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鎮是四川省儀隴縣的東部中心鎮,馬鞍鎮的建設是以一個縣級城市來定位,素有“西部客家第一古鎮”之稱,是國家級重點旅遊城鎮、紅軍總司令朱德的故鄉、“川北大木偶”發源地,1998年被列為四川省第四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6年被列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1年授予全省“鄉村旅遊示範鎮”,201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鎮。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經濟發展區位優勢較為明顯,距老縣城(金城鎮)34公里、新縣城(新政鎮)60餘公里,南下南充市110公里,北上巴中市100公里,東鄰達州市110公里,通過南充融入成都 、重慶兩小時經濟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鞍古鎮
- 行政區類別:四川省儀隴縣的東部中心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
- 地理位置:馬鞍鎮是四川省儀隴縣的東部中心鎮
交通狀況
旅遊產業
清康熙年間(1662—1722),湖廣移民馬鞍落戶者漸多,在侯家梁一座形似馬鞍的山腳下建場,因之名為馬鞍場。馬鞍場東鄰柳埡、義路兩鎮,與張思德故居隔山相望。南接楊橋、石佛兩鄉;西鄰周河鎮;北連紅軍旅長陳光弟烈士的家鄉福臨鄉和巴中的群樂鄉。全鎮幅員面積28平方公里。鎮西北多山,最高山為三墩坡,海拔617.9米,次為三星寨,均源於大巴山脈,經鐵山、八廟坪、煙洞山南下。鎮西的琳琅寨與三星寨隔河相望,兩山支脈縱橫交錯,地勢凹凸不平;南有順天庵、董家梁。
朱德故居紀念館
琳琅山風景區
琳琅山風景區包括22個自然景觀和21個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突出“名”和“絕”,自然景觀突出“奇”和“秀”。琳琅山山勢雄偉,遍山蒼松翠柏,中峰突兀,五條小山樑均勻向五個方向延伸,鳥瞰此山,恰似一枚碩大的五角星,所以人們稱琳琅山為五星琳琅山,是景區內七大自然奇觀之一。無獨有偶,剛才大家參觀紀念館時是否還記得一根橫斷面呈紅五星的楊樹枝,這是從朱德在延安時手植的楊樹上摘下的枝條。如此巧合,不得不叫人張開想像的翅膀去遐想其中奧謎。
風景區幅員面積52.5平方公里,一次性接待客量為2330人,日遊人客量為4600人次,年遊人客量為140萬人次。琳琅山核心景區包括朱德故居、朱德誕生地、丁氏莊園和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面積將近3平方公里,以“朱德精神”為主題,以紅色文化為主線,以自然生態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朱德同志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場景。
“五宮一廟”
產業結構
馬鞍工業區
馬鞍農業
(1)獺兔業
全鎮規劃建設琳琅、梁山、玉蘭、蔡家坪、千埡、永安為獺兔養殖基地村,新建兔籠3600孔,增養種兔1000隻,出欄商品兔22.36萬隻,產值670.8萬元。至年底圈存兔122893隻。在發展方式上,繼續實行典型引路,大戶帶動,按照“支部+協會”、“公司(哈哥兔業)+農戶”的運作模式,培育獺兔基地村6個,成立獺兔養殖協會6個。
(2)生豬業
培植千埡、南海、瓦子坪、金山、大井等村為生豬養殖基地,建立圈舍1000平方米以上的生豬養殖場2個,培育養殖大戶34戶,其中出欄2000頭生豬的大戶5戶。全鎮出欄生豬30067頭,實現產值9388.5萬元,能繁母豬保險1784頭,補貼金額17.84萬元。生豬保險3500頭,理賠309頭,獲償17.8萬元。
(3)小家禽
落實琳瑛、鋼鐵、高坡等村為小家禽發展基地,年出售小家禽5萬隻。
(4)漁業
鋼鐵村為水產養殖基地,年出水產品2萬公斤。
(5)中藥材、果業
按照“因地制宜、政府引導”積極發展經果林和藥業,確定險岩、大埡、川石、夜鶴等村為藥業發展基地,種植藥村1000畝,瓦子坪、琳琅、蔡家坪、玉蘭等村為經果林基地,引入技術人員抓好現有果樹管護,使其早日見效。同時結合退耕還林適時補植、增植擴大經果林面積。
(6)蔬菜業
確定席庵、南海村為菌類生產基地,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規模,搞出特色和品牌。確定險岩、大埡、千埡、席庵、南海、高坡等村為蔬菜基地村,種植蔬菜1000畝。
(7)勞務輸出業
通過鄉友聯合、親友聯誼,建設同鄉會等形式建設勞務基地,對口培訓勞務人才,搞好外輸勞務,實現全鎮外輸勞動力6000人,勞務產值達到1.5億元,勞務收入達到5000萬元。
基礎設施建設編輯
2008年,打通了土埡、夜鶴、險岩村5.1千米毛坯路,硬化了川石、龍呈、夜鶴等村的水泥道路。協助縣項目辦進行馬立公路改造,包括路基拓寬、路面鋪平、彎道拉直等工作。在公路維護上,重點維護利用率廣、急需整治的村道公路,爭取項目資金35萬元,發動民眾投勞8900餘個,整治了8條村主幹道,方便了民眾出行和生產生活資料的運輸。落實23處安全飲水工程,惠及56戶、234人,領取國補資金22159元。築牢加固了光明、團結2座小Ⅱ水庫,整治石河堰、山坪塘等病害水利工程8處,民眾自籌資金3萬餘元,投勞150多個,解決了8個村,12800人、5300頭牲畜飲水困難。
建設管理
社會事業
教育
計畫生育
衛生
文化事業
馬鞍場鎮的文化活動,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建立民眾教育館開展文體活動開始,一直很活躍。解放後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50—1966年,這一時期活動主要是幾個客家會館的廟會、節日燈會、川劇坐唱、龍燈獅舞、外來劇團演出,看“西洋鏡”等為主。第二個時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至1985年。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紅衛兵組織革命文藝宣傳隊,唱“語錄歌”,跳忠字舞,排潰樣板戲。廟會、燈會、龍燈獅舞、川戲坐唱等被視為“四舊”而被迫停止。文化大革命後至1985年,文化活動處於恢復調整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電影,節日學校、單位短小節目演出。第三個階段是1985—2002年,尤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場鎮文化發展的最好時期。
紅色旅遊勝地,愛國教育基地
我鎮景區是全國百大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轄區景點包括朱德誕生地、朱德故居、朱德故居紀念館、朱德父母故居等一系列的旅遊鏈;整個景區占地數十平方公里,遊客接待量大。
客家人聚居地,客家文化突出
儀隴縣是清朝時湖廣填四川的重要遷入地之一,是我國西部僅次於成都洛帶的最大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的語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建築等至今保存相當完整。客家人是我鎮的主要居民,至今保留著較多的客家民風民俗和地主建築。主要景點包括丁氏莊園和“五宮一廟”。丁氏莊園:位於朱德父母故居東南500米的轎頂山下,始建於民國元年,占地面積6800平方米,有房屋108間,前後修建了18年。院內門庭對稱,雕梁畫檐,布局雅致,結構巧妙,是川東北第一大地主莊園,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濃郁的三鄉文化
儀隴素以書法、剪紙、篆刻的“三鄉文化”著稱,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近年來,景區農民和馬鞍鎮居民大力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剪紙、篆刻、書法、川北大木偶為主題內容的旅遊文化紀念品和客家竹篾器具等傳統手工藝品。馬鞍是聞名全國的川北大木偶發源地,景區內不少民間藝人能為遊客現場表演獻藝。景區居民建築的窗花雕刻、門楹對聯無不顯示出厚重的文化底蘊。
民政優撫
基層建設
以創國家5A級景區為契機實現跨越發展
今年,馬鞍鎮的朱德故里景區正在積極爭創國家5A級景區,以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朱德故居為核心景點,重點發展以瞻仰、紀念為主的紅色旅遊文化。
7月9日,記者在朱德故里景區看到,指揮平台已經建好,門禁和抓拍系統正在完善,2.5公里景區環線公路也在加緊施工,將在8月完工,新遊客中心和導視系統正在進行施工設計。
針對特有的客家文化,該鎮打造了“客家民俗一條街”。這裡所有的建築均體現客家文化和客家風格,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400米長的古街配合旅遊景區建設,展示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風情。目前,“客家民俗一條街”主體建築已經完成,街道、景觀塑造等後續工作正有序推進,即將啟動弘德廣場至北門廣場沿街的風貌打造。
隨著巴南高速公路與在建的巴南廣高速公路縱貫儀隴南北,即將開工建設的營儀閬高速公路橫穿儀隴東西,馬鞍鎮的區位優勢凸顯。據鎮長李義介紹,按照城鎮規劃,到2030年馬鞍人口達10萬,場鎮面積1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