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刺蓋魚

馬鞍刺蓋魚

馬鞍刺蓋魚,又稱藍肩劊蓋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蓋刺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馬鞍刺蓋魚(Pomacanthus navarchus)又稱馬鞍神仙魚,是歷史比較悠久的海水觀賞魚類,因其美麗的外表長時間受到人類的關注。分布地從非洲西部至印度洋東部均有發現,主要生活在珊瑚礁區域,覓食礁石區的有機生物及附著在礁石上的海綿、珊瑚蟲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鞍刺蓋魚
  • 拉丁學名:Pomacanthus navarchus
  • 二名法:Pomacanthus navarch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
  • 亞綱:真骨下綱
  • :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蓋刺魚科
  • :刺蓋魚屬
  • : 馬鞍刺蓋魚
概況,分布,深度,特徵,生態,經濟利用,品種簡介,產地分布,飼養方法,注意事項,

概況

命名者:(Cuvier, 1831)
馬鞍刺蓋魚
俗名:藍帶神仙
英文俗名:
Bluegirdled angelfish 

分布

本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尼、紐幾內亞澳洲帛琉、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琉球群島、台灣等海域。

深度

水深3至40米。

特徵

本魚體長卵形側扁,吻短稍尖,口小,體淡褐色,每一鱗片具藍色大斑點,頭部具藍色紋之花臉,眼睛周圍,尾鰭、胸鰭及腹部等為黃色。稚魚側邊上黑色的有淺藍色彎曲垂直的斑紋。背鰭硬棘13至14枚,軟條17至18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8枚。體長可達28厘米。

生態

本魚出現於清澈的潟湖與有遮蔽的外礁斜坡且珊瑚豐富的區域。通常單獨活動,雜食性,以海藻、甲殼類、海綿與被囊類等為食。

經濟利用

為高價值觀賞魚。

品種簡介

馬鞍神仙魚在1980年以前的書籍上被稱為“極品神仙”,因為當時人們認為這種觀賞魚太漂亮了。1980年以後更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神仙魚被引入觀賞魚貿易,人們便開始認為其實這種魚也很一般嘛。所以,又按照其形態花紋特徵,將其名稱更名為“馬鞍神仙”。

產地分布

從分布上看,印尼、菲律賓和馬來群島是馬鞍神仙的主要出產地,同時也是主要的出口國。從未變色的125px幼體到750px左右的成體在貿易中都可以見到。一般情況下,產於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個體較容易成活,而菲律賓的個體受到不合理捕撈方式的影響,引入後死亡率很高。以馬爾地夫出產的個體最為優良,顏色和健康狀態在同類中都是佼佼者。

飼養方法

這種魚生長速度並不快,而且受到水族箱局限,很少能有在水族箱中生長到625px以上的,這樣很適合飼養在你的礁岩水族箱中。輕易不要把馬鞍神仙飼養在純魚缸中,它會受到很多種魚的欺負,如皇后、藍圈、國王神仙都喜歡攻擊它。同屬的藍面神仙是馬鞍最大的敵人,它們幾乎見到馬鞍就要進行滅絕性攻擊,而且藍面大多身強體健,很容易消滅弱小的馬鞍神仙。
不要輕易嘗試購買500px以上的成熟個體,這類魚在人工環境下很難穩定下來,通常要絕食很長時間。幼體的馬鞍神仙很容易接受人工飼料,並可以飼養在礁岩水族箱中,它們對大多數無脊椎動物不造成傷害。不過小馬鞍生性膽怯,通常被放入水族箱後就躲藏起來,有的時候可以一躲好幾天不見面。有經驗的飼養者喜歡將250px左右的個體和一些小型神仙共同飼養在一個礁岩水族箱中,有的時候馬鞍喜歡追逐這些小神仙魚,但並不造成傷害,而且可以提高馬鞍神仙的興奮程度,幫助它適應新環境和新食物。

注意事項

頭洞病和白點病在水中硝酸鹽高於50ppm時會隨時在小馬鞍的身上顯現出來,所以一定給它一個比較高質量的水質。雖然它們並不是太喜歡吃植物性餌料,但每周補給一些新鮮的生菜葉還是必要的,這些植物纖維可以幫助馬鞍有效地緩解消化道的壓力。即便是最小的馬鞍神仙,你也不可能同時在一個水族箱中飼養兩條,它們一見面就相互糾纏不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