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村社火

馮村社火

馮村社火又名(馮村射虎)是陝西長安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這是1952年馮村社火赴京受到國家領導人習仲勛給予的最高評價。評價為“三秦絕技,西秦一絕”的美贊。地址在西安市長安區靈沼鄉馮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村社火
  • 類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 被譽為:三秦民間藝術奇葩
  • 評價:三秦絕技,西秦一絕
起源,流程,

起源

在陝西西安社火種類很多,但是馮村社火確實最出類拔萃的一個,她代表了社火的最高水平。西安馮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社火委員總會於2002年成立,下設馮村長巷社火委員會、馮村前巷社火委員會、馮村北巷社火委員會、馮村張巷社火委員會。 馮村社火始於元朝初期,千百年來,它經歷代民間藝人及廣大民眾的不斷創造、發展,去粗存精,豐富內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廣場表演藝術,是人民民眾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民俗文化娛樂活動。
馮村的社火芯子,以高、懸、奇、巧著稱,在西安首屈一指,1952年赴京表演,名噪一時;細柳街辦大吉村、大羊村的社火,以彩亭著稱,造型美觀,玲瓏剔透,飾以粘接磁碟,;另有紙紮鳥獸花卉、彩台、旱船、高蹺、大頭娃娃等上百種表演項目,豐富多彩、各顯千秋。
社火芯子是馮村民間社火的主要種類。它的結構是人們依據力學原理,採用鋼筋鐵柱鍛造出高低不等的框架,下端橫焊約五寸長的腳踏貼片,用於幼童踩踏站立,經過服飾裝飾整修,穿上戲裝後使人不易看出破綻和機關。芯子由三部分組成,一種叫桿,也有叫钁,也稱筒子。它是芯子的支撐部分。桿有單口和雙口之分,單口桿上只接一個腰扎子,雙口桿上同時接兩個腰扎子。另一種叫卡子,它是用來接套在腰扎子的上端,專門綁紮孩子的芯子,有掛的、爬的和站的幾種不同形式,桿和卡子只是芯子藝術的輔助部分,所以多年來變化不大,不斷變化和更新的是接在桿和卡子中間的這部分,民眾叫它腰扎子,也叫出手芯子,它形式多樣,有刀槍、犁、紡車、扁擔等生產生活和戰鬥工具的芯子,也有鳥獸、花樹、鞦韆等芯子。其藝術的核心和精華,按其形態可以分為吊芯子、轉芯子、翻筋斗芯子和高抬芯子,有了這部分芯子,在表演時就可以變幻無窮,扮演戲劇小說故事、山水人物與飛禽走獸了。

流程

馮村社火流程,首先是鑼鼓喧天燒社火,一般在正月初十左右,馮村的年輕人就敲起鑼鼓傢伙,對外傳遞信息,告訴大家今 年又要耍社火了,對內則煽風點火,激發本村人的積極性。然後就是集思廣益侃社火,各巷的社火頭們聚集一堂,各抒己見,商量今 年如何推陳出新,一鳴驚人,再下來就是分工合作扮社火。
馮村四個巷子社火委員會開始召集開會,如果進行組織,如果進行四個巷子進行比賽。
馮村各個巷都有社火箱子,各種各樣的頭飾、服裝、道具,有專人打理,正月十三開箱子,十六合箱子是每年的規矩,化妝是耍好社火的前提,娃娃要選心疼、靈醒、還要膽大的,對馮村人講,自己家孩子扮社火也是一種榮耀,在馮村還有為娃兒扮社火而“走後門”的呢。扎芯子、上娃是耍社火的關鍵環節,即要造型優美、玄、妙,又要安全第一,耍鐵不露鐵,表現出藝術性,好鋼用在刀刃上,這些環節上手的都是有一些基本功的社火頭。大家都非常仔細、認真,不敢有一絲差錯。上娃時,父母門則更是千叮嚀,萬囑咐,叮嚀孩子注意動作,角色的扮相等等。
一般正月十三下午祭風,各個巷子社火鑼鼓隊繞村子敲到,專人指揮鑼鼓、儀仗在村里遊行,馮村幾乎家家都有鑼鼓傢伙,村民聽到鑼鼓聲就紛紛拿出自家的鑼鼓,加入到隊伍中,於是這支鑼鼓隊越走越長,越走越大。
十三下午祭風完畢後,十四、十五、十六就開始刷社火了,馮村社火好看,有幾個原因,他們村四個巷各自爭比就是很重要的一點,一般社火都是十來桌,馮村每個巷都要辦十來桌,四個巷加起來將進五十桌,然後繞著村子遊行,經過馮村十字,台上有解說,然後比拼,放炮打紅,這比一般的西安廟會都熱鬧,人山人海的。
這些年,馮村社火到西安周邊戶縣、周至、武功、鹹陽等表演,也指導過周圍村、縣的表演,長安區所下屬的村基本都受到過馮村社火老藝人的指導和幫助,社火耍的好,也使馮村在四鄰八鄉樹立了某種威望,一到正月初十,就會有鄰村人來打聽,看今 年馮村耍不耍社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