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是由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引起的、發生在馬鈴薯的病害,主要危害地上莖、實生種子和塊莖。在開花之前,莖葉症狀表現不明顯;被侵染的植株初期症狀表現為分枝減少,莖和花梗細長,葉片與主莖夾角變小成銳角向上聳起,葉片變小,葉緣呈波狀,並向上捲曲。病薯上的芽眼增多變淺凹陷,芽眉實起,形態不規則,可能裂紋,皮孔周同出現壞死斑,有的薯皮縱向龜裂。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是為害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主要病害,常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在馬鈴薯中,引起較輕症狀的輕度株多於重型株,其比例為10:1。輕度株引起嚴重損失為15~25%;重型株引起嚴重症狀,造成產量損失為65%。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採用已知不帶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的種薯;通過種植整薯而不是切成芽塊作種,避免機械傳播;田間操作時避免工具造成葉的接觸;對切刀和其它器具進行消毒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
  • 外文名: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 Disease
  • 別名:馬鈴薯紡錘塊莖病
  • 病原: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
  • 為害作物:馬鈴薯
  • 為害部位:地上莖、實生種子和塊莖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病原為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檢查PSTV或PSTVd),屬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科(Pospiviroidae)、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亞科(Pospiiroinae)、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屬(Pospiviroid)。該病毒是一種具有侵染性、無外殼蛋白、高度鹼基配對的棒狀共價閉合環狀單鏈小的RNA分子。其分子量只有80000~90000d。用電子顯微鏡進行研究,表明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的核酸為兩條單鏈的RNA組成的,一種呈線形,另一種呈環形,其分子量大小不同,線形分子的分子量是110000d,而環形的是137000d。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的致死溫度是75~80℃,苯酚處理的病汁液90~100℃,稀釋終點10~10,苯酚處理的為10~10。用石炭酸處理的製備物致死溫度是90~100℃。二體外保毒期3~5天。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
PSTV
自然寄主為馬鈴薯、番茄、鱷梨、人參果、曼陀羅素馨葉白英藍花茄果醬木和燈籠果。可人工接種莨菪、心葉炯、矮牽牛、黃花炯等茄科寄主31個屬94種,但常常不顯症。

為害症狀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可發生在植株生長發育的任何階段,表現出多種症狀,主要危害地上莖、實生種子和塊莖。在開花之前,蔓上症狀很少出現。莖和花梗變得細長、挺直。小的嫩葉邊緣向上卷,形成凹槽狀,頂端小葉重疊在一起。葉與莖成銳角,較正常直立。靠近地面的葉片明顯變小、挺直,而健葉則靠在地面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株的生長受到限制,由於與鄰近健株的互相纏繞,病株變得難以鑑別。重型株系(無斑駁捲縮毒株)引起嚴重的症狀,小葉扭曲,葉面皺縮不平。在某些光照條件下,病株葉表粗糙,與健康葉相比,對光的折射能力要小。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
塊莖伸長,橫斷面較圓,某些品種頂端尖。莖端較尖這一特性比塊莖伸長還明顯。橫斷面變圓,健康塊莖橫斷面較平是一診斷特性。隨著季節的變化,症狀變得更明顯。皮上上銹斑變光滑,紅皮變成粉紅色,紫皮變成淺熏衣草色。芽眼數量增加,呈“眉狀”。壞死斑通常在皮孔周圍,通常產生表皮縱向裂縫。某些品種塊莖上出現腫瘤,嚴重畸形。壞死組織可以延伸到塊莖薯肉中。來自病株的塊莖,有時完全無症狀。然而,有時一些健株上的塊莖,卻很類似於紡錘塊莖。因此,通過挑選有病的塊莖,試圖減少紡錘塊莖是無效的。

分布範圍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的病原病毒於1922年在美國紐西蘭州發現,主要分布於南、北美洲的美國(堪薩斯、緬因、馬里蘭、密西根、紐約、威斯康星)、加拿大(阿爾伯特、哥倫比亞、新布倫斯維克、安大略、愛德華島、魁北克)、阿根廷、烏拉圭、巴西、秘魯、古巴;歐洲的俄羅斯、波蘭、匈牙利、荷蘭、法國、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英國、蘇格蘭、瑞士、保加利亞部分地區;非洲的南非和奈及利亞;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維多利亞、新南威爾斯;亞洲的阿富汗、日本、印度,在中國廣泛分布。

侵染循環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病的發生主要藉助接觸傳染,極易進行汁液傳播,通過枝葉、種薯切塊和切刀的摩擦接觸傳染,也可通過耕作的農具和包裝種薯的容器傳染。昆蟲介體有具有咀嚼式口器的蚱蜢、甲蟲也可以傳毒,但效率不高,現在還不能肯定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蟲能否傳毒。某些昆蟲如綠盲蝽象和蝗蟲屬的一種也能傳播這種病毒,蚜蟲傳播有過報導,但還需要證實。通常除通過塊莖傳到子代外,種子也有很高的帶毒率。應當注意的是,病原病毒可以通過植物學種子和花粉進行傳播。

流行規律

該病原病毒作為一種外來的自主複製的小分子核酸,通過干擾寄主代謝而引起症狀。因此該病原病毒流行有其不同特點:首先,易造成不顯性感染;其次,從侵染到發病潛伏期長;第三,類病毒具有極高穩定性,且傳染性強,極易機械傳播,易大範圍流行;第四,不同株系之間有干擾作用,即交叉保護作用;第五,該病毒RNA常和染色質結合,多分布於生長旺盛的分生組織,造成系統侵染,引起流行。

防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