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天馭

馮天馭(1503-1568),字應房,號伯良,湖廣蘄州(今湖北蘄春)人。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歷大理寺評事、御史,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嘉靖四十年進為刑部尚書

基本介紹

  • 本名:馮天馭
  • 別稱:伯良
  • 字號:應房
  • 所處時代:嘉靖年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湖北蘄春
  • 出生時間:1503
  • 去世時間:1568
  • 主要作品:《文獻通考》
  • 主要成就:刑部尚書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紀事,公元1503年,公元1505年,公元1506年,公元1507年,公元1511年,公元1518年,公元1522年,公元1523年,公元1525年,公元1528年,公元1530年,公元1531年,公元1532年,公元1535年,公元1540年,公元1541年,公元1543年,公元1545年,公元1546年,公元1550年,公元1551年,公元1554年,公元1556年,公元1557年,公元1561年,公元1563年,公元1564年,

人物生平

馮天馭,字應房,蘄州人。嘉靖四十年四月初五日,進為刑部尚書。同年六月二十九日,因給事中候廷柱劾其庸鄙,被罷去官。隆慶二年(1568)卒。

主要成就

馮天馭,登嘉靖乙未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改御史,巡視太倉。轉南畿督學、御史。杜私謁,先行誼,置學田,以贍貧乏,由是風教大振。庚子(1540年),病歸;癸卯(1543年),復補南畿督學。申令約束,其所拔識,多環瑋士。歷中外顯任,以績焯奕,所至著聲,陟大理寺丞、少卿,晉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協贊院事。升刑部右侍郎,改吏部右侍郎及左銓衡,進刑部尚書。舊例:冢宰缺,則大司寇恆代之。天馭佐天官久,諳習銓事,故物論允協。久之,致仕歸卒。天馭容止既佳,吐辭復雅,識者以為有大臣度。早從鄒守益學,終身篤信。其平生孝友恭恪,雖天植自然,而造詣醞藉,得之聞見為多。立朝服政二十餘年,言論風采,郁然有公輔之望(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七十八《馮天馭傳》)。

人物紀事

馮家與蘄州顧家對門而居。天馭的高曾祖父叫馮銘,貢生出身,京衛中的官員。曾祖父叫馮渶,身為經歷而不仕。祖父叫馮翱,生於景泰六年(1455年),貢生出身,曾任兗州(今山東兗州市)推官。父親馮鵬,生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九月二十三日,字南溟,號獨齋,後贈為監察御史(明徐階《馮南溟先生墓志銘》)。據《大冶馮氏大成宗譜》記載:馮鵬,字沖霄,號大鵬,生於成化甲午年(1474年)九月十八日,與徐階撰的墓志銘記載有出入。

公元1503年

(明弘治十六年,癸亥),馮天馭1歲。
是年七月十一日亥時,天馭誕生在蘄州三里岡熊化嶺的馮家大屋,即今天東長街中段的王家大屋。母親陳太夫人生二子,長子馮天馭,次子天駿。馮天馭字應房,亦字汝良、伯良、號大理,亦號午山,累官至刑部尚書(嚴嵩《鈐山堂集》卷四十第十四頁)。馮(馮天馭)、顧(顧敦)、郝(郝守正)、李(李儒)在明朝的中後期被稱為“蘄州四大家族”。馮天馭夫人張氏,與馮天馭同年出生。

公元1505年

(弘治十八年,乙丑),3歲。
是年,朱祐橺(1471-1504)逝世。他於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由都梁王嗣為荊王,在位11年。

公元1506年

(正德元年,丙寅),4歲。
天馭自幼聰穎。祖父與父親均異常高興,闔家歡喜。祖父馮翱,宦遊歸鄉後,時常帶孫子天馭游蘄州麒麟山頂的四見亭,曾留有四見亭詩:
小亭高聳郡城東,
景色凝目興未窮。
四面江山圖畫裡,
八窗風月品題中。
犯顏每欲繩明主,
謫任何妨效乃翁。
顧我宦遊歸已久,
幾回登眺仰餘風
(清康熙《蘄州志》卷十一《藝文志》)。
在《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二十五《列傳三·馮姓部》中有《馮翱傳》:“翱,字時舉,別號雷厓,以太學選授山東兗州府推官。治獄寬恕,多所平反。民有父病死,誣為冤家所殺者,公廉得其狀,郡守稱其明。逾年告老歸。卒,年七十七。後贈吏部右侍郎”。

公元1507年

(正德二年,丁卯),5歲。
此年天馭5 歲發蒙讀書,悟性極高。是年蘄州荊王府端王朱厚烇(1493-1553),嗣為荊王,“端王性謙和溫粹,銳思典籍,尤以篆隸著名。正德中,病危不能朝請,再疏懇辭爵祿。不允,詔許令弟富順王厚焜攝朝謁。因此,明世宗為端王在蘄州城內敕建忠孝、賢良二牌坊,以示褒獎”(朱謀《藩獻記》、顧景星《白茅堂集》)。

公元1511年

(正德六年,辛未),9歲。
天馭就讀蘄州蒙館。是年十一月初八日,李時珍老師顧問在蘄州三里岡熊化嶺馮家對門出生,後成進士,亦為一代大儒(王樹蘄《顧問先生年表》)。

公元1518年

(正德十三年,戊寅),16歲。
天馭在蘄州攻讀經史。是年四月初八日寅時,李時珍出生在蘄州瓦硝壩的一個世醫家中(吳佐忻《李時珍生平年表》)。

公元1522年

(嘉靖元年,壬午),20歲。
天馭在蘄州繼續攻讀經史。是年蘄州有男丁三萬,婦女三萬八千零三十七名。(康熙《蘄州志》卷三第八頁)。是年,同鄉郝守正中舉(嘉靖《蘄州志》卷七)。

公元1523年

(嘉靖二年,癸未),21歲。
是年,天馭考為蘄州貢生。貢生是科舉制度中的地方儒學生員,也稱“秀才”。

公元1525年

(嘉靖四年,乙酉),23歲。
是年,天馭刻印宋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一百卷梓行。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參與此書的刻工,留下姓名者達157名之多。(現在國家圖書館藏有三部,每部一百冊)。這是馮天馭在成名之前所刻印的。可見他家確實是書香世家,他本人也酷愛藏書(《文獻通考版本源流·刻工姓名》)。

公元1528年

(嘉靖七年,戊子)26歲。
是年八月,天馭得到蘄州的“鄉薦”資格,鄉試考中第六十一名舉人。同科中舉的蘄州人還有李時言、翁景昕、張仁。(清《湖廣通志》卷三十五)。是年十二月,應蘄州知州侯直之請,撰《新建廣儲倉記》(清鹹豐《蘄州志》)。

公元1530年

(嘉靖九年,庚寅),28歲。
是年七月二十七日,祖父馮翱逝世。享年七十七歲。有子四:鵬鶚鸞鷺,有孫七:天馭、天騄、天驊、天駿、天駟、天馴、天驛,皆業儒。有孫女六。祖父病重時,父親馮鵬日侍湯藥,夜露處戶外,得濕疾。是年,祖父歿後,其父哀毀增劇,不久亦病逝,享年五十五歲(明徐階《馮南溟先生墓志銘》)。

公元1531年

(嘉靖十年,辛卯),29歲。
是年三月,天馭由太學返里,葬祖父與父親於清善里佑興山(今蘄州鎮龍泉庵村)之祖塋。(林文俊《方齋存稿》卷八《明山東兗州府推官馮公墓志銘》)。

公元1532年

(嘉靖十一年,壬辰),30歲。
天馭繼續就讀於太學。是年蘄州有成人二萬三千三百四十五名,未成年人一萬七千零九十四名(清康熙《蘄州志》卷三第九頁)。

公元1535年

(嘉靖十四年,乙未),33歲。
天馭是年考中乙未科韓應龍榜第三甲第一名進士。被授為大理寺評事之職,當上了明代全國最高審判機關的官員。後改授御史,掌監察、執法的事務。(清《湖廣通志》卷三十二)。

公元1540年

(嘉靖十九年,庚子),38歲。
天馭是年在南畿(今南京)任督學御史之職時得病,歸家休養。(清《江南通志》卷一百三、《洹詞》卷十二《三仕集·贈午山馮御史序》)。

公元1541年

(嘉靖二十年,辛丑),39歲。
天馭任提學御史,於南京上元縣北城鄉三圖置田149畝。所征糧銀聽候學院項下支取,用於刊刷考卷及賑濟本邑貧困學生,並供贍生徒(明《江寧縣誌》)。明太常卿郭汝霖在《石泉山房文集·東陶精舍記》一文中,盛讚馮天馭在南京任提學御史間,為興學不遺餘力,收效甚佳。

公元1543年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41歲。
天馭病癒,復任南畿學政。申令約束,其所拔識,多環瑋士。歷中外顯任,以績焯奕,所至著聲。(《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其同僚唐荊川有詩“贈馮午山提學”:
吳俗今應變,楚材昔共聞。
試看鑄人術,豈尚雕蟲文。
驄馬回江樹,弦歌散海雲。
史書徵德化,更是一馮君。
(《荊川先生文集》卷三)。
唐荊川,名唐順之(1507-1561),明代常州人,因愛好荊溪山川,故號荊川。是明代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世稱嘉靖三大家(唐順之、王慎中、歸有光)之一。鄭振鐸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中說:“唐宋八大家之說蓋始於唐順之”。可見他是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人物。同時,他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不僅兵法嫻熟,而且武藝高強。他在抗倭戰鬥中屢建奇功。相傳民族英雄戚繼光、俞大猷等都從他學過槍法。51歲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右僉都御史,與馮天馭為同僚,後為兵部主事及鳳陽巡撫等職。他親自督師狙擊倭寇。因久居海中,足腹盡腫,在赴鳳陽巡撫途中,病重去世,終年54歲。明史有傳。

公元1545年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43歲。
天馭在提學都察院為御史時,批准許亮在徽州婺源許昌鎮建山屋學院。馮天馭的批覆是“批:許山屋,忠風義,既炳然與日月爭光,操行如此,則道德性命之蘊可徵,已是宜褒崇,以匡世教”。婺源縣儒學的申請原文是:
“督學宗師老大人馮,蘊聖賢誠明之學,得濂洛淵源之正,主張名教,扶持正學,正陽德明盛之日,諸生慶逄之時也。理合具呈,伏乞轉申,請賜祠額,俾得照文峰學院事例,子孫奕世奉祀,非惟崇獎先賢,維持斯道,且使天下學者,土地稅所激勵效法,而賢者之後,不終天泯,斯文幸甚,為此合行,具呈須至呈者”。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初五日生員方瓘、汪大倫、吳文光、方邦慶、汪春時等呈(《先天集·山屋許先生事錄》卷一)。
八月二十四日,為徽州婺源縣儒學賜祠額。二十八日親筆書寫“山屋書院”匾額。該書院由許山屋的後裔許亮所建。許山屋名叫許月卿,字太空,後字宋士,人稱山屋先生,許山屋為宋淳祐間人。
是年秋,侍御使馮天馭,提督南畿學政時,“倡明正學,殫精竭忠” (《先天集·山屋許先生事錄》卷一)。

公元1546年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45歲。
天馭以提學之職督修安徽涇縣學宮,該縣學宮圯後,馮天馭首次為提學時就倡議復修,但未成。他再次為提學時才重修成該學宮。唐荊川在學宮碑記中贊他“午山公端軌物樹風聲,其於為師,又非徒以其位焉。”該碑記是在學宮修成後,由學官維揚與諸生張鑜,請馮天馭摯友唐荊川撰寫。(《荊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二)。

公元1550年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48歲。
是年正月初四日,其母陳太夫人因病卒於家,享年六十九歲。母生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壬寅五月初二日。歿後,歸葬蘄州老家。陳太夫人生子二,次子天駿,字良仲,萬曆年間為錦衣衛千戶之職(明嚴嵩《鈐山堂集》卷四十第十四頁)。陳太夫人生日與《大冶馮氏大成宗譜》記載有出入。

公元1551年

(嘉靖三十年,辛亥),49歲。
天馭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六十二)。是年,在蘄州東門外大街為天馭立大廷尉牌坊(清康熙《蘄州志》卷四第六頁)。
是年,葬母於蘄春蘇圩趙家嘴村馮家林。其墓誌為當朝宰相嚴嵩所撰,志云:
太孺人姓陳氏,蘄州人,福建都轉運使諱某之女。嫁於馮,為袞州府推官諱某之冢婦,贈監察御史諱某之配,今大理少卿天馭之母也。初,兗州與運使公同里閈,稚相友善,各擇配其子,而孺人來歸。既歸,姻親內外,莫不贊賀。御史公力學自樹,流輩鹹出其下,乃試有司,屢不售,憤欲棄業。太孺人舉昔賢楊雄、梁鴻,坎壈不遇,譬解之。御史公應貢,為上捨生,太孺人從雖困處,無悔尤怨戚之色。已而天馭舉於鄉,又舉進士,授大理評事,改授監察御史,督南畿學政,遂擢大理丞,以至少卿才望重於時,父母之教然也。太孺人以嘉靖庚戌正月四日卒於家,生成化壬寅五月二日,壽六十有九。子,男二,長即大理君;次,太學生天駿。女一,嫁為生員張儒妻。明年某月 日,葬於郡之某里某山之原。大理以修撰王君所,著狀請銘於予。昔大理歸省太孺人,予嘗贈之詩,知其能孝也。銘曰:
蘄有馮陳,族茂世殷,令德是好,爰締婚姻。夫人實生,稟德惠純,婉婉有儀,柔靜以仁。夫君業成,試屢弗鬻,兩賢之言,諷諭攸篤。古有樂羊,厥配稱淑,學績中輟,斷杼為勖。漢世賢母,作戒不疑,聽讞稱平,母聞以怡。茲惟夫人,式谷似之,相其夫君,安義弗隳。雖詘於躬,鐘其嗣續,執法中台,作士南服。晉二法曹,屢緩疑獄,簽曰仁哉,壽母是祝。相古淑哲,今聞孔貽,嗟咨夫人,弗愧女師。用昭厥懿,篆此銘辭(嚴嵩《鈐山堂集》卷四十第十四頁)。
是年十一月十九日子時生一女,此女11歲時,即被嚴嵩相中為兒媳,而被馮天馭婉拒,後嫁給蘄州顧闕之子顧大訓為妻,即為蘄州大儒顧景星之祖母。馮天馭所珍藏81櫥黃綾包裹的5萬餘冊御賜圖書,全部作為女兒嫁妝陪嫁給顧家了。萬曆三十年(1602年)六月十二月午時,馮女卒,享年52歲。與其夫顧大訓合墓,由刑部主事蕭震撰寫墓誌(清顧景星《白茅堂集》卷四十六《忌日丘墓記》)。
是年,天馭為蘄州重修城隍廟撰寫了《重修城隍廟碑記》一文,該廟由蘄州人重修,由天馭的同科進士、蘄州知州馬承學與州判文啟烱之請而撰(清光緒《蘄州志》卷二十五)。

公元1554年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52歲。
天馭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六十一)。

公元1556年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54歲。
天馭任刑部右侍郎(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五十八)。是年,在蘄州立侍郎牌坊,上書“文衡柱史”(清康熙《蘄州志》卷四第六頁)。

公元1557年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55歲。
天馭任吏部右侍郎(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五十四)。立其堂弟天驛之子汝承為嗣子。

公元1561年

(嘉靖四十年,辛酉),59歲。
天馭四月初五日任刑部尚書,當年六月二十九去職(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五十)。因其女(是年11歲)被宰相嚴嵩看中,謀為其子嚴世蕃之妻,遭天馭拒絕,嚴嵩懷恨在心,唆使刑部給事中侯廷柱彈劾馮天馭為官“庸鄙”,因此馮天馭被罷官去職,(《白茅堂集》卷四十六《家傳·先妣馮孺人傳》)。
侯廷柱(生卒年不詳),刑部給事中,字子任,山東諸城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進士,歷任襄陽知縣,戶部、刑部給事之職。是年六月,他表參馮天馭才庸不稱職,馮被革職。大學士徐階大怒,唆使銓司將他外調南陽知府。他因未赴任而被免職。遂離京四游,結朋會友,以詩酒自娛,並與譚章等人結“九老會”,每日吟詩山水間(《諸城名人榜》)。
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與馮天馭同朝為官,常有書信交往。馮天馭為刑部尚書時,王世貞為救被嚴嵩關進監獄的父親王忬,與弟王世懋天天跪在嚴嵩門前求情。此時王世貞給馮天馭寫信,請他在“旦日坐廟堂,進退百官於不肖姓名”時,“如素不識人足矣,他非所敢望也”(王世貞《上馮少宰書》)。王世貞在剛進入刑部供職時,對馮天馭“奉溫言之歡”,“不敢踽進其履於相公門庭”。每次“得相公一言”,則“相與擊節”可見王世貞對馮天馭是很尊重的(王世貞《上馮少宰書》)。
天馭返里,捐資在北門外建陽明書院,(清康熙《蘄州志》卷四《建置志》)。李時珍的老師顧問、及弟顧闕都曾在此教書。

公元1563年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61歲。
天馭在雨湖邊自建臥雲樓,面湖而居(清康熙《蘄州志》卷八《人物誌》第十頁)。

公元1564年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62歲。
天馭是年十二月初五日在家中病逝。朝廷敕葬於蘄州東一十裡頭鋪。即今蘄州鎮塘塆村四角叢塆,由大學士徐階銘其墓。胡直撰《馮天馭傳》云:“天馭容止既佳,吐辭復雅,識者以為有大臣度。”(明焦竑《獻徵錄》卷四十五)。
過庭訓撰《馮天馭傳》:
馮天馭之子名汝承,萬曆丁丑年(1577年)以父天馭蔭官貴州思州知府(乾隆《蘄州志》卷八《選舉》、卷十《政績》《馮汝承傳》),誥封中憲大夫,生子四,女二。其長孫馮一鳳,重修了蘄州的“尚書、都憲 、世家、百歲”四座牌坊。有曾孫二,以泰;以觀。以觀為常寧教諭(乾隆《蘄州志》卷十一《正直》《馮以泰傳》)。以泰有子三:馮煥、焜、煒(《明一統志》卷六十一)。馮天馭歿後,其祖孫三代馮翱、馮鵬、馮天馭入祀蘄州儒學內的鄉賢祠。(清康熙《蘄州志》卷四《建置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