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乾腐病

馬鈴薯乾腐病

馬鈴薯乾腐病是由茄病鐮孢、茄病鐮孢藍色變種等9個種(變種)真菌引起的、發生在馬鈴薯的病害。發病初期僅局部變褐稍凹陷,擴大後病部出現很多皺褶,呈同心輪紋狀,其上有時長出灰白色的絨狀顆粒;後期薯塊內部變褐色,常呈空心;最後薯肉變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縮、乾腐、變輕、變硬。

馬鈴薯乾腐病是馬鈴薯儲藏期的一種重要病害,發生普遍。損失率10~20%,嚴重時可達30%以上。窯藏馬鈴薯較窖藏馬鈴薯發病重,當窖溫較高、濕度較大時,大量儲藏的薯塊發病較重。一般翻窖、倒窖次數多,易造成新的機械損傷,對該病原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條件,發病重。

據資料報導窖藏馬鈴薯乾腐病及其他窖藏病害病原主要來源於田間,防治重點應放在大田,防止入窖前塊莖受傷和加強貯藏管理是關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鈴薯乾腐病
  • 外文名:Potato dry rot
  • 病原:茄病鐮孢、茄病鐮孢藍色變種等9個種(變種)真菌
  • 為害作物:馬鈴薯
  • 為害部位:塊莖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馬鈴薯乾腐病病原有9個種(變種),即茄病鐮孢(學名: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茄病鐮孢藍色變種(學名:Fusarium solani var. coeruleum (Sacc.) Booth)、串珠鐮孢(學名: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on)、串珠鐮孢中間變種(學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 Intermedium Neish et Leggett)、串珠鐮孢浙江變種(學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 zhejianggensis Wang & Chen)、擬絲孢鐮孢(學名:Fusarium Trichothecioides Wollenw.)、擬枝孢鐮孢(學名: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 Sherb.)、尖孢鐮孢(學名: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尖孢鐮孢芬芳變種(學名:Fusarium oxysporum var. redolens (Wolle.) Gordon),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其在中國浙江所占比率分別為28.57%、7.14%、21.43%、14.29%、3.57%、7.14%、7.14%、3.57%和3.57%,其中茄病鐮孢和串珠鐮孢是優勢種群且致病力強。
馬鈴薯乾腐病
茄病鐮孢
圖註:1.大型分生孢子;2.小型分生孢子;3.厚垣孢子;4.產孢細胞。

為害症狀

馬鈴薯乾腐病主要為害馬鈴薯的塊莖。發病初期僅局部變褐稍凹陷,擴大後病部出現很多皺褶,呈同心輪紋狀,其上有時長出灰白色的絨狀顆粒,即病菌子實體。開始時薯塊表皮局部顏色發暗、變褐色,以後發病部略微凹陷,逐漸形成褶疊,呈同心環文狀皺縮;後期薯塊內部變褐色,常呈空心,空腔內長滿菌絲;最後薯肉變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縮、乾腐、變輕、變硬。剖開病薯可見空心,空腔內長滿菌絲,薯內則變為深褐色或灰褐色,終致整個塊莖僵縮或乾腐,不堪食用。
貯藏期,初期在塊莖表面形成淺褐色、凹陷病斑,後病斑逐漸加深擴大,後期病部表面乾燥皺縮,有時有同心輪紋。在病斑上生出白色及其他顏色的突起。切並病薯,內部呈淺褐色或黑褐色,僵縮乾腐,內部中空,常生有大量白色或其他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菌絲體。一般在乾燥的窖內貯藏時,產生典型的乾腐症狀;而在潮濕的窖內貯藏時,則產生濕腐症狀,但不爛成稀糊狀,也不產生細菌性濕腐所產生的刺激性氣味。
馬鈴薯乾腐病
馬鈴薯乾腐病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組織或土壤中越冬。主要通過傷口、表皮擦傷處侵入,也可通過其他病害所造成傷口侵入,還可通過塊莖皮孔、芽眼等自然傷口侵入。

流行規律

收穫期薯塊受傷,水分過多,窖內通風不良,潮濕、溫度過高發病重。被侵染的種薯腐爛,污染土壤,污染的土壤又會附在收穫的塊莖表面。儲藏後前2個月發病較輕,2個月後隨著儲藏時間延續,該病為害逐漸加重。窯藏馬鈴薯較窖藏馬鈴薯發病重,當窖溫較高、濕度較大時,大量儲藏的薯塊發病較重。翻窖、倒窖次數多,易造成新的機械損傷,對該病原的侵入提供了有利條件,發病重。

防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