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馬首鄉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是歷史悠久,古縣城建制在馬首,春秋時壽陽稱馬首邑。1936年壽陽縣第一支部創建地在馬首肥村。二是區位優勢明顯,是典型的城郊型鄉鎮。三是交通便捷,石太鐵路東西橫穿、壽羊公路南北縱貫,距太舊高速出入口僅5分鐘車程,南鄰九榆線,北接307國道,即將
竣工的馬首至太安驛的3級公路改造將極大改善路南民眾的生產生活,交通四通八達,馬首謂之“旱碼頭”當之無愧。四是產業相對單一,農業是全鄉的主導產業。全鄉國土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近4萬畝,糧田面積3.2萬畝,人均耕地近6畝,屬典型的農業鄉。主產玉米、小雜糧和蔬菜。
地理位置
馬首鄉位於東經113°9′至113°16′,北緯37°46′至37°5′之間,北靠朝陽鎮南鄰景尚鄉,東接尹靈芝鎮,西連上湖鄉,西南、西北一隅分別與羊頭崖鄉、南燕竹鎮接壤。馬首鄉屬丘陵地區,砂岩質山地型褐土和紅黃土質,海拔在1120米至124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7.6℃,年積溫在2860℃至3000℃之間,無霜期120天左右,年降水量570㎜左右,日照時數2500至2600小時之間,屬溫寒濕潤型的氣候。
歷史沿革
馬首歷史悠久,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馬首設邑,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漢朝時屬榆次邊境,設縣。晉末永興後,戰亂頻繁。唐貞觀以來,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清朝著名的三代帝師祁雋藻於1836年在調查了壽陽寒冷乾旱的耕作狀況後撰寫了著名的《馬首農言》,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文化。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正太鐵路通車為馬首人民走出去大開方便之門。
1958年,石太鐵路雙線動工修建,更加活躍了馬首經濟。整整半個世紀,馬首今非昔比。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壽羊公路初具規模,但路面仍為砂石,九十年代時,硬化鋪油,隨著太舊高速和九榆線相繼通車,壽羊公路拓寬改造,馬首的區們、交通優勢明顯凸現,真正的旱碼頭已經形成。隨著社會發展的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農耕文化受到衝擊,城郊型、工業型的特點日趨明朗,文化多元,經濟多層的特點明顯顯現。
風土人情
“山青水秀馬首村、忠厚老實南鄉人”,這是對包括馬首在內的路南自然環境和人民的真實寫照。馬首人民淳樸善良,誠實守信,勤勞勇敢、奮力爭光的精神,是對壽陽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
馬首村在南鄉來講是第一人口大村。其實,原來馬首並不大,馬首人民敞開胸懷,接納願意來馬首的有識之士,共同建設這片古老而年輕的風水寶地。南鄉各鄉鎮和本鄉其他各村的人落戶馬首安居樂業。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定居人口驟增,形成了路南人口第一村。馬首人民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鄰里和睦、社會和諧的局面已經形成。
文化是民情的載體。街頭文藝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馬首的舞龍算是一景。舊曆年前,村里組織民眾製作或購買龍燈,每年正月一過初五,各村的舞龍隊匯聚馬首,按照習俗,每年在初次舞龍前,全部人馬持長龍到河裡飲龍,預兆全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年年龍燈隊鬧紅火過了正月十五還不算,一直鬧到二月二,龍抬頭。馬首的龍燈表演曾在全縣春節文藝匯演中屢獲頭獎。
石泉村的舞獅也是有傳統的。大年一過,男女老少聚集村頭,舞獅子的都是男青壯年的活兒,其他人都在觀看中享受舞和鬧的樂趣。每逢元宵節,壽陽街頭總少不了石泉的舞獅隊,也曾多次獲得表演大獎。
名優特產
山藥蛋
壽陽的
山藥蛋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好,聞名全國。馬首種植山藥蛋首當其衝。學名馬鈴薯,當地人叫
它山藥蛋。壽陽人為此驕傲,馬首人也因此自豪。山藥蛋是馬首的主栽農作物品種之一,同時也是農民增收的一個項目,全鄉種植面積每年均在3000畝左右。
山藥蛋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不僅
澱粉含量大,蛋白質、脂肪、粗纖維以及體所需的鐵、鈣、磷等微量元素恰當,維生素含量高而熱量低。而且好種植、耐儲存、易運輸,是馬首農民介於糧食和蔬菜中間的首選作物。
仁用杏
馬首發展仁用杏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學習宗艾溝西村,搞“圍山轉”工程開始的,規模逐年擴大,產量不斷提高。種植區域主要在東梁的石泉、碧石、吸馬掌一帶。總種植面積4000畝,畝產杏核400斤,畝收入約2000元。
馬首仁用杏核大、核皮薄、出籽多、無公害,在全壽陽也算數一數二的。如今,老樹成材掛果,田園又添新綠,河底、埴峪、楊村一帶再次進行仁用杏聯片種植10.3萬株,為當地農民繼續增收續上了“金鍊條”。
西瓜、香瓜
馬首的西瓜種植早已聞名於壽陽。規模種植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馬首西瓜含水量大、含糖量高、美味甘甜、清爽利口、防暑降溫、利尿消火。種植面積逐年上升,最多時達500畝,畝產12000斤,最高總產量達600萬斤,一度出現了“賣瓜難”的問題。
隨著種植結構的逐年調整,種植模式不斷改進,品種多樣化、模式立體化,排開了外地瓜進入壽陽的高峰期,選擇在中伏、末伏至中秋這段消費高潮時間上市,蠃得了較大的銷售市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馬首的茶食和月餅在壽陽是相當有名的。茶食和月餅仍然堅持純手工、傳統工藝流程製造,這兩種食品除了
外形和口感相似外,裡面的餡兒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茶食的皮酥且薄如蟬翼,每層厚度僅為0.2毫米,而整個皮兒也不足5毫米厚。月餅的皮是整體一塊,但酥鬆的程度絕不亞於茶食,一食即碎、一含即化。
茶食和月餅的餡兒是多種多樣的,有白糖的、紅糖的,風味的不同更在細節,在白糖或紅糖中加入更多的輔
料,如青紅絲、玫瑰絲、花生仁、核桃仁、芝麻、棗泥、蒜蓉、蜜棗等等,每種輔料的加入,味道各不相同,香
甜鬆軟、油而不膩、味美可口。
以前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製作茶食,招待親朋好友。中秋節時才烘烤月餅。而今,茶食已成為人們的家常食品,月餅也不僅僅在中秋節才食用。在大超市、小商店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這兩樣美味甜點。
壓餅
馬首壓壓餅的歷史已有近半個世紀。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們糧食短缺,曾用穀子面壓餅子,但口感極差。農業學大寨時期用玉米面做的壓餅無論色澤、口感都稍微好些。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多樣性,健康性、營養性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所以,小雜糧生產的壓餅也倍受青睞。除了以前有的玉米面的,還生產出蕎麥麵的、小麥面的等。就同一種名稱的也有很多類型。如玉米面壓餅,就有黃玉米面粉的、白玉米面粉的、粗(篩)面的、細(篩)面的。壓餅生產已由上世紀的各家各戶、自產自用逐步發展為上規模、闖市場、走進了大小超市、走上了賓館飯店的餐桌。
下轄
馬首鄉轄:河底村、普堙村、直峪村、楊村、石泉村、吸馬掌村、雷家寨村、大落坡村、富村、鈕家莊村會委會、樹兒嶺村、宇家廟村、馬首村、碧石村、大照村、北郭村、吳逯垴村、三岔村、肥村等。
經濟發展
鄉黨委政府圍繞農村經濟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財政總收入“三大目標”,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退耕還林、畜牧發展、水利建設、企業增稅“五大工程”。經過不懈努力,產業結構調整成功起步,蔬菜種植規模化布局,農村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財政收入超計畫完成,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至2005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達44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50元,財政總收入達466萬元。與2002年相比,三年間年均增長幅度分別為36%、33%、142%。
如今,完成了富碧集中供水工程,解決了東梁、五垴15村2000多人的飲水困難;完成了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達80多公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宇家廟開發土地200餘畝;給馬首中學配備電腦25台;對全鄉東梁、河西等片的無線電話進行了改造,實現了有線傳輸。民營企業逐步發展,引進了惠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海鑫綜合服務公司;抓緊祥升煤業技術改造,提高了生產能力,實現了安全生產。文化、教育、計畫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也成效明顯。馬首鄉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壽川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