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黃斑類病毒

學名 Grapevine yellow speckle viroid 1,該病於1972年在澳大利亞首次發現,病原很長時間未能分離出來,病葡萄組織中也未觀察到病毒粒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葡萄黃斑類病毒
  • 發現時間:1972年
  • 發現地點:澳大利亞
  • 寄主植物:自然條件下侵染葡萄
基本信息,分布,寄主植物,危害情況,形態特徵,生物學,傳播途徑,檢疫防治,

基本信息

英文名 Grapevine yellow speckle viroid 1(縮寫:GYSVd-1); Grapevine yellow speckle viroid 2(縮寫:GYSVd-2)
分類地位 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科(Pospiviroidae),蘋果銹皮類病毒屬(Apscaviroid)

分布

直到1988年,澳大利亞研究表明其病原為葡萄黃斑類病毒(GYSVd-1和GYSVd-2)。之後,美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相繼報導有此病。我國遼寧、山東等地也見有此病發生。

寄主植物

自然條件下侵染葡萄(Vitis vinifera)。

危害情況

病株於初夏時才顯症.到夏末則更為嚴重。症狀主要表現在葉上,產生黃色斑點或形狀不規則的黃色班塊,有時出現黃色環斑或班駁。病斑多分布於主脈或側脈附近。與葡萄扇葉病毒複合涅染,產生鑲脈症狀(Szychowski等,1991)。
除黃斑類病毒的以外,從葡萄上還檢測出啤酒花矮化類病毒(HSVd)、柑桔裂皮類病毒(CEVd-g)、澳大利亞葡萄類病毒(AGVd)和葡萄類病毒黃瓜株系(GVd-c),但這4種類病毒在葡萄上的致病性尚未明確(Semancik等,1992)。BYSVd-1和 GYSVd-2在黃瓜上不產生症狀,而HSVd、AGVd和CEVd在番茄上以及HSVd和GVd-c在黃瓜上則均可產生明顯症狀。

形態特徵

GYSVd(GYSVd-1和GYSVd-2)為單鏈環狀的RNA分子,長367個核苷酸殘基,能形成類病毒典型的桿狀二級結構。GYSVd與蘋果銹皮類病毒(ASSVd)有37%的序列同源性,與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科的其它類病毒也有一定的同源性。GYSVd缺乏該科大多數類病毒具有的中央保守區,但與ASSVd中央區序列保守,且都含有穩定的迴文結構(Koltunow等,1988)。

生物學

序列登錄號:
NC_001920 AB028466 AB028465 AF059712 X87917 Z17225 X87928 X87927 X87926 X87925 X87923 X87924 X87913 X87912 X87922 X87921 X87920 X87919 X87918 X87916 X87915 X87914 X87911 X87910 X87909 X87908 X87907 X87906 X87905 J04348 X06904

傳播途徑

GYSVd田間的傳播方式不太清楚,可能通過嫁接傳播和機械傳播,Wah等(1999)發現其可以通過種子傳播。

檢疫防治

鑑別寄主反應:未見報導。
聚丙烯醯胺凝膠:
勻漿的葉片用酚抽提除去多酚與多糖類物質,上層水相經DEAE-纖維素柱子純化可用於非變性電泳,切下相應的條帶在變性條件下(含8M的尿素)進行第二向電泳可將細胞RNA與類病RNA分開,進硝酸銀染色後可觀察到特異性的類病毒條帶。
RT-PCR:
合成GYSVd特異性的引物,以提取得植物總RNA為模板進行RT-PCR擴增來檢測。
Dot blot 或Northern blot雜交:樣品經RT-PCR擴增後用同位素標記GYSVd探針進行雜交,可用於檢測葡萄組織中極其微量的類病毒。(Staub等,1995)。
檢疫措施
禁止從疫區進口葡萄及其相關的繁殖材料,如有特殊需要進口時應限制進口數量,並有出口國的檢疫證書。 防治方法
利用無毒繁殖材料 :
Duran等(1988)利用含有1-2個葉原基的葡萄莖尖進行分生組織培養(0.1-0.2 mm)獲得了無毒材料。莖尖脫毒培養獲得的植株必須經核酸雜交進一步鑑定無毒後發可種植。
污染器具的消毒:
HSVd通過農具,特別是刀具類(剪枝剪、嫁接刀、鐮刀等)容易傳染,因此,已污染園地刀具的徹底消毒,以防止其向健壯株的污染則更加重要。用1%福馬林、1%NaOH、5%NaCl、5%Ca(OCl)2或5%Na3PO4等消毒液浸漬10分鐘即可。除福馬林外,其它4種消毒液均為pHl2以上的強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