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局村位於榆次東南30公里處,全村44戶,123人,耕地820畝,年人均收入8300元,以水果機種植為主導產業。
馮家局,屬莊子鄉,位於榆次城東南40公里的土石山區,津水河上游北岸的向陽處。東臨西河、南 ,西毗西赤土、殿家院,南連大佛頭,北接東赤土。面積6.53平方公里,境內有土地資源。村北2公里處有南黃鄉村公路。轄有黃河峪、大佛頭2個附屬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馮家局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
- 人口:123人
- 耕地面積:820畝
村名由來,隸屬沿革,人口姓氏,歷史大事,古今人物,綜合名錄,革命烈士名錄,經濟發展,公益事業,遺蹤古蹟,大佛頭,黃河山谷,
村名由來
原名“馮家居”,即馮家居住之地。還曾名“馮家 ”,以姓氏與自然景觀得名。據傳,村里古老的姓氏為馮姓,村落處於土石山區“戴土的石山”處。後來,從太谷上安村遷來牛姓,從太谷東范村遷來孫姓,逐步演變為“馮家局”。
隸屬沿革
清代以前,屬太谷縣仁義鄉。民國三十二年(1943),劃入榆次(路東)縣。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與日偽政權交錯管轄區。解放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管轄區。1953年,屬第二區西河鄉。1956年5月,屬麻地溝鄉。1959年2月~2014年底,依次屬黃彩前進人民公社、黃彩人民公社、黃彩鄉、莊子鄉。
人口姓氏
1949年,全村人口約43戶197人。1978年41戶183人。2014年底,常住人口51戶123人,戶籍人口45戶118人。戶籍人口中,男61人,女57人;0~14歲11人,15~59歲74人,60~79歲27人,80~99歲6人。全部為漢族。
明清時期,從太谷遷來孫、牛等姓氏8戶40人。截至2014年底,按戶主統計全村有3個姓氏:
孫(30),牛(13),閆(2)。
歷史大事
1974年,架設電網,全村通電。
1975年,建立水塔。
2002年,開始退耕還林。
2010年,鋪設吃水管網,自來水實現戶戶通。同年,修建水泥路3900米。
2011年,紅磚硬化道路4000米。
2013年,實行鄉村清潔工程,配備保潔、清運人員1人。
2014年,投資7.5萬元,實施市級“一村一品”項目。3座漫水橋。
古今人物
綜合名錄
程福根,民國年間,此人打的切餅聞名十里八村,還在榆次、太谷、太原出售,成為村中富戶。
牛小兒,又名牛憨勤。1903年生,卒年不詳。他家世代行醫,原在村當過村幹部,後到太谷范村當醫生、衛生院院長,醫術高明,為太谷四大名醫之一。退休後,八十歲高齡依舊看病人絡繹不絕。他用中草藥配製,專治小兒消化不良、腹瀉等病,中醫兒科是其特長。
牛天常,生卒不詳,曾是八路軍交通員牛天虎的二哥。1944年白佃炮台有兩個日偽軍便衣在本村催糧。牛天常帶領區中隊戰士配合民兵將日偽便衣捉獲一個,跑了一個。當日日軍帶兵包圍本村捉牛天常,將全村村民捉到白田炮台,挨個拷打,直至牛天常承認後,才放了村民。他被白佃炮台日偽軍殺害。
牛天虎(1922年~1989年),又名牛耀縉,牛天常之弟。1944年,參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牛天虎帶領民兵配合區幹部將白佃炮台的日偽軍便衣捉獲並在西河村處死。解放後曾任榆次縣氮肥廠黨委書記、中共榆次縣委常委、縣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等職。1983年,退居二線。
孫喜成,1957年生,曾為黃彩公社電影放映員,1976年參軍,現任職於中央辦公廳,處級幹部。
程俊狗,1964年生。他先後在大佛頭、蒲池村擔任國小教師,1988年調往郭家堡鄉新付村任教,1993年擔任新付國小校長。1987年,被榆次市人民政府記大功一次,後被評為山西省模範教師。2007年,被評為山西省“十佳科普志願者”、山西省遠程教育工程教學套用先進個人等稱號。2008年,被評為全國電化教學先進工作者。
革命烈士名錄
孫瑞(端)醜,1928年生,榆次獨立營戰士,1948年在太原戰鬥中犧牲。
經濟發展
向以糧食、林果種植為主。1949年擁有耕地987畝,1978年減少為832畝,2014年為1859畝。其中,糧食作物480畝,主要品種有玉米、穀子、高粱;林果種植240畝,主要品種有蘋果,以紅星、紅富士為主。
公益事業
1950年,成立初級國小,校址在社房院,占地面積300平方米,老師1名,學生18名。後遷至二隻樓院,在原三官廟舊址新建校舍3間,占地200平方米。1966年,成立完全國小。1967年,在孫二隻大門院,新建完全國小,房屋7間,占地面積大約500平米。1977年,成立國中國小一貫制學校,有老師7人,學生45人。1979年,國中撤至蒲池村。2002年,國小撤併到東赤土國小。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學生有6人。
1970年,建村衛生所,醫生牛扭雲,場所在其家中。2008年,村民入新型農民醫療合作保險。2011年, 村民入新型農民合作養老保險。2014年,新農合參保率達100%,新農保參保率達84%,60歲以上有30人領取養老金。
2010年,建文化大院,設立農家書屋,藏書1500餘冊,音響設備3套等。2012年,建村級文化體育活動場所,次年配套健身器材1套4件。
遺蹤古蹟
曾有觀音廟(下有門洞)、龍王廟和牛家、孫家樓院等。現殘存古門洞、古戲台以及古棗樹等古蹟。
自然村
大佛頭
位於津水河南岸溝壑縱橫交錯的土石山區。東臨南 ,西毗殿家院,南連太谷縣北郊,北接馮家局。原屬太谷縣管轄,1940年劃歸榆次二區。1998年曾有8戶14人,耕地386畝。現戶籍人口有5戶7人,常住人口1戶2人。
村西南石崖上曾刻有大佛畫一幅,而村落位於大佛畫的上頭,“大佛頭”村名由此而來。村莊以程姓為主,與梁坪程姓同宗。
村里除石門洞殘存外,曾有古建築大廟、龍王廟、山神廟,均毀於日軍之手。
黃河山谷
地處榆次的土石山區,東臨杜家山,西毗太谷縣北郊村,南連太谷縣高偃頭村,北接 村,是榆次東南的小村之一。
原名“大峪”,以地形特點命名。後因村莊位於津水河上游一大支流處,高山峽谷的陰面適宜打窯,村周一片黃土,猶如黃河之峪,呈“黃色”的河水隨溝流出而注入津水河。故此更名為“黃河峪”。
原屬太谷縣管轄,1940年劃歸榆次路東縣二區、曾是大佛頭的自然村。居住著張(清代從西赤土遷入)、郝姓氏,截至2014年底,只有張姓1戶3人。種地時在村居住,冬閒時在張胡村居住,是榆次農村唯一沒有通電的村莊。村中曾建有一座山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