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術

馭術

馭術即古代駕馭馬車的技術,是中國古代君子的六門必修課。為了熟練駕馭馬車的技巧和實戰技術,對此他們專門開設的“五御”來熟練駕馭技術。古代的戰車都是單轅駕車,變換方向有一定的難度,四匹挽馬全靠御手立姿以韁繩控制,沒有專門的訓練,難以適應作戰的要求。對此他們專門開設的“五御”來熟練駕馭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馭術
  • 釋義駕馭、駕車之術
  • 特徵:古代君子必修之課
  • 屬性六藝中的
綜合敘述,簡介,馭術的歷史影響,五御分類介紹,概述,鳴和鸞,逐水曲,舞交衢,過君表,逐禽左,古代的車,車的來歷,戰車的車制,戰車構造,

綜合敘述

簡介

馭術即,,是,御有五御:五御,是鳴和鸞、逐水曲、舞交衢、過君表、逐禽左五科。
馭術

馭術的歷史影響

六藝中國古代君子的六門必修課。同時,它們也是串起中國古代文化的一條線索。先秦時代也是一個離不開車的時代,駕車的技巧因此成了君子們的必修課。六藝中的御,便教授給君子們從日常行駛到特技表演等諸多駕駛技巧。那時候,一個駕車經驗老到的馭手可以在很多場合派上大用場,小到上司的日常出行,大到國家的外交與戰爭。

五御分類介紹

概述

古代的戰車都是單轅駕車,變換方向有一定的難度,四匹挽馬全靠御手立姿以韁繩控制,沒有專門的訓練,難以適應作戰的要求。對此他們專門開設的“五御”來熟練駕馭技術,其分別是:鳴和鸞、逐水曲、舞交衢、過君表、逐禽左。

鳴和鸞

鳴和鸞-和在車軾上,鸞在衡上。“”、“”都是車上裝飾的鈴鐺,車行時,它們所發出的節奏要統一合適,這是為了調試駕車的節奏。鳴和鸞是駕車的入手課程。

逐水曲

逐水曲-是指沿著曲折的水溝邊駕車前進,訓練御者在路面情況糟糕時的控制車的能力。

舞交衢

舞交衢-車在交叉道上,往來馳驅,旋轉適度,似乎跟在舞蹈一般,很有節奏。這大概帶有表演成熟車技的味道,舞交衢是展現綜合能力的課程。

過君表

過君表-君表即標示國君位置之旗幟。國君在會見諸侯、出兵征伐,或者組織打獵時,其所在的位置都有旗幟加以標示,因此有人就認為過君表就是指,御者駕車經過“君表”時向國君行禮致敬。但這種解釋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這不是訓練駕車能力的方式,而是御車熟練後的結果。“君表”還指插著旗子的轅門,門中放置一些石墩為障礙物,車駛入轅門,車頭兩邊與石墩的間隙只有五寸,車手要恰到好處從中經過。顯然這是要訓練車手的心理素質和準確的估算能力。
馭術

逐禽左

逐禽左-驅車追趕禽獸,並把禽獸阻攔在左邊,以便射獵。逐禽左也是實戰訓練。

古代的車

車的來歷

與射密切相關的是“御”,即駕車。車據說是黃帝發明的,他看到天上旋轉的蓬草,於是就想到發明車以節省人力,隨之車卻被用來打仗。早在西周之前的夏商兩代,車就已經成了戰爭的主要工具了,西周時期,戰車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了。不過一直令人困惑的是,為什麼人們一開始就選擇了車戰這種似乎比騎兵作戰更為麻煩的方式馳騁疆場,直到春秋戰國之交才逐漸改為騎兵作戰。也許還有什麼我們目前尚未了解的因素使戰車在戰場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戰車的車制

西周標準的戰車是四匹馬拉的,如今我們還經常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中“駟馬”就是從這裡來的。一般情況下這四匹馬並不是站在一條線上,外邊的兩匹要稍後一些,所以稱為“雁行”,即像天上的大雁的“人”字隊形那樣。而且這四匹馬的分工是不一樣的,因為分工不一樣所以名字也不一樣,車轅套在中間的兩匹馬上,它們叫做“服”,外邊兩匹叫做驂或者騑,它們用皮帶直接系在車軸上。戰車平時作為出乘之用,車箱上面有車蓋,戰時則將車蓋去掉。若在平時,他們通常用馬的性別來區分級別的高低,純用雄馬要比純用雌馬檔次高得多。若毛色一樣,那么檔次就更高了。若是實在窮得沒有馬駕車,牛車也可以充任,但牛車僅可負重而已,不會去打仗。
戰車戰車

戰車構造

戰車後邊的部件分為三個部分,即用來套馬的轅,然後是車箱和車輪,車箱用來載人,前面要比後面低一點兒,前邊有個扶手的橫木叫做“軾”,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站在軾上遠觀前方敵情,(蘇軾字子瞻,名與字相配合,就是用這個意思的。)《左傳》就記述有魯國曹劌登軾觀察齊軍的實例。另外後邊還有一根橫木叫做“軫”,大概是起防護作用吧!車輪是用木頭做的,有四個部分組成,即轂、輻、牙和軸,軸想必大家都清楚,轂是車輪中央中空的那部分,車軸就插在裡面,輻條類似今天腳踏車輪的鋼絲部分,早期戰車輻條有十八到二十根,後來演變為標準的三十根輻條,即《老子》裡面說的,“三十輻共一轂”。今天在陝西秦兵馬俑中的戰車中還可以看到。牙就是輪子圓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