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取得成就,主講課程,物理類,數學類,經濟類,系統科學類,主持科研,獲得獎勵,論文論著,
取得成就
主持研究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國內外著名刊物發表研究論文50餘篇,論著4部,論文被數家國內外著名刊物多次轉載、摘錄,被多位同行引用,並多次獲得各種獎項。先後主講過13門課程,曾連續兩屆(1993、1997年)榮獲山西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1997年榮獲曾憲梓教育基金獎,1998年榮獲“山西省模範教師”稱號,2004年榮獲首屆“山西省教學名師”稱號。
主講課程
物理類
理論物理類:
量子力學(物理系本科生4遍);
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物理系本科生20遍);
熱力學與統計物理教學研究(物理系研究生、助教班各2遍);
高等統計力學(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3遍);
非線形物理學(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3遍)。
普通物理類:
力學、力學實驗(物理系本科、專科生各2遍);
熱學、熱學實驗(物理系本科生3遍、專科生2遍);
熱學教學研究(研究生、助教班各2遍);
普通物理學(數學系、化學系、生物系本科生4遍);
數學類
高等數學(物理系專科生3遍);
經濟類
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專業研究生1遍);
系統科學類
數學模型與方法(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3遍);
軟科學方法(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3遍);
系統科學與複雜性研究(理論物理專業研究生3遍)。
主持科研
3.山區縣域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研究.山西省計委課題,1998—2000年.
4.山西省不同類型區域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研究.山西省教委課題,1999—2001年.
獲得獎勵
1. 山西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3年);
2. 山西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7年);
3. 山西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989、1993、1997年);
4. 1997年榮獲曾憲梓教育基金獎.
5. 1998年榮獲山西省優秀教師稱號.
6. 若干論文、論著獲獎(見獲獎證書).
7、2004年榮獲首屆“山西省教學名師”稱號。
論文論著
2. 區域PRED系統協調發展的定量描述.《環境科學學報》,1997年第4期.
3. 區域PREE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定量描述.《中國環境科學》,1997年第5期.
4. 山區縣域可持續發展定量研究.《山地學報》,2000年第4期.
5. 山區縣域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定量評價方法研究.《經濟地理》,2000年第4期.
6. 山區縣域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能力定量評價方法研究.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7. QUANTITATIVE DESCRIPION OF TAIYUAN URBAN COORDINA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2.8(3).
8. 區域可持續發展總體能力定量研究——以山西省臨汾市為例.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年第3期.
9. 區域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定量描述.《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6年第1期.
10.山區縣域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以交口縣為例).《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0年(“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方法”專集).
11.山區縣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0年(“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方法研究”專集).
13.關於“熵增加與負熵增加及熵量守恆定律的提出”一文中有關基本觀點的探討.《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年第6期.
14.關於玻爾茲曼關係的探討.《大學物理》,1996年第10期.
15.一道習題的教學.《大學物理》,1995年第9期.
16.探索“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教學新路子的實踐與思考.《大學物理》(物理教育專刊),1994年第1期.
17.“熱統”課教學改革的一些嘗試.《大學物理》(物理教育專刊),1995年第1期.
18.“熱統”教材改革的一些嘗試.《大學物理》(物理教育專刊),1997年第1期.
21.最大熵方法與統計物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
22.通用最大功原理的建立.《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學報),199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