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鹿花,主要成為豆科植物馬鹿花的根,有驅蟲。治蛔蟲,寸白蟲,小兒疳積等功效。馬鹿花又名氏葛藤,為多年生豆科植物,具有喜溫、喜光照、耐貧瘠、耐乾旱、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發育周期短、萌生能力強、繁殖栽培容易等特性,適宜荒山造林。馬鹿花是紫膠蟲的優良寄主樹,又是良好的薪炭林和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的好樹種。原產於南亞熱帶的疏林叢中 ,具有喜溫 ,不耐寒 ,耐旱 ,耐瘠 ,速生、萌生力強 ,生物量大等特點。全年可采,切片曬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鹿花
- 外文名:Pueraria wallichii DC.
- 別稱:小豆花、紫梗藤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
- 綱:雙子葉植物
- 科:豆科或蝶形花科
- 屬:葛藤屬
- 拉丁名:Butea suberecta (Dunn) Blatter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蛋白資源開發,
形態特徵
藤狀多年生常綠灌木,高約3米。3出複葉,小葉卵圓形,基出3脈,脈在下面突起,葉形偏斜,全緣,無毛。為多年生灌木,植株下部直立,頂部常呈藤狀纏繞,三出複葉,總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花淡紅色,莢果帶形.扁平,種子3~6粒。
分布範圍
馬鹿花自然分在於雲南南部亞熱帶地區,在通拔1000~1500m範圍的山地生長的馬鹿花,萌生能力極強,生長很快,經濟壽命可達30(年)以上。馬鹿花是熱帶、南亞熱帶疏林、林緣、次灌木林乃至草地上生長的樹種。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如喜馬拉雅山脈東部海拔1 500 m左右的熱帶地區、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東部河谷地區和雲南的思茅、紅河、臨滄等地州,現已成功引種到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省區及雲南省的保山、德宏、大理、楚雄、怒江等州市。
主要價值
性味
甘澀,平。
功用主治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選方
治小兒蛔蟲症:馬鹿花三至五錢。水煎半小時,去渣,加蜂蜜適量,空腹服,連服兩日。(性味以下出《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蛋白資源開發
馬鹿花是紫膠蟲的優良寄主,又是良好的薪炭林樹種,其種子和葉子均含有較高的蛋白質,是具有開發前景的非常規木本豆類蛋白源。經測定馬鹿花,木豆種子含粗蛋白質分別為33%和21%,其它營養成分也較豐富。該項研究利用馬鹿花,木豆籽實,經科學加工處理後分別按6%,12%和18%的替代比例在等能量等蛋白水平下,對肉用仔雞和肉豬進行科學的,正規的飼養試驗,對供試畜禽的生長發育,飼料潤消化代謝,生理生化指標,內臟指數,肉質等進行測定分析,證明這兩種籽實作為配合飼料中蛋白源的部分替代是可行的,肉雞以6%替代,肉豬以6-12%替代為好。經國內外檢索查新證明,利用馬鹿花籽實作為飼料蛋白原研究尚屬首次,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推廣情況
“馬鹿花木豆蛋白飼料資源開發”已列入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畫,1995年項目。
社會效益
馬鹿花,木豆的種植可在荒山上進行,不僅能為發展非糧食型的蛋白飼料提供原料並可發展紫膠生產,改良土壤,收穫薪柴是山區資源綜合開發和山區林農脫貧的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