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乾腐病是由茄病鐮孢、茄病鐮孢藍色變種等9個種(變種)真菌引起的、發生在馬鈴薯的病害。發病初期僅局部變褐稍凹陷,擴大後病部出現很多皺褶,呈同心輪紋狀,其上有時長出灰白色的絨狀顆粒;後期薯塊內部變褐色,常呈空心;最後薯肉變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縮、乾腐、變輕、變硬。
馬鈴薯乾腐病是馬鈴薯儲藏期的一種重要病害,發生普遍。損失率10~20%,嚴重時可達30%以上。窯藏馬鈴薯較窖藏馬鈴薯發病重,當窖溫較高、濕度較大時,大量儲藏的薯塊發病較重。一般翻窖、倒窖次數多,易造成新的機械損傷,對該病原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條件,發病重。
據資料報導窖藏馬鈴薯乾腐病及其他窖藏病害病原主要來源於田間,防治重點應放在大田,防止入窖前塊莖受傷和加強貯藏管理是關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鈴薯乾腐病
- 外文名:Potato dry rot
- 病原:茄病鐮孢、茄病鐮孢藍色變種等9個種(變種)真菌
- 為害作物:馬鈴薯
- 為害部位:塊莖
病原特徵
為害症狀
侵染循環
流行規律
防治方法
- 注意馬鈴薯生長後嶄的田間管理。注意灌水和排水,高溫、積水能影響塊莖品質。
- 收穫入窖時注意操作,儘量避免機械損傷。
- 貯藏窖要在春季馬鈴薯用完後,及時將病殘體和垃圾徹底清除,並進行薯窖消毒;在窖藏前再進行窖內消毒。
- 藥劑處理:據資料介紹用0.05%CuSO4·5H2O,0.1%多菌靈防治貯藏期馬鈴薯病害的效果顯著,其中,以馬鈴薯軟腐病為主的用五水硫酸銅,以馬鈴薯乾腐病為主的用多菌靈較好,防效可達71.5%。具體方法是:薯塊貯藏前(10月中、下旬)在藥液中浸泡半小時,稍加洗滌然後晾乾,按常規方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