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陸蟲
- 別稱:千足蟲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綱:多足綱Myriapoda
- 科:山蛩蟲科
- 分布區域:世界性分布
- 身體特徵:身體多節,頭部有觸角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發生規律,危害特點,防治方法,人工防治,藥劑防治,
形態特徵
馬陸分為卵、幼蟲和成蟲3個階段。初齡幼蟲具三對足,發育2~3周后具七個體節。一年內,經過7~10次蛻皮達性成熟,足及體節數目隨之增加,即停止蛻皮。
成蟲體長20~60mm,圓而稍扁。身體分頭和軀幹兩部分。由多體節組成,背面具鈣質背板。頭節含觸角、單眼極大、小齶各一對,眼為聚眼。體節數因種類不同而有差別。生殖孔1對,在第2對足基部。雌馬陸卵白色、球形,外著透明粘性物質。
生活習性
馬陸蟲多棲息在石頭、朽木、腐菜、稻草堆、柴堆等潮濕、腐蝕、衛生條件差的地方,喜歡聚群活動,繁殖極快,體色因種類不同而異,大多數種類為草食性,以植物柔嫩根部與綠葉為食,部分種類屬於腐食性,以潮濕腐爛植物或動物屍體為食。
發生規律
馬陸性喜陰濕,以植食為主,喜食腐殖質,有時也損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莖、葉。多棲息在潮濕耕地的土塊下或枯枝落葉堆內。馬陸個體數量隨時間變化明顯,晴天時成體馬陸晝伏夜出,偶有少量個體白天活動於地面。陰雨天氣時群體可全天活動於地上,呈明顯的表聚現象。在每年的6~10月間,以夏季至初秋的雨後夜晚最盛。
危害特點
馬陸表聚現象發生時,常呈群體性活動,種群數量大,移動速度快,難防難控。其體側腺可分泌出刺激性毒素或氣體,能引起人或禽類局部不適,嚴重者可致明顯紅斑、皰疹和壞死。嚴重干擾了棲息地周邊人們的生活作息,給民眾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馬陸成體、幼體多以腐殖質為食,有時也取食蔬菜、花卉和草坪的幼苗、幼根和葉片。苗期幼芽和幼莖被害後,造成缺苗斷壟,影響全苗;成株期細根和根皮被害後,導致植株生長不良,枝葉枯黃,甚至整株死亡;葉片被害後,造成孔洞和缺刻。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在室內,勤打掃,保持室內清潔,常打開窗戶通風;在室外清除住房周邊瓦塊、磚塊、材堆等,以減少馬陸的隱蔽場所。
(一)防治時間
根據馬陸蟲性喜陰濕,白天隱居,早、晚爬行活動的習性,室內不受害蟲活動時間限制,可全天進行防治,室外最佳防治時間為凌晨5點至上午10點以前,下午5點以後至晚上天黑為止。
(二)防治辦法
1.打隔離帶。採取先由室內依次向四周擴展到室外、農田、森林進行包圍的形式,用石灰粉打隔離帶,嚴防馬陸蟲擴散。
2.人工清除。對進入庭院或室內的馬陸蟲,採用掃、踩、拍、開水燙等方法,將馬陸蟲清除乾淨,再撒些石灰進行消毒,去異味,也可噴灑“雄黃水”驅蟲。
根據馬陸蟲性喜陰濕,白天隱居,早、晚爬行活動的習性,室內不受害蟲活動時間限制,可全天進行防治,室外最佳防治時間為凌晨5點至上午10點以前,下午5點以後至晚上天黑為止。
(二)防治辦法
1.打隔離帶。採取先由室內依次向四周擴展到室外、農田、森林進行包圍的形式,用石灰粉打隔離帶,嚴防馬陸蟲擴散。
2.人工清除。對進入庭院或室內的馬陸蟲,採用掃、踩、拍、開水燙等方法,將馬陸蟲清除乾淨,再撒些石灰進行消毒,去異味,也可噴灑“雄黃水”驅蟲。
藥劑防治
1、在住宅周邊撤施石灰粉防止馬陸蟲爬進住宅。
2、對集中連片、種群數量大,正在遷徙中的“馬陸”,可撒施生石灰。
對集中連片、種群數量大的馬陸蟲,室內選用80%敵敵畏乳油300倍液進行噴治,室外選用2.5%敵殺死2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治,同一地塊反覆進行2~3次,連續噴藥3 天,要求農藥、藥液均勻滲入地表層,才能達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