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麟童

江蘇江都市泰縣口岸人。生於一個碼頭工人家庭,也是武林之家。幼年隨父親馬勝友練習拳棒武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麟童
  • 出生日期:1912
  • 逝世日期:1952
  • 性別:男
生平,事跡,自創馬派自由調,不畏強暴編戲抗日,樂善好施提攜後進,力主戲改衍生諸腔,

生平

淮劇文、武老生。(1912~1952)原名榮發,江蘇泰縣口岸人。
馬麟童馬麟童
做過繅絲廠童工,11歲進廣州童子團(馬戲團)學雜技,並隨團赴廣東等地演出。16歲拜老藝人武旭東為師學戲。因他愛好拳術與雜技,演文武老生。後在上海改學家鄉戲——淮劇。善於將武林拳術巧妙地融入戲曲武打之中,頗有新穎感。20世紀30年代即成名於淮劇界,後組建馬家班,添置了戲服衣條,廣收門徒。他唱腔渾厚剛勁,韻味純厚。馬麟童先生還苦心鑽研京劇,汲取精髓,將京劇藝術融入自身表演,並結合淮劇音樂特點創造了--馬派自由調。表演注重刻畫人物,尤以塑造威武、剛直、勇猛的英雄人物著稱。1951年10月20日,上海市文化局任命馬麟童為民營公助淮光淮劇團團長。
馬先生的代表劇目有《岳飛》、《楊家將》、《白虎堂》等。妻馬艷琴(渾號“小迷湯”),1951年參加淮光淮劇團,同年與馬麟童合演《槍斃柏文龍,女馬秀英都是淮劇名家。

事跡

自創馬派自由調

馬麟童嗓音寬亮,身材魁梧,扮相威武,擅長將武林拳術糅合於戲曲武打中,表演有粗獷豪放之氣,以塑造剛毅、英勇的人物形象著稱。25歲名揚滬上後,廣收門徒,添置戲服衣絛,組建馬家班。他唱腔渾厚,故結合自身嗓音條件及淮劇音樂的特點,自創了風格獨特的淮劇“馬派自由調”,後成為淮劇主要流派唱腔廣為流傳。
1945年,馬麟童與何叫天、筱文艷等組成聯誼公司。1946年創建麟童劇團。1950年以《三上轎》中陳甫升一角獲上海市春節戲曲演唱競賽一等獎,1951年以《岳飛》中嶽飛一角獲上海市春節戲曲演唱競賽榮譽獎。1951年,麟童和聯誼兩劇團部分演員合組民營公助淮光淮劇團,馬麟童被上海市文化局任命為團長。其代表劇目有 《斬黃袍》、《雙槐樹》、《岳飛》、《楊家將》、《白虎堂》、《九件衣》、《孟麗君》等。
馬麟童初學淮劇老生,後因嗓音沙啞,改攻武生。武生角色常有大量的武打,給嗓音沙啞的馬麟童演唱大段唱腔增添了難度。他經過長期的琢磨實踐,設計了一種符合自己當時情況的唱法,後來這種唱腔被定名為馬派自由調。作為文武老生,開蒙戲是《南天六門》與《掃雪打碗》等劇。他除了經常參加連台本戲的演出之外,擅演的劇目還有“四斬與三殺”,“四斬”為《斬黃袍》、《斬雪棚》、《斬李廣》與《轅門斬子》;“三殺”即《韓琪殺廟》、《馬義殺家》與《吳漢殺妻》。

不畏強暴編戲抗日

據《上海文化史志通訊》介紹,馬麟童平時為人耿直豪爽,不畏強暴,敢於向惡勢力作鬥爭。為反抗前台老闆與地痞流氓的剝削和欺侮,曾在邑廟(老城隍廟)與同輩藝人結拜弟兄,展開罷演的抗暴活動,當時雖未取勝,但對一些惡勢力進行了一次有力的打擊,為廢除老闆包銀剝削,建立前台後台按成分攤的拆賬制打下了基礎。
他嗓子低音寬亮,表演有爽朗豪放之氣,在舞蹈身段方面,又將武林拳術糅於戲曲武打之中,給人以新穎之感。1937年,25歲的馬麟童淮劇表演揚名滬上,這一年,他乘勢組建了淮劇早期至興盛時期的滬上戲班——馬家班,並自任班主,名號扶風堂。馬麟童的馬家班陣容強大,馬艷琴、馬九童、陳為翰、劉鴻奎、顏玉卿、李玉花等長期演出於滬西大舞台,深受觀眾歡迎。
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京劇紅極一時。周信芳比馬麟童大17歲,雖然兩人都是以唱做見長的老生戲為主,但馬麟童卻被京劇麒派藝術深深吸引了,他深感要在高手如林的上海戲曲界站穩腳跟,就必須研究海派京劇,尤其是學習麒派藝術以增添新鮮血液。北京《團結報》曾刊文介紹道:“馬麟童每逢自己停演,他就花錢買票觀看麒麟童演出京劇,他從麒派劇目《徽欽二帝》、《明末遺恨》、《四進士》中深受啟發,國讎家恨的激情一齊湧上心頭,他曾說,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我輩炎黃子孫怎能忍辱偷生。我們藝人雖不上前線拿槍殺敵,但也要像周信芳先生那樣用藝術喚醒民眾,奮起反抗,狠狠打擊日寇、漢奸。”
馬麟童在滬西大舞台等戲院上演自編自演的新戲宣傳抗日,受到廣大工人觀眾的高度讚揚,但也因此觸怒了日寇漢奸。1941年夏,汪偽大特務吳四寶指使手下誣陷馬麟童私藏槍枝,是新四軍派遣的秘密抗日分子,將他抓進特工總部76號魔窟,動用各種酷刑,毒打逼供半個多月。後因吳四寶眼看查無實據,從前台老闆身上敲詐了一筆錢了事,馬麟童得以死裡逃生。

樂善好施提攜後進

他做事認真,對人對己一絲不苟、嚴格要求。從化妝到表演,方方面面都很考究。扮小生角色,他連頸項都搽滿白彩,覺得“扮戲不像,不如不唱”,“上台唱戲,要對得起觀眾”。曾有某演員,在頭本《十把穿金扇》中扮演柳浪一角,以為是次要人物,就馬馬虎虎臉上不上底彩,僅在眉正中畫一條“紅蠟燭”,塗些黑眉與眼窩,穿好戲服正在候場時,馬麟童看見了就很生氣,連忙除掉了這個演員的頭盔與網巾,喝令他弟弟馬九童趕快扮此角頂上。事後馬麟童對這位演員說,你過去幫我練功教我戲,我永遠記住你的恩情,但現在你草率了事地對待演出,唯我不能允許。
他對待演戲是一個極為嚴苛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1945年他與何叫天、筱文艷等組成聯誼公司(同心公司),並主持駱紅彥籌辦的江淮戲聯誼會,以維護同仁利益。他與公交、紡織等行業的工人廣交朋友,也經常得到電車公司用車廂為其搬運衣箱道具等幫助,這在當時淮劇界傳為佳話。他的鄰居小娣,曾聽她奶奶說:“你還小時,我們家境貧寒,你的爺爺和舅爹爹病故後,買不起棺材,就是馬先生出資幫助了我們,料理了喪事。”
小娣在《淮劇泰斗馬麟童》一文中回憶道:“我們居住的這條弄堂里,凡是窮苦人有了困難都去找馬麟童先生請求幫助,我也經常看到從蘇北鄉下來的窮人及同行,找到馬家門上來,馬先生總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資助他們還鄉的盤纏路費。”
1946年,馬麟童創建民間職業劇團——麟童劇團,先後加入劇團的主要演員有楊占魁、蒯雲霞、徐桂芳、周筱芳、華美琴、王九林、李神童、臧道純、筱惠春、馬秀英等,在馬麟童領銜下,於滬西大舞台演出長達5年之久,《黃天霸》、《岳飛》、《斬經堂》、《飛龍傳》、《七世姻緣》、《楊家將》、《封神榜》等劇目長演不衰。
他熱情扶持杜麟童、周筱芳、武筱鳳、楊桂芳、李神童等青年演員,並甘當配角。李神童曾回憶說:“1946年我18歲時,與馬先生在民樂大戲院同台演出傳統劇《九件衣》,他演揚子縣令,我演錢生一角。他見我年輕,對淮劇‘唱念做打’又有一定技巧,認為藝術上有發展前途,邀我參加由他新組建和領銜演出的麟童劇團,擔任挑大樑的文武小生。當時我的心情很激動,覺得自己雖然演戲較早,16歲開始就在戲班裡演主要角色,但那都是些規模較小的戲班子,僅演於舊時浦東的楊家渡、東昌路、十八間與三井等小戲院,真可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如今讓我加入在觀眾中享有崇高聲望的麟童劇團而又擔負主角,真是我做夢也沒有想過的事啊,所以當時人們就談論,馬麟童捧青年真是一隻鼎。”

力主戲改衍生諸腔

新中國成立前後,馬麟童多次率團以《大保國》、《吳漢三殺》、《雙龍會》、《八郎探母》、《轅門斬子》、《金殿認子》等劇目參加了為蘇北救災的淮劇義演。上海淮劇界在天蟾舞台舉行的兩次賑災義演,馬麟童與何叫天都作為“舞台管理”投身其中,周信芳、梅蘭芳、陳白塵、熊佛西等知名人士也作為“演出顧問”出席了演出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馬麟童積極投入“改戲、改人、改制”的戲曲改革工作,連續3次參加上海地方戲曲研究班。1949年11月,經向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登記註冊,麟童劇團定名為麟童淮劇團,全團67人,經常在滬西大舞台、朝陽大戲院演出。
1951年5月,麟童淮劇團與聯誼淮劇團的部分演員,強強結合,組成民營公助性質的職業劇團——淮光淮劇團,另一部分演員組成春光淮劇團,麟童淮劇團宣告解散。
行當齊全的演出陣容,強大堅實的演職隊伍,淮光淮劇團在馬麟童的帶領下,很快成為滬上淮劇觀眾的首選劇團之一,淮劇傳統劇《牙痕記》、《西施》、《江漢漁歌》、《千里送京娘》,現代劇《王貴與李香香》等劇目深得觀眾讚許。1952年8月,淮光淮劇團升格為上海淮劇團,亦即今日之上海淮劇團。
也許是受了戲文里的岳飛、武松等英雄氣質的影響,馬麟童養成了剛烈的性格。1952年,因“受不了別人對他的誣言惡語,經受不住運動衝擊”,棄世於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