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瑞(1901-1963),字仲翔,天水著名學者,1901年生於甘肅省天水縣石蓮谷,字仲翔,號牛翁,一號漁翁,別號麥積山樵。梁啓超譽之為"美才"、"奇才",認為"百年以來,甘涼學者,武威二酉堂之外,迨未或能先也。"精於金石龜甲、考據詞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國瑞
- 出生地:甘肅省天水縣石蓮谷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63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
人物生平
馮國瑞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時,研究院主任為吳宓,教授為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等國學大師。鴻儒碩彥,雲集清華,極一時之盛。
1927年,清華畢業的馮國瑞因時局動盪,意欲歸里。梁啓超愛其才,又知不可留,乃函薦於當時的甘肅省長,譽馮國瑞為“奇才”、“美才”,認為“百年以來,甘涼學者,武威二酉堂之外,迨未或能先也”。從1928年開始,馮國瑞先後輾轉於蘭州、西寧和西安之間,歷任蘭州大學教授、系主任,西寧縣長、青海省政府秘書長,並被張學良和邵力子聘為西北問題研究會委員和陝西省政府顧問。1938年之後,馮國瑞長期在蘭州各高校任教,嘔心瀝血,甘育桃李,直至1963病逝於蘭州。雖然大半生在外漂泊,歷經人世滄桑,但馮國瑞卻時時牽掛著家鄉天水的文化建設,奔走呼號,身體力行,至死不渝┅┅。
在1940年之前,麥積山石窟因道路不通,年久失修,棧道塌毀,凋蔽殘破,因而人跡罕至,一片荒涼。當時的景象與杜甫《山寺》詩中“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的情景並無二致。1941年農曆四月初八,馮國瑞與地方好友6人相約,徒步入山考察。當時的木質棧道經過千百年風雨的浸蝕,早已破爛不堪,行走時不但吱嘎作響,危險處更是不得不手腳並用。但馮國瑞依然以對家鄉文化的深厚感情,攀危崖、探幽洞,從而獲得了關於麥積山石窟至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這次考察是麥積山石窟開窟1500多年來第一次由一批專業知識分子對石窟文物進行的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科學考察,對麥積山石窟以後乃至未來的研究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考察中看到和接觸到的石窟文物,其歷史和藝術價值使馮國瑞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心靈震憾。神聖的使命感和沉重的責任感使馮國瑞夜以繼日,耿耿難眠。他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編寫完成了一部在麥積山石窟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專著《麥積山石窟志》,從而讓世人第一次認識到了麥積山石窟非凡的藝術價值和讓人神往的美麗。
“晴暾洛門道,清麗一山川。香熟千畦稻,涼生百道泉。古魂招漢將,豐稔望村煙。都道蓮花好,遲來買藕船。”從這首寫洛門的詩中,我們可以感知馮國瑞對家鄉天水的一往情深。在以《麥積山石窟志》引起了世人對麥積山的重視後,馮國瑞又先後撰寫了《麥積山石窟大事年表》、《調查麥積山石窟報告書》、《麥積山石窟的古代民族文化藝術》等論文和專著,繼續為修復麥積山石窟棧道、加固石窟洞壁、成立麥積山石窟修保委員會而奔走呼號。1953年,馮國瑞又以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的身份參加了由中央文化部組織的麥積山石窟勘察團,與吳作人、王朝聞、羅公柳等十四位專家一起風餐露宿,辛勤工作,歷時32天,測量洞窟92個,為洞窟編號192個,完成攝影作品1000餘幅,對麥積山石窟進行了有史以來最系統、最科學、最詳盡的一次勘察。1961年3月,麥積山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已患重病的馮國瑞得此訊息,欣喜不已。他說:夙願已償,甘心瞑目!一片赤子情懷,讓人慨然落淚。
人物評價
藝術特點
後世紀念
2001年10月25日,紀念馮國瑞先生誕辰100周年大會在天水市隆重舉行 ,蘭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李恆濱、統戰部副部長劉同昌及中文系教授柯楊、系主任趙小剛應邀參加了大會。賀詞中說:“馮國瑞先生自1948年至1951年任我校中文系系主任職務,為我國國學研究以及西北史地文化研究做出了卓著貢獻”。馮國瑞,一個自號“麥積山樵”的隴上文宗!一個將畢生心血獻給家鄉的秦州赤子!
2000年天水市政府對已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馮國瑞故居(位於天水市秦城區大城共和巷33號)加強了保護,並做出了進一步修繕和保護的具體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