黃賓虹、林散之、謝無量、徐生翁等時賢處亦多有受益。作為玩筆高手,其草書狂狷並進,縱情恣性、放蕩驕態而不失蘊籍,你很難不被其澀裂多變的屋漏痕般的線條所震撼。
書法是要經過漫長而艱苦的錘鍊,潛質和才華也只能在漫長而艱苦中發現,馮華春抱定和恪守“訊息多方”,涉獵多體而體體有法。近幾年來,他還時常與畫家們遊歷山川,看山讀畫,仰望古賢,其山水畫從賓虹先生出,由書法入畫,多方涉獵,自然收穫不少,其同時亦精篆刻,品位和功夫都不缺,用筆出於自然,效法天地,追本溯源,縱橫有象,愈熟而去俗愈遠,絕無程式化傾向,這一點殊為不易。
馮華春學富而性靈,吃得苦中苦,見過大世面,榮辱已無掛礙,進退更是平常,為藝有此心態,離化境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