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菌核病

馬鈴薯菌核病是山核盤菌引起的。該病在個生育期都可發生,葉、莖部位均可被侵染,隨著病部的擴大和菌茲的生長,幾天后形成鼠糞狀至球形菌核。發病嚴重時植株側枝或整枝枯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鈴薯菌核病
  • 病原中文名:山核盤菌
  • 主要危害作物:馬鈴薯
  • 主要為害部位:葉、莖部位
  • 預防:40%多酮、50%腐霉利
  • 危害:植株側枝或整枝枯死
病原及為害症狀,流行原因,綜合防治技術,

病原及為害症狀

馬鈴薯菌核病是山核盤菌引起的。該病在個生育期都可發生,葉、莖部位均可被侵染,主要引起葉、莖爛死。葉片染病,初呈淡綠色,後逐漸擴大,濕度大時長出白黴,病斑呈灰褐色,蔓延速度快,葉片腐爛致死;莖染病多由葉柄基部侵入,病斑稍凹陷,邊緣水漬狀,隨著病部的擴大和菌茲的生長,幾天后形成鼠糞狀至球形菌核。發病嚴重時植株側枝或整枝枯死。

流行原因

充足的菌源
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增加和種植年限的延長,重茬連作田塊增多,菌核病的發生危害加重,積累了大量的菌源。
適宜的氣候
江蘇市常年3月平均氣溫7.99℃,4月平均氣溫14.11℃,4月棚內氣溫一般在20~25℃,且此時大棚內馬鈴薯處於塊莖膨大期,植株郁蔽,棚內相對濕度在90%以上,能滿足發病需求,如遇陰雨大氣或棚內灌溉積水,可加重發病程度。本市發病高峰一般在棚內枝葉密集的4月中下旬。2003年棚內濕度大,生理性病害重,加大染病機會,導致菌核病的暴發流行。
品種不抗病
據調查,目前本市大面積種植的克新2號等品種均不抗菌核病。
夾套複種面積大
本地大棚馬鈴薯與大棚冬瓜、西瓜實行夾套種,加大了棚內郁蔽程度,給菌核病發生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同時,在大棚馬鈴薯種植地區,油菜種植面積大,油菜與大棚馬鈴薯插花種植,菌核病在油菜和大棚馬鈴薯上交叉感染,加重了馬鈴薯菌核病的發生。

綜合防治技術

實行輪作換茬,培育無病壯苗
有條件的實行水旱輪作,種植田塊宜選擇排水好的沙壤土。同時,要篩選耐病品種,未發病的大棚忌用病區培育的幼苗,避免菌源隨苗土傳播,大棚馬鈴薯儘量不要夾種於連片油菜田中。
加強田間管理,注重農業措施
開好田間“二溝”,降低田間濕度;合理灌水,以澆灌根際周圍為主,切忌大水漫灌;合理套作,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密閉程度;深翻田土,使菌核不能蔭發;田間發現少量病株時應及時摘除病枝、病葉;馬鈴薯收穫後徹底清理病殘體,減少來年菌源。
適期用藥保護,控制病害蔓延
發病條件具備時,提早施藥防治,於發病初期或馬鈴薯開花初期,選用40%多酮500倍液,或50%腐霉利1000倍液噴霧。每5一7天噴藥l次,連噴2一3次。遇有陰雨大氣或棚內濕度過大不宜噴霧時,宜使用15%腐霉利煙霧劑煙燻,每667平方米用量200~250g,可有效地控制馬鈴薯菌核病的發生蔓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