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作品特點,
人物生平
馮中一先生出生於河北省滄縣(現滄州市)一個小商人家庭,由於時局動盪、家庭困窘,馮中一未能接受系統全面的正規教育, 七歲喪母,他幼小的心靈過早地罩上了人生痛苦的陰影。在國小里,他勤奮、刻苦,再加上他的聰慧,因而取得了優異的學習成績,尤其是作文,頗得國文老師的稱讚。11歲時,他隨父親到濟南,和父親、繼母生活在一起。苦難的命運、清貧的生活推動著他勤奮拼搏。20歲左右,他開始系統地學習中國古典文學,閱讀當時的名家名作和一些文藝理論著作,如饑似渴地品味、閱讀著,詩中那清新的意境、奇妙的想像,以及那富於宇宙人生哲理意味的佳句,常會令他激動沉思,苦難的生活、屈辱的命運以及一連串清苦、忍讓背後隱藏著的悲哀與渴望,形成了他特有的心靈顫音,振盪出柔弱又帶幾分苦澀和堅貞的人生詠嘆調,促使他以沁人、馮一水等筆名先後在《大風月刊》、《青年月刊》、《藝術與生活》、《山東新民報》等刊物上發表了近百首抒情小詩。“凹凸的道,/暗明的燈,/盲人摸索著行程……/緊閉的眼睛,/看夠了世間的醜態;/顫抖的弦子,/卻彈不盡心底的淒清!”(《盲人》1943年4月)。與此主題相類似的還有《蝸牛》、《修道院的春天》等詩作。
這些詩作中充滿著對悲慘困苦命運的關注和描述,對生命底層的真切詠嘆和真善美生活的謳歌,反映了生命之流在受到壓抑時所發出的憂鬱、苦悶與抗爭的存在狀況,展現了自我對於自由健康向上的生命形式的嚮往和追求。他的詩評,亦較為清晰地體現了這一特色。《詩,認識你自己》、《尋找精神的家園》、《陌生而奇異的青春騷動》、《心靈的清泉淙淙而流》均透露出他那發自生命底層的原動力和理性思辨力。隨後,在詩歌創作略有成績之後,馮中一先生開始思考一些縈繞心頭的詩歌現象,並著手探討詩歌創作的一些奧秘。這時,他發表了《詩與音樂》、《詩與寂寞》、《詩與明天》、《悼念泰戈爾》等數十篇詩歌研究文章,先後在《大公報》、《文匯報》、《大眾日報》、《山東文藝》、《語文學習》等刊物上發表,並整理出十幾萬餘字的《新詩夜話》,這是他從詩歌創作轉往詩歌評論的開始。
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期,馮中一進入詩歌理論研究的第一黃金時期。1951年寫成《詩歌學習》、《馬雅可夫斯基評傳》,隨後幾年在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詩歌漫談》、《詩歌的欣賞與創作》、《學詩散記》等。在新詩理論相當薄弱的五六十年代,不少有成就的詩人和評論家,多進行高瞻遠矚的理論研討。馮中一則從詩歌普及、傳播的角度,選擇了引路鋪石的位置,儘可能通過詩人詩作的具體分析,悟出一些關於讀詩和寫詩的道理,他反對詩的概念化、標語口號化,強調詩人的個人體驗,強調詩的現實主義,強調將健康的時代精神與中國古典詩歌以及民歌的優良藝術傳統結合起來,為詩歌的普及和傳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的詩評,不染奢華去刻意追求高深的理論,而是通過具體的詩人詩作來說明道理,所以古原清所著《中國當代詩論五十家》(重慶出版社1986年版)中,曾稱馮中一為“埋頭做具體的分析講解詩歌的工作”而“沒有得到廣泛關注的詩評家”,這是比較確當公允的評價。
1958年8月,馮中一調入山東師範學院中文系,從事寫作課的教學工作,這是他取得豐碩成果的第二個研究領域。儘管馮中一沒有上過正式的大學,沒有受過系統的正規教育,但他從青年時期就非常注意知識的積累,採用剪輯、記卡片或記筆記等方式,廣泛吸取多種學科的營養,具備了較深的古典文學和文藝理論修養,加之多年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豐富經驗,使他出色地擔當了高校中文系寫作課這一時間性強、操作難度高的課程。而且在堅持詩歌研究的同時,他又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現代寫作學研究。
1972年,他參與編寫的《常用文體寫作知識》出版;
1981年,他統編的《古人論寫作》及他與別人合著的《雜文知識》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後,他主編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選》、《寫作知識概要》、《常用文體寫作教程》等書陸續出版。他的成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1986年,馮中一成為我國80年代恢復職稱評定以來的第一位寫作學教授。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寫作理論家》一書,高度肯定了馮中一寫作學研究的成就,稱他為當代“著名寫作理論家”。然而,“文革”的到來阻斷了他向更高目標攀登的道路,在政治上受到衝擊、身體患高血壓冠心病的惡劣處境中,他仍與別人一起編注了《中國歷代法家詩選》,寫出了十幾萬字的論文。
文革結束後,馮中一的詩歌研究與評論煥發出了更大的生機和活力,進入了其詩歌理論研究的第二個黃金時期。他在學校開設了新詩研究的選修課,招收現代詩歌研究生,把系統理論的掌握與詩歌評論寫作結合起來,與學生共同編寫了大型資料參考書《中外詩歌創作談》。
隨後他與研究生們編寫了3本詩歌評論集,正好標誌了連續遞進的三步堅信而穩重的履印:1983年出版《詩歌藝術論析》(山東人民出版社),該書體現了其理論事業的初步開拓,指出新詩的現代化要符合民族傳統的審美習慣,同時吸取外國詩歌的優長,形成中西交融的現代風格;1990年出版《詩歌藝術教程》(山東教育出版社),該書對於詩歌創作的推陳出新建構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框架,書中談到一般的詩歌性質、特點、靈感、意境、想像、結構、語言等問題,都注意聯繫當前詩歌創新的理論與實踐,對詩歌做出符合當代意識的科學闡釋;1991年出版《新詩創作美學》(吉林文史出版社),在此書中,他把長期思考、積累的詩歌審美經驗,予以融會貫通,概括成為新詩美學的理論體系。全書融合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的理論批評觀點,主張把詩人主體生命意識的生成和審美心理結構的培養作為貫徹始終的神經中樞,顯示了詩歌這一心靈化藝術的整體生命力。
以上三本書,標誌著馮中一和他的研究生們在新詩藝術研究上的三步跳躍,這是他學者生涯的第二個黃金時期,特別是放在80年代中西文化碰撞的社會背景下來考察,要求達到喧譁躁動中的冷靜思辨,亂花迷眼中的沉著抉擇,而且要不偏不倚,切實實際,對馮中而言,的確是艱辛而沉重的自我超越。
作品特點
馮中一的詩歌評論表現出兩大特點:一是以例析為中心展開論述,從感性的體察品味中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點撥、悟解;二是多樣化地因借詩名原型的表現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一語道破萬千的評點效能,使詩評詩意化。經過幾十年的上下探索,馮中一學習從家批評流派的特長,又發揮自己的優勢,形成了鮮明獨到的評論風格:以懇摯、具體的藝術賞析為主,兼容謹嚴的論辯、疏淡的漫話、簡潔的評點等方式,做到生動形象,亦莊亦諧,娓娓懇談,切中時弊,從而在當代詩歌論壇上占有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馮中一文藝評論工作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將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對文學青年的培養、提攜上,尤為重要的是為詩稿寫隨筆短評,為詩集、專著的出版寫序言。他的最後一部著作,是逝世後同仁們為追懷他在學術上的貢獻而編輯,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詩品》。這部書主要收錄了他晚近幾年所寫的學術論文及為詩朋學友撰寫的詩集序言,其中不乏新見解、新探索,從中可以看到他那顆生生不息的詩心和在學術上孜孜以求的風範。馮中一先生喜歡並經常引用馬克思的一句話:“如果人僅僅為自己勞動,也許他能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智者,卓越的詩人,但是他永遠也不能成為真正完善和真正偉大的人”。也許,正是對於“真正完善和真正偉大的人”的一種孜孜追求,才成就了馮中一的詩評世界。
馮中一高潔的人格和突出的業績為他贏得了很高的聲望,他在71歲高齡時又獲得了一項重要的職責和榮譽。1994年5月,山東省作家協會換屆選舉,馮中一就被選為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早在1982年,痛快國一就被選為山東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1988年3月,馮中一當選為第三屆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在他任作協主席期間,雖然省作協沒讓他擔負繁榮具體的任務,但他在短短的6個月的時間裡,在省作協黨組的支持下,完成了《山東省作家協會第四屆主席團任期工作目標及實施計畫》的框架初稿,主持了山東省文學創作規劃會議和以老作家聯誼為宗旨的首次山東省作協文學沙龍活動。其主編的《常用文體寫作教程》等著作獲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當代詩論五十家》(重慶出版社,1986年)、《中國當代寫作理論家》(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等17種名人辭典收錄介紹了他在教學、詩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1994年11月13日,馮中一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因心臟病猝發不幸逝世,終年七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