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溫柔》是2008年9月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積岐。
基本介紹
- 書名:遍地溫柔
- 作者:馮積岐
- ISBN:9787508722405
- 頁數:236
- 定價:23.00元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9月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遍地溫柔》作者長期紮根於西北大進,將自己痛切的人生體驗投射到小說的人物身上,揭露了現實生活中那些披著溫柔和情愛外衣的陷阱,從黃土深處發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喚。
陝軍,實力派作有馮積岐的最新力作一部充滿黃土高坡原生態氣息的小說
圖書信息
作者: 馮積岐
出版社: 中國社會出版社
出版年: 2008-09
頁數: 236
定價: 23.0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08722405
作者簡介
馮積岐,1953年生於陝西省岐山縣農村,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作家班。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說集《小說三十篇》、《我的農民父親和母親》;長篇小說《袒露的部分》、《沉默的季節》、《村子》等;散文集《將人生訴說給自己聽》、《人的證明》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文摘
第一章
氣喘咻咻的火車故作深沉地駛出了西安站。潘尚峰奔跑著上了列車。幸好占了一個臨窗的座位。窗外的風景暖昧得糊裡糊塗,他掏出了一張寫廢了的稿紙在窗玻璃上認真地揩擦了兩遍,初夏的田野從手底下明朗了:麥田、油菜、電桿、房屋很風光地跟著火車愉快地起伏飛奔,綠成一團的楊樹謙恭地跟他打招呼,它們那樣子就像孫根明站在他跟前說話一樣。孫根明一邊吸菸一邊點頭,他說潘尚峰,你一定要把碑文看清楚,一定要做筆記的。孫根明希望他從那塊石碑上獲取有價值的東西,這個會弄文章的農民對文字十分信任,在孫根明看來,刻在石頭上的文字比印在紙上的文字堅硬得多,不太容易受欺侮,沒有任何懷疑的必要。他的目光既沒對接孫根明那懇切而真誠的眼神又沒注視孫根明咬在嘴角的那根紙菸,他那會兒看見的是白淡雲。人的欲望有時候就像麻雀一樣在樹枝上跳躍,從這一個枝丫倏忽跳到了那一個枝丫,他之所以透過孫根明去看白淡雲就是這樣的。
火車猛一剎車,他的牙齒磕了一下,他不由自主地靠在旁邊一個女孩兒身上了。潘尚峰坐端正後向女孩兒道歉。
“不必客氣,沒有什麼。”女孩兒莞爾一笑,“你也去寶雞?”
“不,回老家。鳳山縣。”
“看看?”
“是去看一座石碑。”
“石碑?”女孩兒對他一瞥,她大概沒有從他的面容上捕捉到一絲半點的傷感就直言不諱地說,“石碑是你父親的還是你母親的?”
“都不是。”他說,“也許是我們的祖上的,也許是你們的祖上的,也許是咱們共同的祖上的,現在還沒弄清楚。”
女孩兒哧地一笑,又很快地收縮了笑容。她用很周正的目光看了他一眼,那目光似乎在告訴他不該將嚴肅的話題(石碑總是和死去的人聯繫在一起的)幽默了。她可能覺得,作為一個教師(剛上車時他告訴她,他曾經在一所大學裡任教),他的言語應該嚴謹才是。她不再問他石碑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沒有興趣和她交談了(其實,情感變化很明了的女孩兒很可愛)。女孩兒在降帳火車站下了車,下車時,她掠了掠頭髮(這只是一個假動作,從上車到下車她掠了十二次頭髮),笑盈盈地說:潘老師,再見。他的目光停留在她那楚楚可人的臉盤上,她的清澈的眸子裡可能映現出了他那一閃而過的情感:也許,今生今世再也不會見到這個動人的女孩兒了。他站起來,用目光將她送到了車廂門口,女孩兒背影的曲線從圓圓的肩膀上滑下去在凸出的臀部稍微一停,水一樣順著大腿緩緩而動,她的腰身挺得很端直,走起路來,兩條修長的腿稍微有點扭,屁股扭得恰到好處,是服裝模特兒的那種走法,又比服裝模特兒的一字步世俗一些真誠一些。白淡雲就是這走勢。難道這是白淡雲的背影?須臾間,女孩兒和白淡雲在潘尚峰的腦海里混淆了。女孩兒愈走愈遠,而白淡雲走得離他愈來愈近了,白淡雲走得更技巧更成熟,訓練有素的樣子。潘尚峰站在座位旁邊沒有動,讓女孩兒從他的視線里走進來,走出去。他將直直的目光折向窗外時,女孩兒被下了車的旅客淹沒了,他的嘴唇動了動,微弱地吐出了“再見”兩個字。火車毅然決然地向西而去了。此時此刻,潘尚峰的思緒已經掛在家鄉那座兀自而立的天柱山上了。連綿不斷的雍山一把將天柱山推開,天柱山便像人的精神一樣自由了,它伸開雙臂孤獨地支撐著藍天的一個角。天氣晴好的日子站在松陵村的村口向北看,那塊黑色的石碑仿佛一盞燈籠,光點雖然極其有限,但它能固定住人的目光,使雙眼並不虛空。究竟是什麼人把一座石碑立在了這么高的天柱山上?這座石碑究竟是誰家先人的?石碑上的碑文,潘尚峰毫無印象了(半文半白的文字他當時未必讀得懂),那時候,七八歲的潘尚峰不去關注碑文完全在情理之中,留在他的記憶里的是小石頭撞擊石碑發出的響聲,清脆的響聲掛在石碑周圍的青草上,露汁一樣從葉片上紛紛墜落,這響聲直刺他的童年,長進了他的肌肉里,沾在了他的骨頭上。這響聲成了他的性格的一部分。如果不是這聲音一再提醒他,也許,他不會在1998年5月21日這天踏上從西安開往故鄉鳳山縣的291次列車的。潘尚峰似乎辨不清他聽到的是小石頭撞擊古老的石碑發出的聲音,還是火車的響動,或者是兩種聲音在他的頭腦里重合了--咣當,咣當,咣當。
咣當,咣當,咣當。潘尚峰從草叢裡撿拾了一塊小石頭在石碑的背面敲打,石碑的響聲雨水一般四處流淌,又好像從灶口裡撲出來的火。祖父說過,天柱山上的閃光,大人是看不見的,只有四五歲的娃娃在沒有月光的深夜裡才能看得見。傳說中的天柱山埋著玉皇大帝的一把寶劍,寶劍用它的閃光只向兒童世界展示它的神秘和真實。遺憾的是,他聽祖父說這話時已是十六歲了,到了看不見閃光的年齡了。在月黑風高的夜晚,他不止一次地站在村口眼巴巴地向北眺望,他看不見那道閃光,而那座石碑兔子一般在他眼前跳躍。他只能細心領會天柱山的神性意味。
潘尚峰從草叢裡撿起一塊小石頭在石碑的背面敲打,石碑的響聲雨水一般四處流淌,又好像從灶口裡撲出來的火,娘一拉風箱,那火光便一閃一閃。他說尚地,你不要打了,小心把鐮刀打壞了。他不是用嘴說,而是給他弟弟潘尚地打手勢。又聾又啞的弟弟肯定是聽懂了他那手勢里的意思,便不再用鐮刀在石碑上敲打了。四周鐵一樣靜謐。
靜謐是從心裡生長出來的,是一種內心生活。火車輕微地一顛,將潘尚峰剛剛靜謐的心境顛醒了,同時也向乘客們提示加了速。火車的響聲節奏分明,乾淨利索,像尚地的鐮刀在古老的石碑上敲打,手感很好,觸摸可及。潘尚峰看見田野上的風白亮白亮的,像夏天一樣熱烈,在風遠山近的地方就是他的故鄉松陵村。
風說停就停了。
站立在草叢中的石碑形容憔悴,傷痕斑斑。經過年復一年的狂風驟雨的沖刷、侵蝕,石碑給天柱山增添的是一道淒涼的風景。潘尚峰是和弟弟一塊兒去雍山里割柴的,剛到天柱山就起了風,他們像枝柴草,隨時有被風颳跑的危險,他們只能藉助這塊石碑來擋風。風停後,弟弟高興了,他從石碑後面走出來,面對著平原,揮舞著鐮刀,放聲而叫:“啊啊!啊啊!”
啊啊的叫聲一把大手似的撕扯著潘世傑的心,把他向現實和夢境兩邊狠狠地拉扯著。在他的夢幻中,生活不該是這般模樣,不該對他這樣殘酷,然而,生活偏偏是這樣一塊無情的石頭,偏偏打中了他,賜給他一個又聾又啞的兒子。每當他聽見兒子啊啊地喊叫時,他的內疚比別人的斥責或嘲笑更龐大更粗礪更活躍更有分量。如果他僅僅是傷感憂愁,那倒罷了,這個看似石頭一樣沉默的農民有的是羊脂一般細膩的感情,免不了把傷感的情緒化為對自己無言的懲罰,他常常在心裡糟踏自己作踐自己,在他看來,兒子本來是能言善語的,兒子失語的責任在於他,他用盡了一生的力氣也沒有克服掉這種痛楚的情感以至將它帶進墳墓裡面去了。
1960年冬天,一個砭人肌骨的日子,潘世傑的二兒子潘尚地在一間灰暗的土房裡出世了。就在那一天,潘世傑正趕著木軲轆大車在雍山深處那凍得如鼓皮一樣緊繃的山路上行走。潘世傑他們一行十二個人趕著六輛大車在這條山路上已行走了十二天,腹腔中吸進去的是飢餓而寒冷的味道,冰冷的肌膚幾乎每天都要接觸到火一樣的緊張不安--說不定有幾個餓漢從那山包後面突然竄出來搶糧食;一路上,他們對付過十二次搶劫十二次威脅十二次利誘而未失去一斤一兩糧食。趕到十八嶺時,天色暗下來了,起了風。參差不齊的喊聲是從山樑後面猛撲下來的,潘世傑他們一看,搶糧食的人足足十二個--恰恰是一個對一個。這十二個人揮舞著鐮刀、斧頭和谷叉,有一個老漢端著一把顏色灰暗、失去生機的老土槍。老漢亂蓬蓬的頭髮和長長的鬍鬚如枯枝敗葉在寒風中隨意飄動,烏黑僵硬的雙手端著老土槍的姿勢不對頭,他的雙手一右一左抓住槍身的樣子仿佛是拿起掃帚準備在打麥場上掃場。潘世傑他們十二個人都年輕,因此,對這十二個娃娃,老漢並不怯火。打鬥開始了。搶劫糧食的十二個人不顧一切地撲向了木軲轆大車,有一個少年搬不動糧食口袋就去解拉車的牛。潘世傑端起谷叉毫不猶豫地從少年的背後剌過去,就在他差不多刺準心臟的那一刻神差鬼使地將谷叉順著背挪下去了一些,兩個鋒利的鐵尖刺進了少年的尻蛋子。潘尚峰在書寫潘家的家族史的時候沒有忘記父親的谷叉向人的肉體上的猛一刺,沒有忘記那把挑著血腥味兒的谷叉,這是在1960年的陰曆11月27日。而父親身體上的每一根神經每一個器官都拒絕貯存這把帶血的谷叉,谷叉抽出來的時候少年尖厲地大叫了兩聲。旋即,少年倒下去了,他的血使雍山裡的薄暮微微地顫抖。少年的血很快凝結在谷叉的兩個尖上了,血水的力量巨大而清醒,十二個人你攙我扶地逃走了。就在那一天傍晚,潘世傑用他的谷叉一連剌倒了三個無奈的農民。父親是在保衛糧食的名義下大打出手的,暴力給他帶來了無比激動和不可克制的興奮。飢餓的父親們在保衛集體財產的念頭下渾身充滿了力氣。父親大概一輩子也沒有為這件事付出情感代價,語言中也從未流露過,不知他是否想到過他的谷叉尖上曾經挑動著的是罪過?潘尚峰只能兀自判斷了。潘世傑帶著一身疲憊一身血腥回到了松陵村。
潘世傑見到他的二兒子時已是孩子出世十六天以後了。他將小被子的一角用一把大手撩開,看了看沒有小枕頭大的嬰兒,嘆息道:又多了一張嘴。一歲剛過,給孩子報戶口時,潘世傑給女人說,就叫他上吧。飢餓使這個年輕農民的思維和土地連在一塊兒了,他以為,農民的娃娃,根須就應該扎在土地上,還是“上地”好。大隊里的會計在戶口簿上將“上地”寫成了“尚地”。而生於1958年、命名為躍進的大兒子後來就改成尚峰了,兄弟兩個的名字用“尚”字連了起來。大隊會計將他改名字的事說給了潘世傑,潘世傑只說了聲也行。一家人就尚地尚地地叫這個很孱弱的男孩子,尚地搖著小手,睜大眼睛,只能用“啊啊”作為回答。尚地過了兩歲。節氣已到了小寒,一年中最冷的那幾天,孩子發高燒,兩個臉蛋兒燒成了兩坨暗紅色,鼻息翕動,出氣跟麥桿一樣細了,摟在母親懷裡的孩子如枯葉那么輕。那時候,全公社只有一家診所,診所里只有一個姓雷的西醫。雷醫生給孩子的母親說,要給孩子打盤尼西林才能退燒。潘世傑拿不出給兒子打針的錢也是事實,當時他確實有這樣的想頭:村里已經餓死了二十多個人,死亡連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也不放過,何況是兩歲的小娃娃?本來就痛心的他,靈魂和肉體一樣麻木,兩年前,還是氣勢洶洶,眼睛噴著火,用谷叉刺向人的潘世傑對生活失去了應付的能力和應有的激情,他給女人說,給娃吃點中藥,碰碰運氣算了。孩子吃了兩劑中藥(花了三角五分錢),後來,只是每天給喝一些生薑蔥白湯,七天過後,孩子竟然退了燒。尚地活過來了,他再也不叫爹叫娘了,他看著父親和母親,似乎是憋足了氣“啊啊”地叫喊。
“你喊啥?。李串香拉住了潘尚地的一條胳膊。她的言語裡,疼愛多於責備。她儘量地用語言和表情正確無誤地傳達她的思想感情--對於這個又聾又啞的丈夫她沒有一點兒嫌棄的意思,尤其是在這個很少回老家的兄長潘尚峰面前她做得很到位很得體。
李串香用她的漂亮、能幹、賢惠給這個家庭鋪設了一條光彩的道路,儘管在村里人的眼裡,她的光彩不是用來照人的而是用來反襯啞巴的。李串香的舉動里沒有表演的意思,她的眼睛裡、臉龐上,包括她那半露的胳膊上也充滿了足夠的溫情(似乎還有歷經過風月情場磨鍊出來的嬌媚之態),她用手指了指潘尚峰問潘尚地,“哥去天柱山呀,你也跟著上去?”潘尚峰是1998年5月21日10點l6分回到了故鄉鳳山縣松陵村的。他剛走出院門,尚地就跟出來了。潘尚峰用手指了指村子背後,比劃著名給尚地看。尚地朝他笑了笑,“啊啊”了兩聲,尚地示意李串香去給他拿一頂草帽來。李串香問他要不要草帽。他說太陽不會太大,不要草帽了。尚地執拗得很,他用雙手推著李串香的後腰向院門裡面推,李串香只是吃吃地笑,站在原地不動。潘尚峰走過去拉住尚地的手腕說,你回去,我趕吃晌午飯就回來了。尚地嘿嘿地笑了笑,他大概明白了哥的意思,不再為難李串香了。
一家人都不明白,他打老遠從省城裡回來,爬到天柱山上去乾什麼?他給老三潘尚天說,我要去看看天柱山上的那塊石碑。尚天不無譏諷地說:“大哥,你是閒著沒事幹了?一塊破碑子有啥看頭?”他說:“我去看一看就知道有沒有看頭了。”他不能給尚天說,也許那塊石碑就是歷史的一點縫隙,就是家族史的一根槓桿,從中可以窺視什麼,撬動什麼。不是尚天不懂,尚天的想頭沒在石碑上。生活對他來說是一台石磨子,只要推著磨棍一轉動,磨口裡有東西流出來就行了。他的性格和潘尚峰不大一樣。尚天的耿直、任性、簡單、粗暴和父親帶血的谷叉沒有多少直接的聯繫,因為這些東西不是心、腦和計謀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某些觀念的綜合產物。生活的拳頭還沒有狠狠地打擊過他(儘管他二十八歲了),他吃過的苦頭流過的汗水畢竟有限。只有苦水和汗水才能沖刷一個年輕人的稚嫩和盲目,只有拳頭和打擊才能使年輕人的皮膚變粗糙,肌肉變結實,心理變成熟(特別是那出其不意的鐵拳)。尚天的無所畏懼不表示他具有對抗生存環境的能力,他做人的能力極其有限;他的無所畏懼只是無所謂的人生態度的廣告詞,只是掂不出生活分量的自輕自賤。這種動不動就賠上生命和強大的對立面去硬拼的作派在農村人的眼裡就是二桿子,是一個十足的二球貨。學會保護自己的莊稼人為了保全利益常常是見硬就讓見軟就欺,而潘尚天為了打抱不平常常是見軟就讓見硬就碰,碰得鼻青臉腫方才罷休。
氣喘咻咻的火車故作深沉地駛出了西安站。潘尚峰奔跑著上了列車。幸好占了一個臨窗的座位。窗外的風景暖昧得糊裡糊塗,他掏出了一張寫廢了的稿紙在窗玻璃上認真地揩擦了兩遍,初夏的田野從手底下明朗了:麥田、油菜、電桿、房屋很風光地跟著火車愉快地起伏飛奔,綠成一團的楊樹謙恭地跟他打招呼,它們那樣子就像孫根明站在他跟前說話一樣。孫根明一邊吸菸一邊點頭,他說潘尚峰,你一定要把碑文看清楚,一定要做筆記的。孫根明希望他從那塊石碑上獲取有價值的東西,這個會弄文章的農民對文字十分信任,在孫根明看來,刻在石頭上的文字比印在紙上的文字堅硬得多,不太容易受欺侮,沒有任何懷疑的必要。他的目光既沒對接孫根明那懇切而真誠的眼神又沒注視孫根明咬在嘴角的那根紙菸,他那會兒看見的是白淡雲。人的欲望有時候就像麻雀一樣在樹枝上跳躍,從這一個枝丫倏忽跳到了那一個枝丫,他之所以透過孫根明去看白淡雲就是這樣的。
火車猛一剎車,他的牙齒磕了一下,他不由自主地靠在旁邊一個女孩兒身上了。潘尚峰坐端正後向女孩兒道歉。
“不必客氣,沒有什麼。”女孩兒莞爾一笑,“你也去寶雞?”
“不,回老家。鳳山縣。”
“看看?”
“是去看一座石碑。”
“石碑?”女孩兒對他一瞥,她大概沒有從他的面容上捕捉到一絲半點的傷感就直言不諱地說,“石碑是你父親的還是你母親的?”
“都不是。”他說,“也許是我們的祖上的,也許是你們的祖上的,也許是咱們共同的祖上的,現在還沒弄清楚。”
女孩兒哧地一笑,又很快地收縮了笑容。她用很周正的目光看了他一眼,那目光似乎在告訴他不該將嚴肅的話題(石碑總是和死去的人聯繫在一起的)幽默了。她可能覺得,作為一個教師(剛上車時他告訴她,他曾經在一所大學裡任教),他的言語應該嚴謹才是。她不再問他石碑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沒有興趣和她交談了(其實,情感變化很明了的女孩兒很可愛)。女孩兒在降帳火車站下了車,下車時,她掠了掠頭髮(這只是一個假動作,從上車到下車她掠了十二次頭髮),笑盈盈地說:潘老師,再見。他的目光停留在她那楚楚可人的臉盤上,她的清澈的眸子裡可能映現出了他那一閃而過的情感:也許,今生今世再也不會見到這個動人的女孩兒了。他站起來,用目光將她送到了車廂門口,女孩兒背影的曲線從圓圓的肩膀上滑下去在凸出的臀部稍微一停,水一樣順著大腿緩緩而動,她的腰身挺得很端直,走起路來,兩條修長的腿稍微有點扭,屁股扭得恰到好處,是服裝模特兒的那種走法,又比服裝模特兒的一字步世俗一些真誠一些。白淡雲就是這走勢。難道這是白淡雲的背影?須臾間,女孩兒和白淡雲在潘尚峰的腦海里混淆了。女孩兒愈走愈遠,而白淡雲走得離他愈來愈近了,白淡雲走得更技巧更成熟,訓練有素的樣子。潘尚峰站在座位旁邊沒有動,讓女孩兒從他的視線里走進來,走出去。他將直直的目光折向窗外時,女孩兒被下了車的旅客淹沒了,他的嘴唇動了動,微弱地吐出了“再見”兩個字。火車毅然決然地向西而去了。此時此刻,潘尚峰的思緒已經掛在家鄉那座兀自而立的天柱山上了。連綿不斷的雍山一把將天柱山推開,天柱山便像人的精神一樣自由了,它伸開雙臂孤獨地支撐著藍天的一個角。天氣晴好的日子站在松陵村的村口向北看,那塊黑色的石碑仿佛一盞燈籠,光點雖然極其有限,但它能固定住人的目光,使雙眼並不虛空。究竟是什麼人把一座石碑立在了這么高的天柱山上?這座石碑究竟是誰家先人的?石碑上的碑文,潘尚峰毫無印象了(半文半白的文字他當時未必讀得懂),那時候,七八歲的潘尚峰不去關注碑文完全在情理之中,留在他的記憶里的是小石頭撞擊石碑發出的響聲,清脆的響聲掛在石碑周圍的青草上,露汁一樣從葉片上紛紛墜落,這響聲直刺他的童年,長進了他的肌肉里,沾在了他的骨頭上。這響聲成了他的性格的一部分。如果不是這聲音一再提醒他,也許,他不會在1998年5月21日這天踏上從西安開往故鄉鳳山縣的291次列車的。潘尚峰似乎辨不清他聽到的是小石頭撞擊古老的石碑發出的聲音,還是火車的響動,或者是兩種聲音在他的頭腦里重合了--咣當,咣當,咣當。
咣當,咣當,咣當。潘尚峰從草叢裡撿拾了一塊小石頭在石碑的背面敲打,石碑的響聲雨水一般四處流淌,又好像從灶口裡撲出來的火。祖父說過,天柱山上的閃光,大人是看不見的,只有四五歲的娃娃在沒有月光的深夜裡才能看得見。傳說中的天柱山埋著玉皇大帝的一把寶劍,寶劍用它的閃光只向兒童世界展示它的神秘和真實。遺憾的是,他聽祖父說這話時已是十六歲了,到了看不見閃光的年齡了。在月黑風高的夜晚,他不止一次地站在村口眼巴巴地向北眺望,他看不見那道閃光,而那座石碑兔子一般在他眼前跳躍。他只能細心領會天柱山的神性意味。
潘尚峰從草叢裡撿起一塊小石頭在石碑的背面敲打,石碑的響聲雨水一般四處流淌,又好像從灶口裡撲出來的火,娘一拉風箱,那火光便一閃一閃。他說尚地,你不要打了,小心把鐮刀打壞了。他不是用嘴說,而是給他弟弟潘尚地打手勢。又聾又啞的弟弟肯定是聽懂了他那手勢里的意思,便不再用鐮刀在石碑上敲打了。四周鐵一樣靜謐。
靜謐是從心裡生長出來的,是一種內心生活。火車輕微地一顛,將潘尚峰剛剛靜謐的心境顛醒了,同時也向乘客們提示加了速。火車的響聲節奏分明,乾淨利索,像尚地的鐮刀在古老的石碑上敲打,手感很好,觸摸可及。潘尚峰看見田野上的風白亮白亮的,像夏天一樣熱烈,在風遠山近的地方就是他的故鄉松陵村。
風說停就停了。
站立在草叢中的石碑形容憔悴,傷痕斑斑。經過年復一年的狂風驟雨的沖刷、侵蝕,石碑給天柱山增添的是一道淒涼的風景。潘尚峰是和弟弟一塊兒去雍山里割柴的,剛到天柱山就起了風,他們像枝柴草,隨時有被風颳跑的危險,他們只能藉助這塊石碑來擋風。風停後,弟弟高興了,他從石碑後面走出來,面對著平原,揮舞著鐮刀,放聲而叫:“啊啊!啊啊!”
啊啊的叫聲一把大手似的撕扯著潘世傑的心,把他向現實和夢境兩邊狠狠地拉扯著。在他的夢幻中,生活不該是這般模樣,不該對他這樣殘酷,然而,生活偏偏是這樣一塊無情的石頭,偏偏打中了他,賜給他一個又聾又啞的兒子。每當他聽見兒子啊啊地喊叫時,他的內疚比別人的斥責或嘲笑更龐大更粗礪更活躍更有分量。如果他僅僅是傷感憂愁,那倒罷了,這個看似石頭一樣沉默的農民有的是羊脂一般細膩的感情,免不了把傷感的情緒化為對自己無言的懲罰,他常常在心裡糟踏自己作踐自己,在他看來,兒子本來是能言善語的,兒子失語的責任在於他,他用盡了一生的力氣也沒有克服掉這種痛楚的情感以至將它帶進墳墓裡面去了。
1960年冬天,一個砭人肌骨的日子,潘世傑的二兒子潘尚地在一間灰暗的土房裡出世了。就在那一天,潘世傑正趕著木軲轆大車在雍山深處那凍得如鼓皮一樣緊繃的山路上行走。潘世傑他們一行十二個人趕著六輛大車在這條山路上已行走了十二天,腹腔中吸進去的是飢餓而寒冷的味道,冰冷的肌膚幾乎每天都要接觸到火一樣的緊張不安--說不定有幾個餓漢從那山包後面突然竄出來搶糧食;一路上,他們對付過十二次搶劫十二次威脅十二次利誘而未失去一斤一兩糧食。趕到十八嶺時,天色暗下來了,起了風。參差不齊的喊聲是從山樑後面猛撲下來的,潘世傑他們一看,搶糧食的人足足十二個--恰恰是一個對一個。這十二個人揮舞著鐮刀、斧頭和谷叉,有一個老漢端著一把顏色灰暗、失去生機的老土槍。老漢亂蓬蓬的頭髮和長長的鬍鬚如枯枝敗葉在寒風中隨意飄動,烏黑僵硬的雙手端著老土槍的姿勢不對頭,他的雙手一右一左抓住槍身的樣子仿佛是拿起掃帚準備在打麥場上掃場。潘世傑他們十二個人都年輕,因此,對這十二個娃娃,老漢並不怯火。打鬥開始了。搶劫糧食的十二個人不顧一切地撲向了木軲轆大車,有一個少年搬不動糧食口袋就去解拉車的牛。潘世傑端起谷叉毫不猶豫地從少年的背後剌過去,就在他差不多刺準心臟的那一刻神差鬼使地將谷叉順著背挪下去了一些,兩個鋒利的鐵尖刺進了少年的尻蛋子。潘尚峰在書寫潘家的家族史的時候沒有忘記父親的谷叉向人的肉體上的猛一刺,沒有忘記那把挑著血腥味兒的谷叉,這是在1960年的陰曆11月27日。而父親身體上的每一根神經每一個器官都拒絕貯存這把帶血的谷叉,谷叉抽出來的時候少年尖厲地大叫了兩聲。旋即,少年倒下去了,他的血使雍山裡的薄暮微微地顫抖。少年的血很快凝結在谷叉的兩個尖上了,血水的力量巨大而清醒,十二個人你攙我扶地逃走了。就在那一天傍晚,潘世傑用他的谷叉一連剌倒了三個無奈的農民。父親是在保衛糧食的名義下大打出手的,暴力給他帶來了無比激動和不可克制的興奮。飢餓的父親們在保衛集體財產的念頭下渾身充滿了力氣。父親大概一輩子也沒有為這件事付出情感代價,語言中也從未流露過,不知他是否想到過他的谷叉尖上曾經挑動著的是罪過?潘尚峰只能兀自判斷了。潘世傑帶著一身疲憊一身血腥回到了松陵村。
潘世傑見到他的二兒子時已是孩子出世十六天以後了。他將小被子的一角用一把大手撩開,看了看沒有小枕頭大的嬰兒,嘆息道:又多了一張嘴。一歲剛過,給孩子報戶口時,潘世傑給女人說,就叫他上吧。飢餓使這個年輕農民的思維和土地連在一塊兒了,他以為,農民的娃娃,根須就應該扎在土地上,還是“上地”好。大隊里的會計在戶口簿上將“上地”寫成了“尚地”。而生於1958年、命名為躍進的大兒子後來就改成尚峰了,兄弟兩個的名字用“尚”字連了起來。大隊會計將他改名字的事說給了潘世傑,潘世傑只說了聲也行。一家人就尚地尚地地叫這個很孱弱的男孩子,尚地搖著小手,睜大眼睛,只能用“啊啊”作為回答。尚地過了兩歲。節氣已到了小寒,一年中最冷的那幾天,孩子發高燒,兩個臉蛋兒燒成了兩坨暗紅色,鼻息翕動,出氣跟麥桿一樣細了,摟在母親懷裡的孩子如枯葉那么輕。那時候,全公社只有一家診所,診所里只有一個姓雷的西醫。雷醫生給孩子的母親說,要給孩子打盤尼西林才能退燒。潘世傑拿不出給兒子打針的錢也是事實,當時他確實有這樣的想頭:村里已經餓死了二十多個人,死亡連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也不放過,何況是兩歲的小娃娃?本來就痛心的他,靈魂和肉體一樣麻木,兩年前,還是氣勢洶洶,眼睛噴著火,用谷叉刺向人的潘世傑對生活失去了應付的能力和應有的激情,他給女人說,給娃吃點中藥,碰碰運氣算了。孩子吃了兩劑中藥(花了三角五分錢),後來,只是每天給喝一些生薑蔥白湯,七天過後,孩子竟然退了燒。尚地活過來了,他再也不叫爹叫娘了,他看著父親和母親,似乎是憋足了氣“啊啊”地叫喊。
“你喊啥?。李串香拉住了潘尚地的一條胳膊。她的言語裡,疼愛多於責備。她儘量地用語言和表情正確無誤地傳達她的思想感情--對於這個又聾又啞的丈夫她沒有一點兒嫌棄的意思,尤其是在這個很少回老家的兄長潘尚峰面前她做得很到位很得體。
李串香用她的漂亮、能幹、賢惠給這個家庭鋪設了一條光彩的道路,儘管在村里人的眼裡,她的光彩不是用來照人的而是用來反襯啞巴的。李串香的舉動里沒有表演的意思,她的眼睛裡、臉龐上,包括她那半露的胳膊上也充滿了足夠的溫情(似乎還有歷經過風月情場磨鍊出來的嬌媚之態),她用手指了指潘尚峰問潘尚地,“哥去天柱山呀,你也跟著上去?”潘尚峰是1998年5月21日10點l6分回到了故鄉鳳山縣松陵村的。他剛走出院門,尚地就跟出來了。潘尚峰用手指了指村子背後,比劃著名給尚地看。尚地朝他笑了笑,“啊啊”了兩聲,尚地示意李串香去給他拿一頂草帽來。李串香問他要不要草帽。他說太陽不會太大,不要草帽了。尚地執拗得很,他用雙手推著李串香的後腰向院門裡面推,李串香只是吃吃地笑,站在原地不動。潘尚峰走過去拉住尚地的手腕說,你回去,我趕吃晌午飯就回來了。尚地嘿嘿地笑了笑,他大概明白了哥的意思,不再為難李串香了。
一家人都不明白,他打老遠從省城裡回來,爬到天柱山上去乾什麼?他給老三潘尚天說,我要去看看天柱山上的那塊石碑。尚天不無譏諷地說:“大哥,你是閒著沒事幹了?一塊破碑子有啥看頭?”他說:“我去看一看就知道有沒有看頭了。”他不能給尚天說,也許那塊石碑就是歷史的一點縫隙,就是家族史的一根槓桿,從中可以窺視什麼,撬動什麼。不是尚天不懂,尚天的想頭沒在石碑上。生活對他來說是一台石磨子,只要推著磨棍一轉動,磨口裡有東西流出來就行了。他的性格和潘尚峰不大一樣。尚天的耿直、任性、簡單、粗暴和父親帶血的谷叉沒有多少直接的聯繫,因為這些東西不是心、腦和計謀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某些觀念的綜合產物。生活的拳頭還沒有狠狠地打擊過他(儘管他二十八歲了),他吃過的苦頭流過的汗水畢竟有限。只有苦水和汗水才能沖刷一個年輕人的稚嫩和盲目,只有拳頭和打擊才能使年輕人的皮膚變粗糙,肌肉變結實,心理變成熟(特別是那出其不意的鐵拳)。尚天的無所畏懼不表示他具有對抗生存環境的能力,他做人的能力極其有限;他的無所畏懼只是無所謂的人生態度的廣告詞,只是掂不出生活分量的自輕自賤。這種動不動就賠上生命和強大的對立面去硬拼的作派在農村人的眼裡就是二桿子,是一個十足的二球貨。學會保護自己的莊稼人為了保全利益常常是見硬就讓見軟就欺,而潘尚天為了打抱不平常常是見軟就讓見硬就碰,碰得鼻青臉腫方才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