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林村

馮家林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5公里處,北至205國道,東至孝義河,南至鵬泉東大街,西至2號路。總面積3平方公里,現有居民1601人,土地16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家林村
  • 地理位置:位於萊城東5公里處
  • 土地:1600畝
  • 居民:1601人
馮家林村,人文自然,人物事件,

馮家林村

馮家林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5公里處,北至205國道,東至孝義河,南至鵬泉東大街,西至2號路。總面積3平方公里,現有居民1601人,土地1600畝。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蘆城保·馮家林”。據《藍氏譜》記載,清康熙初年藍姓由歷城縣遷此定居,因村西有馮氏墓地,眾稱馮家林,久成村名。
馮家林村清末屬蘆城保;民國初屬鐵車區廣禪鄉;1941年5月至1945年屬鵬山區;1945年恢復萊蕪縣制,增設汶陽區,屬汶陽區;1950年6月撤銷汶陽區,1951年歸礦山區:1958年3月歸孝義鄉;同年10月屬孝義人民公社;1959年2月孝義人民公社併到礦山人民公社,馮家林歸礦山人民公社;1984年3月至2000年11月歸孝義鄉;2000年11月至2001年5月歸鳳城街道辦事處;2001年5月成立萊蕪經濟開發區,馮家林歸開發區;2002年10月22日開發區設立鵬泉街道辦事處,馮家林隸屬該辦事處至今。2002年7月5日,建成馮家林居委會
現馮家林社區僅存古建築為民國初於得水修建的里生外熟的二層小樓,完好無損;朱應太家的古宅瓦房4間,還有李支泉家古宅小瓦房3間;現任支部書記朱應奇家有一棵枸杞樹,至於何年栽植已無法考證,相傳已有200多年,至今生長旺盛。夏秋之交,果實纍纍,屬馮家林一大景觀。
馮家林村民自康熙年間開始逐漸聚居此村。姓氏有藍、於、朱、史、李、尚、杜、藺、張、曹、王等。其中於、朱、史、李居多,均為漢族,世代和睦相處,村風淳樸文明。
馮家林村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優良傳統。清光緒年間,本村秀才於林川和李成虎創辦馮家林國小,李成虎任校長。他是當地的書法名人,書寫過不少碑文。教室在清雲庵東側,北房2間,東屋5間。20世紀初,本村朱茂貴請先生逯長秋辦私塾。1936年至1937年於建堂、張華南任教,1937年10月日寇侵占萊蕪,學校停辦。1940年春,於建堂在馮家林村東南於兆林宅西屋又辦起學校。於建堂在任教期間,朱彬周多次到學校宣傳黨的主張,開展秘密地下活動。同年秋天,朱彬周調至泰山中學任校長,於建堂調往五區工作,學校由劉明生任教。翌年,由陶子石任教,一年後停辦。1944年由本村殘廢軍人史兆雲主持恢復了一段時間,直到建國後。1954年馮家林正式辦起了學校,於建堂任教,學校逐漸趨於正規,對教育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先是在清雲庵廟西側建起前後兩排教室。1972年又拆除前後兩大殿,擴建了教室。1997年又投資在村西建起標準較高的教學樓和幼稚園。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本村大學生有60餘人,其中研究生4人,藺健研究生畢業後在國家海關總署,杜生富在東營市人民醫院工作,另外兩人在讀,李冉在復旦大學,於偉在青島化工學院
朱爾廣是本村入黨最早的黨員,1938年古歷四月時任博萊縣秘密交通員的朱爾廣(當時化名朱新海)經段明珍(1972年萊蕪電廠投產後任黨委書記)介紹在大崮山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溫石埠整編會議後,因身體有病,回大崮山村休養,在史兆雲任支部書記期間組織關係轉回馮家林村。
徂徠山起義後,萊蕪黨組織有了很大發展,馮家林有15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於建模、朱司德、藍振早、張保成、李瑞雲等人成立了馮家林第一個黨支部,於建模任支部書記。他們積極工作,辦夜校,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並成立村自衛團,李瑞成任自衛團長。當時本村某些人加入了中央道(即九旅),他們對馮家林黨組織的活動恨之入骨,向日偽出賣了全部黨員,並帶人挨門挨戶抓人,馮家林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
1944年1月,殘廢軍人史兆雲和尚慶誦、宋玉美組建了第二個黨支部,史兆雲任支部書記,至解放戰爭勝利。在這期間,他們積極工作,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數次大的戰役中,他們組織民兵支前,並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改革,這時期的骨幹有朱一應達、尚日臣、於從善、藍振彬。
馮家林村民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有朱彬周、陳克、於建修、於佳林、於宗俊、張華南、史廣吉、史廣生、於建郜、杜廣學、於建堂、朱司孔等。他們南征北戰,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許多重大戰役,有的為國捐軀,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烈士朱彬周,兄弟七人排行老五,陳克烈士排行在七,其父朱玉元家境貧寒,木工,做木推車,在城東很有名氣,以此養家餬口,一生忠厚老實,勤儉持家,兄弟二人受到父親良好的薰陶,走上了革命道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深受世人的景仰和愛戴。
1941年3月間,一區隊工作人員駐紮在馮家林村於兆林宅,突然被國民黨閻團包圍,在突圍時,何士永(站里村人,任何職無法考證)在村西南溝遇難。
陳克在任萊東縣縣委書記期間,對敵鬥爭堅定,沉著果斷。I942年初領導全縣人民抗戰有方,名聲大振,敵人對其恨之入骨。駐萊城日本憲兵司令部把陳克之妻宋玉美、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六哥一塊抓去,押在萊城,妄圖以此作為人質,要挾陳克投降,陳克得悉後,絲毫沒有影響他對敵鬥爭的決心。相反,敵人的暴行更激起了他的仇恨和鬥志,他旗幟鮮明地表示:“你要殺我一口,我就殺你十人,血債還要用血來還!投降是絕對辦不到的。”陳克堅定的鬥志,對全縣抗日軍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人民更加敬佩自己的縣委書記,更加痛恨日寇的殘暴行徑,我抗日軍民也採取了以牙還牙的措施,打擊敵偽頑固分子,敵人又恨又怕,最後不得已,只好把陳克家屬放了出來(敵人藉機勒索了部分財物)。
1945年古歷六月初七,日寇由萊城出發掃蕩,拂曉到馮家林,武工隊員尚山吉、村民史廣新、李少先三人遇難,其中李少先被活活燒死。
1946年“大動參”,馮家林有46名熱血青年踴躍報名參軍,奔赴戰場,參加解放戰爭,做出了貢獻。
解放後,實行義務兵役制後,馮家林從1955年至2001年先後有70餘人參軍,考入軍校的10餘人。
演唱萊蕪梆子、雜耍是馮家林的傳統藝術。清末民初,這裡的民間文體娛樂活動就十分活躍,在城東也較有名氣。每年春節後,在本村演唱古裝戲、雜耍,還到外村去演出,一直到正月十五。到了夏天,借晚上人們休息納涼,就演場戲供大家娛樂,俗話“盤凳子”。這個活動一直延續到了1955年。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團支部為首成立了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演出革命樣板戲,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直到1978年。
馮家林村民有經商的傳統,本村大商鋪有朱爾宣的“源順太”,於從泗、史廣珍的“積玉堂”,於兆林的“福興永”等。主要經營布、茶、抽絲等,有的放債。趙繼勝的同協義饅頭房在城東很有名氣,李家店也很興盛。坦埠通口鎮的大路從村中穿過,交通方便,人流物流集中,有利於商鋪的發展,幾大商鋪也帶動了整個村的經濟發展。馮家林成為周圍比較富裕、土地較多的村莊。據關帝廟碑文記載,全村500餘人,土地1600市畝。
馮家林村人心靈手巧,能工巧匠人才輩出。清光緒年間的小打爐史振林,一擔挑下四鄉,後又培養出五擔挑。當時有順口溜:“五擔挑下四鄉,鋸盆子、鋸碗、鋸大缸,鋸天、鋸地、鋸月亮,鋸碾盤、鋸牌坊,在家還要補鍋、做鳥槍。”
馮家林村是城東唯一打草繩的村莊,當時這樣流傳:“馮家林打草繩,大山小山販毛蟲(即牛羊)。秦家窪蓑衣嶺,一溜花園穿錢繩。”打草繩專業戶有於從海、史廣教、於公林、藍伯成、藺中友、於從斌等。草繩雖利潤不高,但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
清光緒年間,於萃京、於萃香在村南建起燒制磚瓦的土窯,號稱“南窯”,一直到1955年。1942年於連富在南窯西側擴建一處新窯。後於得水在村西建一處新窯,稱“西窯”。燒制的磚瓦,供周圍十里八鄉的村民使用,在當時很有影響。
解放以來,在各級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馮家林村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先後打機井16眼,架設渠道及地下管道5000多米,基本實現了水利化,旱澇保豐收,村里又買了東方紅拖拉機和播種機,耕作實現了機械化。特別是通過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個體經濟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較為突出的有經營海鮮的於宗德,從事水泥預製的朱應波。個體運輸有計程車10餘輛,客車2輛,汽車、拖拉機20餘輛(台),還有麵粉廠、編織廠、塑膠廠、飯店、門市部,個體私營經濟不斷發展,村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有100戶住上了樓房。
2001年5月9日,萊蕪經濟開發區成立,馮家林處於經濟開發區的中心地段,優越的地域條件為本村經濟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馮家林村的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1600多居民正用自己的勤勞、勇敢和智慧描繪著馮家林的錦繡藍圖。

人文自然

村原有清雲庵一座,至於何年建修已無法考證。前殿東側碑文記載,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第一次重修,第二次重修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雲庵坐北朝南,分前後兩殿,大門朝南,門前雙獅,門檐下二龍戲珠,整個建築氣勢雄偉。原前殿西南角有土地廟,1972年因學校擴建,前後兩殿及土地廟拆除,東南100米處有關帝廟,1956年拆除。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朱彬周 陳克 史廣吉 史廣生 於建郜 朱司孔 尚慶智 於建雲 於宗教 史廣富 李瑞祿 於建杭 於從財
二、歷任村支書
1940年-1943年 於建模
1944年-1949年 史兆雲
1950年-1955年 藺玉燦
1956年1975年 李瑞祥
1975年-1991年 朱爾進
1991年-1994年 於建銀
1994年5月-  朱應奇
三、歷任村主任
1944年-1947年 藍振早
1947年1948年 尚慶誦
1948年-1949年 於建浩
1950年1966年 於從善
1966年-1975年 朱爾進
1975年-1991年 於建銀
1991年-1994年 朱應奇
1994年一   於建安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於佳林 曾在瀋陽高級炮校任政治部主任,貴州省文化局任政委,已離休
朱應達 曾任新泰縣副縣長、泰安地區多種經營辦公室主任等職,享受地級待遇,已離休
於建修 曾任北京水泥化工研究院政委等職,已故
於宗俊 曾在某集團軍任後勤部長等職,已故
朱從華 現任萊蕪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畢安庭 曾任萊蕪市紡織機械廠書記(縣處級),已離休
朱從信 現任萊蕪市中醫院副院長
五、烈士
烈士朱彬周 原名朱茂文,生於1905年。朱彬周兄弟七人,排行老五。由於家境貧寒,父親朱玉遠只允許他與七弟朱茂萱(陳克)上學念書,其他人乾木工,種地。朱彬周自幼聰穎好學,且胸懷大志,憂國憂民。十五歲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萊蕪縣立中學,在就讀期間,是全校名列榜首的好學生,成為校長、老師的愛徒,畢業後留學校做秘書工作,後乾過國小教員,萊蕪縣教育局勸學員。在這期間,結識了萊蕪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亓養齋等,並同他們一起致力於國民教育,當時在萊蕪教育界頗有聲望。朱彬周同志1935年便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工作,並於193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調任魯中泰山區文教科科長,同時創建魯中泰山中學,並親任校長。根據抗日鬥爭形勢的需要,後又成立了第二泰山中學,朱彬周兼任該棱校長。1940年組建魯中軍區幹校後,被任命為第一校長。由於艱苦的環境和辛勞過度,他積勞成疾,期間曾多次住院休養。1946年調任蒙陰縣委常委、秘書長後,病情逐漸惡化,於1947年12月病逝於沂水,享年41歲,被國家定為革命烈士。
烈士陳克 原名朱茂萱。1913年出生,抗戰前畢業於萊蕪師範講習所,任國小教員,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共萊蕪縣第五區區委書記、萊北縣委組織部長等職。1942年1月任萊東縣委書記,1945年8月調任淮安縣委書記,同年9月15日下午淮安縣委在景芝鎮開會,擔任警衛的魯中軍區十團三營八連突然叛變,陳克與縣委組織部長等10名幹部被捕,連夜押至安丘城。8月被押解濰縣時激昂陳詞:“為了革命事業和人民而死是光榮的,我們共產黨人頭可斷,志不可屈!漢奸賣國賊你們殺不了千百萬革命者和人民,我們的革命一定會勝利。”在濰縣,敵人軟硬兼施,他仍堅貞不屈。就義前,還義正辭嚴,痛斥敵頑,高呼“共產黨萬歲”。1955年春,安丘縣人民在景芝鎮建烈士紀念塔,以志紀念。
烈士於建郜 1921年生,因家境貧寒,國小畢業後務農。1939年在本村西南窯溝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參軍,在部隊歷任排、連、營長等職。隨部隊挺進東北,在解放戰爭中多次立功,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殘酷的戰鬥生活,惡劣的氣候,使他患上了嚴重的肺病,醫治無效,1953年在安東車站病逝,終年3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