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村(萊蕪市魅力萊蕪萊城區大橋村)

大橋村(萊蕪市魅力萊蕪萊城區大橋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橋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部,原205國道穿其村中而過,把大橋平均分成南北兩部分。村南緊靠魯中大街,本大街是通淄博的交通要道,大小車輛晝夜不停,川流不息。北鄰萊蕪東火車站,東與中和村、馮家林村接壤。耕地250畝,現有94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橋村
  • 外文名稱:Bridge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
  • 面積:250畝
  • 人口:940人
基本介紹,相關傳說,詳細介紹,人文自然,人物事件,地理位置,

基本介紹

大橋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部,原205國道穿其村中而過,把大橋平均分成南北兩部分。村南緊靠魯中大街。北鄰萊蕪東火車站,東與中和村、馮家林村接壤。

相關傳說

大橋村,自古就有五大(即橋大、地大、場大、飯鍋大、雙龍橋石頭大)在民間廣泛流傳,聞名遐邇,神乎其神。
1、大橋多大
傳說,明朝正統年間(1436年),萊蕪新上任縣令喜歡古董書畫、文物古蹟。上任第二天,他來到堂上,開口便問:“萊蕪有什麼名勝古蹟,講給本縣聽聽。”堂下一小官立即回答:“在萊城東有一大橋。”據說,有一隻麻雀在橋欄桿上下了3個蛋,蛋還未落在橋上就孵出來飛了。”縣令又問:“這么大的一座橋是多少人修的?”小官答:“是劉氏一家人修的。”“這戶人家有多少口人?”小官說:“多少口人不知曉,只知道他家每天能出生120個娃。”縣令驚得目瞪口呆。
2、小包袱地
縣令越聽越感若趣,接著又問:“他家這么多大人,種著多少頃地?”小官說:“沒人給他量過。就說那塊小包袱地吧,有一年夏天,劉家人正在這塊地里幹活,有一陌生人又渴又餓,劉姓人很大方,答應了他的請求,過路人水足飯飽之後,非常感激,說:‘這叫我怎么感謝您啊?’劉氏家人說:‘這好辦,你只要在我地里拉次屎就行了。’過路人扭頭便走。越想越生氣,暗想:‘別說我現在沒有屎,就是有屎我也不在你地里拉。’這人一連走了一天一夜,這時才想拉屎。一心想,這回可拉不到你的地里了。拉完屎回頭一看,正拉在這塊地的中央。”縣令聽完不禁大喊一聲:“好大的一塊包袱地呀!”
3、打穀場
等縣令從驚喊中清醒過來,忙問:“他家這么多地,打糧用的場有多大?”小官不慌不忙地說:“據說有一年打麥場,一農民在場內牽著一頭母牛,正在打場,母牛下了一小牛,農民抱起小牛往外跑,跑著跑著就跑不動了。他又趕著牛往外走,等走出場外時,這頭小牛已經長出四顆牙了。”
4、飯鍋
縣令聽完這幾件奇事,興趣越來越高,忽閃著烏紗帽的兩個翅子,捋著鬍子又問:“這么多人吃飯,得用多大的鍋做飯?”小官乘著縣官的興趣,津津有味地又講起來:“飯鍋的大小無法比喻,傳說宣德八年( 1424年),明軍路過此地,遇雨被困在這裡,用這口鍋做了一鍋飯,整整吃了五天,才吃了一半。”縣令聽完大聲疾呼:“奇聞!奇聞!”
5、老龍窩
老龍窩,位於村中偏東。現大橋國小大門以北偏西處,是205國道的一小段。很早以前,這段路旱天勉強可以通過,若遏梅雨季節,這地方就難行了。過去趕毛驢、推小車、挑扁擔來萊蕪的博山小商販,不知陷入多少回了。只要一陷進去,非用長木棍往外抬不可。博山一帶的人,只要一提起老龍窩就非常害怕。據說馮家林一女子婚後騎著毛驢回娘家路過此地,不料毛驢陷入深坑,新娘子也掉入泥潭。毛驢與人差點沒淹死,多虧大橋村人用了好幾條長木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人與毛驢救出來。
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大橋村民為了支援抗戰,從距大橋十多公里的小崮山,運來數百方石頭,填了數層,才將此路修好,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據傳說,老龍窩是因兩條龍犯了天規被貶,正逢陰雨連綿滿地洪水。兩龍順水來到此處,發現這裡只有黏土沒有石頭,是安家的好地方。於是,兩龍施展了旋土的本領,不到半天的時間就旋了這么個大灣。至今,無論天氣多么乾旱,這地方總是濕漉漉的,老龍窩由此而得名。
六、雙龍橋
雙龍橋,位於大橋村南500米處,與村西的“大橋”在同一條溝上。這橋205國道的岔道上,是通往辛莊、南麻等地的要道。橋面是用長10餘米、寬5米左右、厚半米的兩塊巨石組成的。橋墩是用花崗岩石砌成的。大橋村是由此橋而取名的。雙龍橋的聞名就在於建橋面用的兩塊巨石上。這么大的石頭,過去又沒有現代化的運輸工具,是怎樣運來的呢?對於這兩塊巨石,眾說紛紜,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傳說,老龍窩那兩條龍被貶時間已到,可以回到天宮去過神仙日子,它們雙雙回到天宮去見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見到他倆非常生氣,因為兩龍在人間製造了很多麻煩,玉帝都一清二楚。為此,派天兵天將把兩龍押送到老龍窩以南,也就是雙龍橋的這地方,讓它倆立功贖罪挽回影響。兩龍剛一落地,就變成了兩塊巨石,成了此橋,雙龍橋之名由此而來。

詳細介紹

大橋村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部,原205國道穿其村中而過,把大橋平均分成南北兩部分。村南緊靠魯中大街,本大街是通淄博的交通要道,大小車輛晝夜不停,川流不息。北鄰萊蕪東火車站,東與中和村、馮家林村接壤。耕地250畝,現有940人。
解放後的大橋村和全國各地一樣,人們過上了好日子,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橋村人也不失時機地投入到經濟競爭的熱潮中,在經濟發展中各自施展八仙過海的本領。村里人在路兩旁開起了若干家大、中、小型飯店、炒雞店、商店、五金建材店,還有理髮、縫紉、電氣焊等。這樣既方便了民眾,又搞活了經濟。村內除了有一處二級企業的建築公司以外,還有不同級別的若干個建築安裝工程隊,搞得非常活躍,中、小工程均可承攬。大、中、小型汽車運輸專業戶有十多家,豆腐加工有幾十戶,真正做到了人人抓經濟,個個求發展。一年四季,無論什麼時候,你走進大橋村總找不到一個閒人。
自1998年新支部建立以來,在原來舊村改造規劃的基礎上,又進行了調整。從1999年開始,在村委辦公室以南,建宿舍樓,現已建成三幢,還有幾幢正著手開工。在宿舍樓以西,南北走向的幾十棟三層沿街商業樓現已竣工。沿街樓以西,建一商場。
村兩委計畫,2003年至2004年在村委辦公室以東,205國道以北,再建兩幢沿街商業樓,供村民搞經營使用。同時在村中間修一條南北走向的大道,南通魯中東大街,北至本村水壩,水壩以北還有20畝左右的非耕地,計畫在此建一居民小區,用不了多久,大橋村人可以全部住上樓房。大道兩旁蓋上四層商住樓,與205國道的沿街樓構成十字形的商業街。
大橋村人很注重文化教育。很早村中就有一學堂,後因荒亂被迫解散。直到1931年又在村中建一學堂,校長田子傑。1936年由於日軍入侵,學校又被迫停辦。1941年劉春陽看著老百姓對文化要求迫切,在自己家裡辦一私立學校。1944年村中才又辦起學校,李玉華等老師對大橋村文化教育做出了貢獻。
大橋村文化教育雖然斷斷續續,但大橋人很熱愛文化生活。那時,村辦地方戲、秧歌隊、撮頭子戲等各種文藝活動,搞得很活躍,周圍村莊的人都扶老攜幼到大橋來看節目。隨著經濟的發展,大橋村人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力度,2003年在村國小原來的位置上,蓋了一座四層的教學樓,可容納500多名學生,逐步增加教學器材,擴大操場,把本村國小建成標準化的學校。

人文自然

大橋村始建村無考,明初劉姓由安徽鳳陽遷此。明萬曆十五年,村西建一石橋,眾稱大橋,以橋名莊,為大橋村。
過去的大橋,全村共有幾十戶人家。劉、孫兩姓人數較多。這個莊過去窮得遠近聞名,主要糧食是地瓜和高梁,因此,周圍村莊的人都說:“大橋上掀鍋——地瓜氣。”
過去集上賣秫秸的十個人就有大橋上的八九個。豐收年景,半年糠菜半年糧的還能勉強活下去。一有天災人禍,就沒法生活了。因此,到東北逃荒的人特別多。據說哈爾濱的太平橋,就是以這村的大橋命名。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田榮業  劉訓生
二、歷任村支書
1945年-  李國忠
1948年-  葉子召
1952年-  孫傳增
1959年-  孫述周
1963年-  葉子召
1967年-  孫述周
1969年-  劉加興
1978年-  孫述周
1979年-  劉加興
1980年-  孫守和
1993年-1998年6月 孫召富
1998年7月-  孫守芬
二、歷任村主任
1945年1月-1948年12月  葉子召
1949年1月-1956年12月  孫傳增
1957年1月-1958年12月  秦相鼎
1959年1月-1960年12月  任維德
1961年1月-1967年2月   劉家興
1968年1月-1969年1月   胡占明
1969年2月-1971年12月  孫述周
1972年1月-1978年12月  孫守合
1979年1月-1981年5月   孫守賓
1981年6月-1983年12月  孫守合
1984年1月-1992年12月  孫召富
1993年-   李松篤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孫愛松  曾任鐵道兵某師政委(軍級)
劉范孔  曾任四川省江新地區紀檢委書記,2001年病故
劉訓良  曾任上海冶金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巳離休
胡占榮  曾任高青縣物資局長兼黨委書記(縣級)
孫玉龍  曾任無棣縣郵電局長(縣級)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