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紅色旅遊景區

馬鞍山紅色旅遊景區

馬鞍山紅色旅遊景區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貴州省安順市鎮寧自治縣丁旗街道馬鞍山村。這個曾經被毛主席“點讚”過的小山村。馬鞍山村位於鎮寧自治縣北部區的丁旗鎮腹地,距縣城15km,都(勻)香(格里拉)高速公路丁旗站閘道北邊,有鎮寧至普定縣際公路通過,大山哨至水城州際公路從河對門寨穿過,交通四通八達,農業生產資料富足,基礎設施趨於完善。現轄馬鞍山、新堡、下午、香爐山、河對門5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全村487戶,戶籍人口2023人,其中,漢族1903人,占總人口的94.07%,布依族120人,占人口的5.93%。村境內分布著馬鞍山、香爐山、貓貓山、鴨子山、梳妝坡等低山丘陵,綠寶石般點綴田疇村野,美化村景,自然形成了世代人的記憶和村寨永恆景觀,其中的貓貓山和鴨子山上有古屯遺址(相傳為躲兵避匪之用)。橫觀縱覽馬鞍山村,其山水田園、寨落分布、民居建築風格、民俗生態等都具有較高美學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鞍山紅色旅遊景區
  • 地理位置: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
  • 景點級別:AAA級
景點介紹,優惠信息,

景點介紹

“馬鞍山鄉第一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後,充分發揮了‘土地統一經營,勞力統一使用’的優越性,1954年,入社的28戶均比上年增加了70%的收入。”在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丁旗鎮馬鞍山老式房屋改造的陳列室里,安靜有序地排列著馬鞍山農業合作社發展歷史的點點滴滴,記者正跟隨講解員的腳步,走近50年前的馬鞍山。
一條小河村前流過,數十棟石板居民房,掩映在綠山腳下,眼前的馬鞍山村,宛若一幅水墨丹青畫卷。除了美麗的鄉村新面貌,廣場上一塊刻有230字毛澤東同志按語的石碑熠熠生輝,石碑背後的故事仍是這裡最珍貴的一筆財富。
在上世紀50年代,馬鞍山人大膽提出“季節包工”模式,在“團結合作、敢闖敢試、互惠共贏”的形式下實現大幅增收。“季節包工”模式經縣委工作組采編形成調查報告層層上報,引起毛主席的高度重視,毛主席將這篇文章題目改名為《季節包工》,收入其親自主編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撰寫了230個字的按語,位於西南偏遠山區的馬鞍山農合作化紅遍全國。
說起“季節包工”,沈志英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20世紀50年代農業生產合作化時期,馬鞍山劉官堡社員沈志英帶頭組織成立村民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作社創建了“季節包工”的管理模式,即把分散的社員組建成一個合作體,增強勞動力量;把工作性質逐一分解,按工計酬,激發勞動熱情;把臨時小包工改進為更大範圍的“季節包工”,進一步提高生產力。
馬鞍山人用實際行動書寫著新時代的“馬鞍山”精神,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新時代的“季節包工”的意義。
當地成立了馬鞍山村農業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了物流部、糧油開發部、旅遊綜合開發部、農業發展部等,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以“合作社+農戶”激發村民入股,激活全村資源,形成戶戶有股份,人人有分紅,閒散資源充分利用,精準幫扶到位,讓村民真正得到實惠,推動鄉村又好又快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新時代馬鞍山力量。
當地政府利用馬鞍山較好的區位優勢、獨具特色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成為了結合商旅、文旅、農旅為一體的旅遊小鎮。
“馬鞍山條件好、環境美,很多人家都開起了農家樂,再加上馬鞍山特有的歷史文化,來馬鞍山景區參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在家就能掙到錢。”馬鞍山村民王松在當地開了一家農家樂,許多遊客慕名到他家品嘗當地特色美食“丁旗豆腐宴”。
馬鞍山建有老倉房、陳列館、文化廣場、濕地公園等旅遊設施,建成商業美食街、生態餐廳,創新展示豆腐宴,每年接待各類參觀人員10萬餘人次,馬鞍山成為鎮寧自治縣紅色傳統文化教育重要場所之一,也是當地發展紅色文化旅遊、鄉村旅遊和休閒避暑的紅色文化旅遊基地。

優惠信息

2020年2月,為向廣大醫務工作者致敬意,在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的統籌指導下,九個市(州)和貴安新區文化和旅遊部門向全國醫務工作者發出邀請:疫情結束後至2020年12月31日止,全國醫務工作者憑有效證件(醫師證或者護士證)享受貴州省內420家A級景區旅遊門票免費政策(不包括溫泉景區和景區內經營性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