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培瀾

馮培瀾

馮培瀾,廣西博白人。中共黨員。歷任廣西梧州、桂林、南寧等地教師,《廣西日報》編輯,《南僑日報》駐香港通訊員,1950年後在廣西文聯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培瀾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教師
馮培瀾出身,馮培瀾成就,評價, 經歷,

馮培瀾出身

馮培瀾出生、成長於典型的封建書香世家。其曾祖父馮佩玉,字珂卿,族人尊稱 “珂卿公”。道光年間丁亥科撥貢,歷任博白縣知縣、陸川縣知縣、郁州知府。戛卿公先後在石南(今興業縣)至博邑的沙河鎮之間的南流江沿岸,置下一些田產,連同祖上留下的祖田,大概有數百畝土地。每年的夏收和秋收之後,家人便撐著木船沿南流江上下收租。後來,隨著家庭內人口的不斷增加,開支逐年增多,到了馮培瀾這一輩時,這個封建的大家庭明顯沒落了。但是與周圍的其他農家相比,馮培瀾家裡的生活,雖然不再可能每天有魚有肉,但米飯雜糧尚可充足,在當時窮鄉僻壤的博白,還算得上小康水平。
馮培瀾七歲免費入本村的私塾(書房)讀書。私塾是由村裡的“蒸嘗田”(老祖宗的公田)的眾租供給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藍塘村的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祖訓。在前輩們的循循誘導下,馮培瀾和村里所有的孩子一樣,最初的求學階段都在這裡如饑似渴地接受私塾先生的“三字經”、“之、呼、者、也”的國學薰陶

馮培瀾成就

上個世紀初、中期,王貞諤與王力、馮培瀾、梁存真被譽為博白四大才子。
創辦《新博白》外,還積極撰寫進步文章向外投稿,創作了不少反映中國勞苦大眾生活的文學作品,用了許多筆名發表在全國各地的進步報刊上。如《莽原》、《奔流》、《萌芽》(魯迅編),《太白》(陳望道編),《小說月刊》(茅盾編)。特別是他寫的一首詩《記住,中國人》發表後,馮培瀾在進步文化圈內名氣大振。他先後認識了中國左冀作家聯盟(簡稱“左聯”)的魯訊、周揚和胡風(胡風在日本留學期間,曾回國,與左聯的作家聯繫密切)等人,並加入了左聯,成為左聯作家。這為他在解放後被定為“歷史上的胡風分子”埋下了禍根。

評價

他的文章犀利、尖銳,被稱為“小魯訊”。他撰寫的《我們要打殺汪狗群》、《希特立將被洪流淹死》、《寫在元旦後二日》等文章在《救亡日報》等報刊發表後,在當時影響比較大。
馮培瀾很重視對青年的教育、培養。一群群追求進步的大、中學生及社會青年,經常到他家作客,他總是熱情地對他們分析抗戰形勢、國際形勢、國共問題以及傳播革命真理。有幾位青年如甘文紹、李毓閒、朱光祥、王奇(她後來成了馮培瀾的妻子)、秦泥等,對新詩特別熱愛,他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他特地邀請詩人艾青定時到他家開講座,講詩的真、善、美以及詩的技巧等。在馮培瀾的關懷、教育和鼓勵下,青年人進步很快。受馮培瀾革命思想薰陶,他的學生中,有許多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不少人在他的指引下奔向延安,諸如楊烈、黃嘉、陳盛年、覃桂榮、陳貞嫻、黃耿、李毓籌等,解放後都成為廣西省(自治區)的部委廳局級領導幹部。

經歷

1919年,聰明好學的馮培瀾,考入博白縣最高學府一一博白縣國立高等國小堂,與王貞諤、梁存真成為同窗好友,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21年春,王力在大車坪得到了學生李子初的父親贈給他的14箱書。同年夏,王力邀馮培瀾等七八個知識青年,辦起了“民十書社” (民十,即民國十年)。
1925年秋,馮培瀾又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玉林廣西省立二高中(也稱省立玉林高中)讀書。
1926年4月 , 馮培瀾化名張平,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繼朱錫昂之後,博白早期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之一。
1927中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在全國大範圍清黨,屠殺共產黨員,白色恐怖遍布中國,廣西的黨組織受到嚴重的破壞。“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廣西當局通緝朱錫昂,他被迫辭去玉林二中校長一職,離開玉林到上海去尋找黨組織。朱錫昂走後,馮培瀾失去了黨的領導。
1928年8月進入上海光華大學中文系學習。
1929年2月,馮培瀾決定到廣州尋找恩師朱錫昂
1929年6月,馮培瀾驚聞恩師朱錫昂玉林城北英勇就義。悲痛之餘,他決心繼承恩師的遺志,堅決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不懈的鬥爭。
1930年9月3日,朱光翼被國民黨博白縣當局逮捕殺害。馮培瀾得知同窗好友、革命同志朱光翼犧牲,在悲痛和憤怒中,寫下了《哭光翼》一文,在留穗學會的《南流潮》上發表。
1932 年 1 月,馮培瀾在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應在梧州任教的博白同窗好友梁存真和王貞諤之邀,到梧州蒼梧中學任教。
1933年3月,因為左聯的工作需要,馮培瀾又回到上海復旦大學學習,並在該校的圖書管謀了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以學生身份作掩護為當時中共設在左聯的地下黨團書記處工作。
1933 年 9 月,馮培瀾又回到廣西梧州。 用“陳閒”之名到桂林國中任教。由於“陳閒”筆名在國內己有了相當影響,校方歡迎,學生擁護。許多青年在馮培瀾的教誨下奔向革命。
1934 年9月,馮培瀾東渡日本,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哲學系。在日本求學期間,他結識了曾參加 “南昌起義”失敗後、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先生。郭沫若的嚴謹治學精神,對他日後的文藝理論觀念影響很大。
1936年8月,馮培瀾完成了學業回國。同年9月,他進入梧州高中任教。期間,他又精心磨就了一把利劍,指向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和日本帝國主義:他積極向學生宣傳馬列主義,指導李毓籌等留梧學生組織博白留學梧州學會,出版進步刊物《博白青年》,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在當時影響很大,
1937年3月被國民黨梧州當局撤掉教師職務。1941年9 月馮培瀾因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文化活動,被國民黨當局撤掉桂林高中教師職務。
1945年10月馮培瀾隨《廣西日報》遷回桂林,任《廣西日報》桂林(光復版)副刊《大時代》主編。
1946 年11月轉移到香港後,負責編輯《南僑日報》兼做通訊工作,且筆耕不斷,在文藝界紀念魯迅逝世十二周年時,他在中共南方局機關報《華商報》1948年10月19日第二版發表了一篇祭文《魯迅十二年祭》,以紀念魯迅這位中國當代文學先驅。
1948年1月,馮培瀾在香港由周鋼鳴、粟捻介紹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香港地下黨組織開展對胡風文藝理論的批判 , 馮培瀾因在任《廣西日報》桂林(光復版)《大時代》副刊主編時,與胡風有過聯繫也受到批判。
1950年11月,馮培瀾當選廣西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委員(1950年11月—1952年12月),參加廣西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會議。
1951 年 1 月,馮培瀾調廣西省文聯。在周鋼鳴、陸地、馮培瀾、胡明樹、苗延秀等人的努力下,1950年6月,廣西省召開了文藝工作者代表會議,成立了以周鋼鳴為主任、陸地為副主任,馮培瀾為秘書長的廣西省文聯籌委會。作為秘書長,馮培瀾負責文聯的各項具體工作,著手培訓作家、籌辦《廣西文藝》、開展文藝活動。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一日,馮培瀾走完了他八十三年漫長的、艱辛的人生歷程,安然逝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