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納·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1912年3月23日-1977年6月16日),德裔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天事業的先驅之一。曾是著名的V1和V2火箭的總設計師。納粹德國戰敗後,美國將他和他的設計小組帶到美國。移居美國後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間研究開發項目的主設計師,主持設計了阿波羅4號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空間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土星5號的研發,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達成人類登入月球的壯舉。”
基本介紹
中文名:沃納·馮·布朗
外文名:Wernher von Braun
國籍:德國/美國
出生地:德國
出生日期:1912.3.23
逝世日期:1977.6.16
職業:火箭專家
畢業院校:柏林工業大學
主要成就:V1/V2火箭總設計師、主持土星5號開發
生平,早年,德國歲月,戰俘時期,美國尋夢,去世,著作,榮譽,影響及評價,
生平
早年
1912年3月23日馮·布勞恩出生於德國的東普魯士維爾西茨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馬格努斯·F.馮·布勞恩男爵是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農業大臣(1877–1972),母親Emmy von Quistorp (1886–1959),其父母家族均可追溯至中世紀時期的皇室。馮·布勞恩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二,他的1919年出生的弟弟繼承了父親的姓名 在馮·布勞恩接受路德教堅振聖事後,其母贈予他一台望遠鏡,從此馮·布勞恩迷上了浩瀚星空。1918年維爾西茨劃歸波蘭後,老馮·布勞恩全家遷往德國本土,並定居柏林。
1925年起,進入了魏瑪近郊位於Ettersburg城堡的寄宿學校學習。1928年父母將其送至位於Hermann-Lietz-Internat學校學習,在那裡馮·布勞恩看到了火箭先驅赫爾曼·奧伯特的著作《星際火箭》(Die Rakete zu den Planetenräumen),並開始對星際旅行深深著迷。1930年,馮·布勞恩進入柏林工業大學,成為赫爾曼·奧伯特的學生,不久參加了奧伯特創始的德國空間旅行學會,並很快成為董事會成員,並在此後協助奧伯特的液體火箭測試。1932年,馮·布勞恩大學畢業,還獲得了飛機駕駛執照。受聘為瓦爾特·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7月27日,馮·布勞恩獲得柏林洪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為Erich Schumann。他寫的畢業論文論述了液體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理論和實驗的各個方面。柏林洪堡大學把這篇論文評為最高等級——特優。這雖只是一篇畢業論文,但它對航天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甚至在大約30年後,德國宇宙飛行協會還將該文作為其正式期刊的特刊重新出版。就這樣,馮·布勞恩為自己的學生時代畫上了一個閃光的句號,並開始迎接嶄新的工作歷程。
德國歲月
納粹時期
1941年Walter Dornberger, Friedrich Olbricht, 威廉·馮·里布和馮·布勞恩在佩內明德
馮·布勞恩在冷戰中最為“寒冷”的一段時期發表了他的關於空間站的構想。此時美國正採取措施應對蘇聯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實際上空間站軍事化在該時期依然可行,他的所構想的空間站一旦裝備飛彈,將會使美國在軌道武器以及軌道對地武器上獲得領先。儘管馮·布勞恩斟字酌句,如將武器設施(military applications)改為“尤其可怖(particularly dreadful)”的常規寫法,然而他在其他的書中和文章中卻精心描繪了此構想。在今天,這些鮮有和平色彩的構想已經由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Michael J. Neufeld重新向公眾展示了出來。
Proposal for a Workable Fighter with Rocket Drive. July 6, 1939.
The proposed vertical take-off interceptor for climbing to 35,000ft in 60 seconds was rejected by the Luftwaffe in the autumn of 1941 for the Me 163 Komet and never produced. (The differing Bachem Ba 349 was produced during the 1944 Emergency Fighter Program.)
'Survey' of Previous Liquid Rocket Development in Germany and Future Prospects.
A Minimum Satellite Vehicle Based on Components Available from Developments of the Army Ordnance Corps. September 15, 1954. "It would be a blow to U.S. prestige if we did not [launch a satellite] first."
The Mars Project,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3). With Henry J. White, translator.
German Rocketry, The Coming of the Space Age. New York: Meredith Press. 1967.
First Men to the Mo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 (1958). Portions of work first appeared in '《這一周》雜誌.
Daily Journals of Werner von Braun, May 1958-March 1970.
History of Rocketry & Space Travel, New York, Crowell (1975).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III.
2nd Edition:, Estate of Wernher von Braun; Ordway III, Frederick I & Dooling, David Jr. Space Travel: A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1975]. ISBN0-06-181898-4.
The Rocket's Red Glare, Garden City, N.Y.: Anchor Press, (1976). With Frederick I. Ordway III.
Project Mars: A Technical Tale,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6). A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cience fiction story by Dr. von Braun. Accompanied by paintings from Chesley Bonestell and von Braun's own technical papers on the proposed project.
The Voice of Dr. Wernher von Braun, Apogee Books, Toronto (2007). A collection of speeches delivered by von Braun over the course of his car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